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于靖[1]2007年在《《水浒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主要是用当时的白话写成的。它基本真实地反映了汉语自南宋至明初这段时期的语言面貌,加之篇幅很长语料丰富,因此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对其进行专书的语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选择《水浒传》的程度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将书中出现的58个程度副词根据有无明确的比较对象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再根据其程度量级的差别分别进行下位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四个量级,共八小类。然后对各个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具体、详尽的计量、描写与分析,研究的角度主要包括来源发展、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并对同义的单、双音节程度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了共时的比较。本文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并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加以量化说明,比较全面地勾画了《水浒传》程度副词系统的全貌及每个副词在用法、分布上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
王静[2]2004年在《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绝对程度副词是不能用在比较句中的程度副词,与之相对的是相对程度副词。许多绝对程度副词是从近代汉语中来的,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现代汉语中绝对程度副词的来源,分析它们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异同,找出绝对程度副词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关系,进而推测它的发展演变脉络。 关于程度副词的研究,一般局限在古代汉语中或现代汉语中进行,结合这两个时代来研究程度副词用法和特点的文章尚不多见。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后代的语言,总是在继承前一代语言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绝对程度副词虽为数不多但使用频率殊高,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绝对程度副词的发展脉络和用法特点,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此目的,本文拟就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作些粗浅的研究探讨。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十个绝对程度副词,涉及程度过头、程度高、程度低叁个量级,并试图从叁个方面对绝对程度副词进行考察:一是分析它们的来源及其在近、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异同;二是分析其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情况,主要表现在继承、发展上;叁是总结这种研究和整个语法研究的关系,即证明了汉语发展的简约化趋势和语法的类推作用,进而推测绝对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
王静[3]2008年在《绝对程度副词的发展演变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和论述了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的叁个特点,即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语法化的单向性、汉语发展的简约趋势和语法的类推作用。并由此推测绝对程度副词的发展方向。
张晓传[4]2014年在《元代副词研究》文中提出元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其他时代的汉语研究而言,元代汉语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元代语料中的副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系统考察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元代副词的来源、元代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元代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沿用状况进行分析描写,总结元代副词的特点,试图勾勒出元代副词的总体面貌,探究副词发展演变的规律,为汉语词汇史发展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一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分为四节,第一节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节,研究范围和语料,本文涉及整个汉语史,但重点范围为近代汉语时期。关于语料,本文尽可能全面地选择时代和作者都明确的作品,建立了120多万字的元代作品语料库,几乎涵盖元代所有口语资料;第叁节,研究概况,本节对前辈和时贤关于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研究做好铺垫;第四节,研究方法和相关问题说明,本节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中的侧重点做出分析,并对文章中的引文条例、标注等相关问题做出说明。第二章,元代副词的分类和来源。本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元代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六类。根据出现的时代不同,把每类副词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两个时期,统计不同时期副词在元代副词中所占的比例,观察元代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就来源来看,元代各类副词的状况很不相同,有的副词全部来自上古或中古,如轻微度程度副词、类同副词、单纯否定副词等。有的大部分来自上古或中古,如:过去类时间副词、暂且类时间副词、徒然类情状方式副词等。有的则大部分来自近代,如:持续类时间副词、最终类时间副词、暗然公然类情状方式副词等;就发展来看,元代各类副词状况也很不相同,有的副词全部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轻微度程度副词、类同副词、现在类时间副词等。有的大部分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最高度程度副词、逐渐类时间副词、重复类情状方式副词等。有的则少部分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统计类副词、确认强调类语气副词、直接类情状方式副词。总之,一般来自上古或中古的比例越高,稳定性越强,反之亦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比例越高,稳定性越强,反之也亦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元代副词稳定性比较强。第叁章,元代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概况。首先,统计元代副词在元代同类词中的使用比率,寻找元代的常用副词。根据元代副词的实际使用状况,我们将常用副词的判定标准定为高于10%,除确认强调类副词之外,每个副词次类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常用副词。其次,统计元代副词在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使用比率,并将这些使用比率进行对比,探究这些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了解元代副词在近代汉语中总体概况。各个副词在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使用比率很不相同,有的副词的使用比率在近代汉语时期呈上升趋势,如:颇、十分;有的副词的使用比率在近代汉语各个时期则呈下降趋势,如:方始、忽然;有的副词的使用比率在近代汉语各个时期呈平稳趋势,如:正1、已;但是绝大多数副词的使用比率在近代汉语各个时期发展很不稳定,在某个时期是常用成员,但在其他时期则成为边缘成员,如:元、早;有不少副词的使用比率在元代出现转折,如:也、亦。元代之前“亦”一直是同类词中最常用的成员,但是在元代,“也”的使用比率超过“亦”成为同类词中最常用的成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元代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总之,通过使用比率的统计,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从而对近代汉语副词发展状况有所把握。第四章,元代副词的发展和演变。