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临床医学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0;2.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 要】目的 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养老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仍着重解决于物质养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的同时,精神养老观念走入公众视野。精神养老观念对未来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维度,使其响应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方法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养老需求,并以江苏省为例,调查大众于养老模式和隔代抚养上的精神养老观念;结论 1)大众的养老观念较过去已发生较大改变,重视“精神养老”的观念认可度上升。2)老年人在隔代抚养上的身心负担较重,不利于精神养老的发展。
【关键词】养老;养老模式;精神养老
The Notion of Spiritual Pension Reflected on Pension Mode and Skip-generation Raising
—Take Jiangsu Province for Example
Sishen Sun 1 Xiongsheng Liang 1 Zongqian Li 1 Xu Yin 1 Zee Lee 2 *
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KangDa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Lianyungang,Jiangsu;222000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KangDa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Lianyungang,Jiangsu;222000
Abstract:Objective In a crucial period of decisive victory in a built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letely in China,the pension mode has shown the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but it still focuses on solving the issue of material pension.The notion of spiritual pension has come into public eyesight whe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rising continuously. The notion of spiritual pension will bring a new dimension for development of pension mode in the future,and responding to “Health China”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R.C.;Methods Combined with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summarizing pension needs,and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for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notion of Spiritual Pension reflected on pension mode and skip-generation raising.;Conclusion 1)Compared with the past,people’s notions of pension has made a big change,the idea which focuses on “Spiritual Pens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ss. 2)Skip-generation raising has placed a burden on the elderly which is un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pension.
Key words:pension;pension mode;spiritual pension
引言
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养老模式也由较为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显著,人民生活水平需求的上升,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物质养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追求高质量的养老问题已从传统需求衍变为精神养老层面。
1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1.1我国养老需求
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分类,本质为对中国式养老性质不同需求层面的理解[2]。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养老问题上,本文认为可将五种需求分为两级,生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前两者属于“物质养老”层面,精神慰藉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精神养老”层面。具体表现为:1)生理(生存)需求:维持基本生存,因我国社会安定,货币坚挺,故经济供给为核心生理需求要素;2)安全需求:包括多元化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料(生活场所),健康,免遭疾病痛苦与应对疾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具体表现为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风险规避的投资(如重大疾病商业险);3)精神慰藉需求:包括安静需求:喜欢安静,怕吵怕乱;和睦需求:家庭和睦,与邻里和子女的关系和谐融洽;排遣寂寞需求: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求偶需求(对于已丧偶或者离异老人);4)尊重需求:一是老年人离开工作后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失去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难免会造成心理落差,需要他人的尊敬与肯定。二是老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力的人,仍然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利,子女应重视老人的想法;5)自我实现需求:包括老年人的工作需求:通过再就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有目标感,有成就感;学习需求:培养自己的的兴趣爱好,对新兴事物的学习,与时俱进。一般情况下,尊重需求可以与自我实现需求合并。
在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的关系中,需要指出的是:1)五种需求逐级递升,且对于不同养老个体,因存在个体差异性,顺序可以有变化,也可以有例外情况;2)一般说来,当物质需求相对满足时,就会向精神需求发展;3)各层次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物质需求在精神需求发展后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4)在一定条件下,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优先发展能促进物质需求的满足,典型的例子是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同时他们单纯靠养老福利并不足以维持日常开支,优先通过再就业既能增加一份经济收入,又在工作中产生目标感,充实生活。
