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研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关系论文,两制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是一位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杰出战略家。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既饱尝过长期被诬为“走资派”并两次被打倒的特殊经历,也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的主要领导人。正是在他的亲自领导下,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平相处的新阶段。
本文拟就邓小平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些探讨。
一、关于“两制关系”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人类认识史告诉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同特定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相联系的。邓小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理论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从思想渊源上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时代背景上看,是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潮流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科学判断基础上作出的回答;从历史经验上看,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国情基础上看,是同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主观因素上看,是同邓小平早年留学欧洲的非凡经历、同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十年的不懈探索以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以所谓“走资派”的罪名被打倒的特殊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理论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它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关于一定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与改革前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不完全清楚认识紧密相联系的是,我们对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对待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同样也是不完全清楚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严重混淆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大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盲目地加以反对,这是导致一系列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改革开放后,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调整上。改革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7-168、351页,第111页。)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全面地、历史地和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在社会制度上的本质区别和对立关系,又要看到它们在历史上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关系。不能只强调对立、冲突的一面,而忽视了学习、借鉴的一面;也不能只注意到合作、交流的一面,而轻视和淡化了固有的本质区别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纵向上弄清楚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继承和取代关系的同时,又要从横向上弄清楚它们之间的互补和对抗关系。正是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区别和联系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既竞争较量、又借鉴合作的关系走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
三、关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目的
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利用什么、借鉴什么?利用和借鉴的目的何在?简单地说,我们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照抄照搬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更不是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对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十分深刻和精辟的阐述。一是从近期来看,就是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7-168、351页,第111页。)他还说:“我们损失了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时间,但我们相信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末,我们就是有希望的。”(注:《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学习和引进国外科学技术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二是从中期来看,就是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事实上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暂时还处于弱势地位。那么,“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30页,第348页,第330页。)。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在中国至少需要100年。只有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三是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全面地超越和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在为当前阶段的任务而奋斗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的长远目的。“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30页,第348页,第330页。)
四、关于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原则
“两制关系”一般总是通过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如何在一球两制的情况下正确地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关系的实际出发,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30页,第348页,第330页。)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处理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国家关系的根本原则,也是处理“两制”国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二是独立自主的原则。邓小平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30页,第348页,第330页。)中国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拿国家的主权做交易。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永远不会接受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为,也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屈服。三是和平共处的原则。现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的关系,在国际上要和平共处(一球两制),在国内也要和平共处(一国两制),只有在长期的共处和比较中,才能更充分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是互利双赢的原则。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就必须寻求双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五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趋利避害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途径和方式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共处和竞争中,谁能把握好机会,谁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们要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个能否最终超越资本主义的大问题。邓小平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道路,从而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突破,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通过利用外资,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二是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缩短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建立了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窗口和基地;四是通过“一国两制”的实践,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新局面;五是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跨越了社会主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道鸿沟。
六、关于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战略思想
为了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了“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30页,第348页,第330页。)的重要主张,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障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应该彼此尊重,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就最大限度地排除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在发展国与国关系上造成的障碍。由此,我们突破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传统外交观念,既及时调整和改善了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也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时候,与其很快建立了新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利用这些国家的文明成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但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正因为如此,我们既顺利地实现了外交战略的转变,又赢得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既避免了苏联东欧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造成的悲剧,又成功地开辟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格局,表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的高超艺术。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既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问题,也是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问题。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把对“两制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辟了“两制关系”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我们在处理“两制关系”中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深入研究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及其新发展,对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共处与竞争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澄清和纠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观念、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