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儿童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61
信息爆炸,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能否为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的高低。儿童(指幼儿园和小学儿童)的思维尚未定形,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的希望。未来社会的需要使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而现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比较缺少。因此,本文想尽微薄之力,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就教于学界同仁。
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尚不能进行有效的理性思维的儿童根本不存在创造性思维,更不用说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我们若用这种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消极地对待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是十分有害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新质中包含有旧质,旧质中孕育着新质的萌芽。儿童思维的这种特殊性使它区别于成人的思维,使儿童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更大的活跃性和巨大的潜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儿童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批判性、新颖性等积极的思维品质。儿童的思维品质我们可以用一个连续统一的模式来界定,模式的一端代表积极的思维品质,另一端代表消极的思维品质,如依赖性、呆板性、迟钝性、守旧性等。由于儿童思维品质的可塑性大,在良好的环境教育影响下可以发展成积极的思维品质,同时,在不良的环境教育影响下,也可以向消极的一端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使儿童积极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并使消极的思维品质向积极的一端转化。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
认为儿童不存在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往往以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界定儿童。事实上,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程度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科学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创造性的素质是每个儿童所固有的。G.I尼伦伯格认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儿童运用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技巧。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是创造,儿童的新奇的发现也是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早就存在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儿童善于想象,喜欢幻想,他们的思维理性成分少,非理性成分多,使他们的思维较少受思维固有模式、消极定势的影响,这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G.I尼伦伯格认为,即使是成人,也要保持童心,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永盛不衰。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给儿童提供恰当的学校、家庭的教育是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的主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遗传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自然前提、物质基础,为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教育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当然也就决定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的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Teresa·M·Amabile)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她对各种降低人的创造性水平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很多环境因素诸如外部评价、监督、奖赏等都有害于人的创造性。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是先天的。他们通过对杰出的创造性人才与无创造性的人进行的对比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造性人才具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认知、人格等方面的特殊的心理特征,人的创造性思维决定于他的内部因素。事实上,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这些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特征,就不难发现,这些特征就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神童威特生下来时智商不及普通人,但他在父亲的有效的教育下,不满14岁时就由于提出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博士学位。分析大量的创造性人才的成才历程,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环境教育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对儿童来说,影响最大的环境教育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 对儿童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放弃权威式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管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专制型的方式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尤其有害。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权威式的教育态度,允许儿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减少对他们的监督和强制,让儿童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自我决定和自我控制;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给予他们自由选择材料和方式的权利,创造无忧无虑的开放式的课堂气氛;与儿童建立伙伴、朋友般的关系,减少他们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允许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校里的学生被教育成遵从权威的人是社会缺少创造性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他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很多科学文献中也提出这么一个命题,认为权威式教育只能阻碍创造力。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乏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而民主的教管方式能够给儿童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让他们获得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2 重视培养和激发儿童解决问题、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
艾曼贝尔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部动机则有害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克罗切菲尔德的研究也指出,高水平的内部动机是杰出的创造人才的研究工作特征。如果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个体解决问题是受内部动机的支配而不是受外部动机的驱动,或者个体本来就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个体仍会保持开放心态,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冒风险,也能够觉察到情境中那些看似与问题解决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否则将难以取得成功或难以体现出高水平的创造性。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兴趣,对知识的渴求,重视,激发儿童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最初来源于儿童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源泉。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遇事总要寻根究源,有一种对令人满意的现象一定要找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的强烈愿望。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也许,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兴趣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当爱因斯坦誉满全球时,他却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就是人们对客观现象持之以恒地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因,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对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好奇心却是儿童的天性,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人的本能。我们的教育应该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实验材料和环境,创造条件让儿童进行各种有趣的探索性实验,积极友好地回答儿童的提问,鼓励儿童保持好问的态度,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采用开放的愉快的课堂教学形式等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和巩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
恰当的运用奖赏和评价等外部强制因素,社会心理学家的动机理论证实,明显的外部强制损害往后从事活动内在兴趣的方式。心理学家考尔德(B.calder)和斯道(B.M.staw)都指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动机形式是相互作用的。高度的外部动机会妨碍高度的内部动机。他们认为,如果这项活动儿童从内心感到有趣,明显的外部强制会使内部动机减退。在学校里,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经常对儿童进行着评价和奖赏,儿童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和奖赏。外部评价和奖赏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是复杂的,如果评价意味着对活动的外部控制,也就是说,因活动受到评价和奖赏意味着更强的控制,那么内部动机就会减弱,如果外部评价和奖赏代表着能力信息,意味着儿童的胜任感,则内部动机就会加强。同时儿童对评价和奖赏的期待会削弱儿童的创造性。鉴于此,教师对儿童运用奖赏和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当儿童从事活动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教师应尽量减少奖赏和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儿童的内在素质和能力,让儿童把很高的奖赏视为对完成活动的额外“津贴”,不能让儿童强烈地体会到是成功地完成活动后的报酬,这样会使儿童求成心切,削弱内部动机。创造冲动与其说是出于求成心切,毋宁说是出于寻觅和发现解决问题方法时的喜悦。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评论活动中令人愉快的方面,如参加活动的一种内在满足,让儿童看到活动完成后的愉快等。另外,在可能的时候,要尽量抛弃对活动严格的好坏两分法。如果儿童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很弱,那么就有必要运用奖赏、评价等外部强制等因素来提高儿童参加活动的兴趣,获得完成活动所需要的技能,进而使他们了解发展内部兴趣的必要性,在兴趣的发展中,奖赏、评价等外部强制因素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从而使外部动机减弱,内部动机增强。
3 给儿童提供充足的业余时间,创造条件让儿童参加游戏活动
让儿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由地干那些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不可能实现但颇感兴趣的事情,如音乐、绘画、手工等,提供丰富的游戏条件让儿童参加游戏,在游戏中接受丰富的自然刺激,在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者。”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对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皮亚杰把游戏称为创造性想象的源泉。戈登(W.Gordon)也十分强调游戏在创造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者认为游戏是创造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前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工作中的创造性。游戏之所以有利于创造性,不仅因为游戏使得儿童有机会发现物体的新特征,而且因为游戏刺激了儿童的幻想,从而使创造性行为更有出现的可能。游戏态度意味着在严格的要求面前,亦能保持不紧张和轻松的心情。它是泰然自若和自信的表示,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因此,学校不仅在运动和音乐方面,而且在即兴表演或自由构思等方面,均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游戏。
4 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很多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文献上也介绍了一些在小学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成果,作者报告。通过训练实验组与控制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创造性思维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学校也可以开设训练课,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大脑风暴法、希望点列举法、等价交换思考法、类比思考法等;鼓励儿童幻想和自由联想;让儿童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儿童创编故事、智力游戏和笑话;开发儿童右大脑等。
5 确立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家庭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学校,儿童很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和与父母的交往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着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家长对孩子的简单划一、刻板的要求,对于取得优异成绩,得到老师表扬,成为优等生的期望,过多的限制和约束及权威主义都将有损于孩子的创造性。大量证据表明,凡是有可能促进孩子的创造性的家庭都有这些特点:较少的权威主义和限制,鼓励独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强调民主。因此,家长应尊重和信任儿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听取他们的不同的意见,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权。充分重视和鼓励儿童智力上的独立性,允许儿童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自由。同时父母也应对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负起责任,发现儿童显露出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和兴趣时,可以利用请家教等方法为其发展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