1.2我国养老模式的分类
目前广为接受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以“养老资源的提供者[3]”为划分依据,也就是生理(生存)需求,即“谁来养”;由此可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第二种以日常生活居住场所为划分依据,也就是安全需求,即“在哪养”,由此可分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
国内的许多养老模式,都是对养老资源供给、生活居住照料、感情需求三个维度上不同程度延伸,并有机结合其他媒介辅助,比如以房养老,(租)售房入院养老,售后回租,招租养老,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及最近新提出的“医养结合”[4]和“智慧养老”[5]新型养老模式,则是借助了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模式。需要指出,这里的新型养老模式是指发展新的平台,而非发展较高级别的养老需求。
1.3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4)。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即积极构建“三老”(养老、敬老、孝老)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6]。
需要注意的是,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模式依旧处于满足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物质养老,忽略了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精神养老需求。“健康中国战略对当下的养老模式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不仅在物质层面继续发展,还要在精神层面多维度发展,还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为不同地域不同省份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更为契合的养老模式及养老服务业。”
2江苏省居民精神养老观念体现
2.1传统养老模式与新型养老模式
传统养老模式,是以物质养老为主体,强调孝道与尽孝来“闲养”老人:最大程度满足老人衣食住行医,安享天伦之乐。新型养老模式,则指的是“忙养老人”:在物质养老得到保证后,鼓励老人老有所为,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精神养老的三个层面,这与穆光宗提出的“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有相似之处。[7]
报道在2018年6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曾指出这样一种情况:许多人认为让老人享清福就是把他们供着养着,混吃等死,导致他们闲居在家,无所事事。通过对江苏省居民的调查发现,大众对精神养老的理解不尽相同,且对于不同的养老对象,选择的养老模式也不尽相同(如表1、表2)。处于适龄劳动力阶段的人们对于赡养自己的父母只有约1/4倾向于新型养老模式,而对于自己退休后有1/2倾向于新型养老模式,可见传统养老观念在江苏省适龄劳动力的人群中已经弱化,精神养老观念认可度上升。再对数据进一步交叉分析时发现,同时选择表1传统养老模式和表2的新型养老模式的人达到了287人,占填写人数27.97%。高于两题全选新型养老模式的214人,我们认为,这主要由于适龄劳动力人口受传统孝道文化与新时代下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渗入的双重影响,加之个人感情因素,不忍父母继续忙碌。前者强调尽孝即老年人对子女的期望与依赖,而后者则强调个人独立,故造成了这部分人作出了非一边倒的选择,对年迈的父母以传统养老模式赡养,而对于自身,则愿意尝试新型养老模式。
表2 您退休后愿意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养老
2.2精神养老的“自我实现”
适应快节奏生活与工作的重压使许多人无暇顾及对子女的照顾,谁来带孩子成为了很多人的心事。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时间与精力的付出也成为了必须重视的问题。为此,长辈们挺身而出,肩负起替子女抚养孩子的重担,似乎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充实了退休后寂寞无聊的生活。但带孩子是一项体力活,要衣食住行教全方位全时间段照料孩子,这对老年人而言是对身心一项巨大的挑战。在对老年人进行调查时,“从小带到大”和“经常带”的老人比例达到了53.95%,发现有49.15%的老人表示带孩子会造成身心负担。可见让老人替子女带孩子并非是权宜之计。
从法律上来说,老人没有法定义务带孙子孙女,老人替子女带孩子只能说出于亲情或者体谅,老人有权拒绝替子女带孩子。从情感道德上来说,老人往往是喜欢孩子并且愿意带孩子的,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风俗。但喜欢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并非一定要选择亲自带孩子。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抚养义务,不能将此义务继续转嫁到老人身上,如果这种行为继续发展,将是一种变相啃老的行为,不能以“发挥余热”之名行“压榨”老人之实,让老人成为专职的育儿保姆。从医学角度来说,带孩子涉及到许多重复性动作,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如经常性长时间的抱孩子,弯腰手把手教孩子走路,会增加患腰肌劳损的机率。
综上所述,精神养老中自我实现需求应是在保证老人在身体健康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忙碌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长期替子女带孩子不仅会加重老人的身心负担,更会耗去老人大量的时间,降低老人的生活幸福度。故替子女带孩子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精神养老的范畴。
3未来的养老模式
以上结果表明,传统养老观念正在弱化,精神养老观念正逐步为公众所接受。但仍然有大量的老年人肩负起替子女带孩子的重担,这不利于老年人追求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精神养老的发展不仅需要老人和子女观念上的更新,更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构建相适应的精神养老环境。未来的养老模式一方面在物质层面借助新的平台继续有机结合产生新的养老模式,使处在不同养老需求层次的老年人都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养老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多维发展,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将精神养老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R] http://www.gov.cn/zwgk/2013-09/13/content_2487704.htm
[2]卢德平.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2014(4):57-58.
[3]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45-47.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5]三部委.《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R]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0/content_5169385.htm#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7]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孙思慎,男,1998-,临床医学,本科。
通讯作者:李泽,男,药学,天然药物化学方向;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
论文作者:孙思慎1,梁雄盛1,李宗倩1,尹旭1,李泽2 *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需求论文; 模式论文; 精神论文; 老人论文; 子女论文; 老年人论文; 带孩子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