本章包括四节,第一节,元代常用副词,本节首先对元代常用副词产生的时代进行确定,其次探究元代常用副词产生的机制,再次,探究元代常用副词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从而对元代常用副词的发展演变有所了解。第二节,元代新产生的副词,本节主要从音节数目、构词方式、来源发展叁个角度对该类副词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此类副词的特点,探究元代副词的时代特色。第叁节,元代多义副词,本节主要对元代副词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副词义项的副词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元代多义副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各类副词义项之间的演变机制;第四节,元代兼类副词,本节对元代副词中兼类副词的数量、产生时代、各个词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元代兼类副词的特点,探究兼类形成的原因机制等;第五节,本章小结,通过对元代几种副词的演变研究,我们对副词有以下叁点认识:一、元代副词的来源包括以下两种:(一)单纯副词的来源:1.词性转变而来,包括以下几种:由名词转变而来、由动词转变而来、由形容词转变而来、多重转变而来(指某个词经过多次转变之后最终转变为副词)2.结构对应而来,3.转借而来,4.语境吸收而来。(二)合成副词的来源,包括:1.重新分析而来,2.附加而来,3.词性转变而来。二、副词演变的原因、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使用频率是前提;2.句法位置是关键;3.语义变化是基础;4.隐喻和转喻是机制;5.类推和重新分析是必要环节。叁、副词演变中的遗留问题,主要指副词在演变中或多或少的保留着转变之前的意义,这种意义在该词发生转变之后,词义往往变为隐含意义,对该词新的组合和聚合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第五章,结论。本章对元代副词进行总结,主要有一下几点:一、元代副词的特点:(一)元代副词数量多、体系完备;(二)元代单音节副词稳定性强,常用率高,双音节副词数量多;(叁)元代合成副词数量多,附加式构词活跃。元代单纯副词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副词为合成词,其中附加式构词异常活跃,几乎所有近代汉语中的副词词缀,在元代都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四)具有文词体特色的副词增加。杂剧和散曲在元代文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些元代新产生的副词,很多是元代说唱文体特有的副词,如:子,子是等。二、元代副词发展演变的特点:(一)继承性大于创新性,稳定性大于变化性。元代副词大多数是从前代继承而来,并且大都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二)发展不平衡,元代副词不仅不同副词次类发展不平衡,同一次类,内部成员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一副词内部各个义项发展也不平衡;(叁)兼类副词数量多、种类丰富。元代兼类副词共48个,占总数的超过10%,可见数量之多;(四)多义词数量少,词义发展比较稳定。元代多义词仅有23个,相对而言,数量比较少,但是这些多义词发展都比较稳定,绝大部分都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叁、元代副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界限模糊,副词界限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类词之间界限模糊;第二,词与非词界限模糊。(二)来源丰富,元代的副词有的来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化,有的来源于跨层结构词汇化,有的来源于句法结构的对应,有的来源于语境吸收等等。(叁)发展不确定,影响元代副词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元代副词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并不十分明显,还需进一步研究。
唐贤清[5]2003年在《朱子语类副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汉语语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朱子语类》的副词为考察对象,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性研究与个性研究相结合,希望通过对它的副词系统及其源流演变做出调查分析,以尽可能多地了解近代汉语中新兴副词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演变的历史,从而勾勒出近代汉语副词的基本面貌和时代特色,为进一步研究整个汉语副词的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通论:简要的对汉语副词的定义、副词的语用和语法功能、副词的基本性质与虚实归属、副词与相关词类的划界以及副词的分类等有关问题做了大体介绍,以表明我们对副词的基本看法。 第二章 本论:我们依次按照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的顺序,对《朱子语类》中的所有副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对近代汉语新出现的副词一一做了探讨,对《朱子语类》的副词做了整体把握,对它们在整个汉语副词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叁章 分论:本章讨论了八个问题,第一节“煞”类副词对“太”、“忒”、“煞”、“太煞”、“忒煞”、“可煞”等副词在《朱子语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考察,特别对“煞(杀)”作补语和“煞”运用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做出了解释。第二节讨论了“大段”、“大故”在《朱子语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与消亡的过程。第叁节讨论的是“逐旋”、“旋旋”在《朱子语类》中的用法和它们的演变。第四节对《朱子语类》中的“尽”类双音副词(尽皆、尽行、尽底、尽数、尽情)的语法意义以及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五节以现代汉语作参照系,对“索性”在《朱子语类》中的语法意义与用法进行了考察,并对它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解释,还具体探讨了“索性”类副词在清代的使用情况。第六节对《朱子语类》中的重迭副词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然后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做了具体分析。第七节对《朱子语类》中的同素异序副词进行了逐个考察,并分析了它们产生和词序确定的原因。第八节就《朱子语类》中副词“真个”的运用做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真个”所构成副体结构的主要类型、语义表达功能、句法功能以及修饰体词的原因做了一定的分析。 第四章 附论:这里主要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从“参差”来探讨汉语副词的形成,着重分析了副词“参差”产生的原因。二是从“渐”类副词的演变来看汉语副词的稳定与发展。这都是希望通过对个别副词的历时考察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李华[6]2011年在《《老残游记》程度副词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为研究语料,将其中的程度副词作为考察分析的对象,同时参照明清时期的其它文献,如《叁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型世言》、《金瓶梅》、“叁言”、“二拍”、《水浒传》、《红楼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采用数理统计、描写和解释相结合以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借鉴语法理论和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残游记》中出现的63个程度副词的产生时代、来源、使用频率、组合功能、语法功能、连用、并用以及语料中程度副词的构词方式等方面作了详细地描写和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近代汉语晚期的程度副词做一些补充和探索性的工作。
郭海妮[7]2012年在《《镜花缘》副词研究》文中指出副词是汉语中比较复杂而又研究得不充分的一个词类,近代汉语的副词研究更是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但是由于近代汉语是联接上古、中古和现代汉语的枢纽,因此对它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镜花缘》中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中的全部副词作一个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并与《儿女英雄传》、现代汉语中的副词进行比较,以期得出一些副词发展演变的规律。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概述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整体面貌和研究成果,并说明了对《镜花缘》的语言及其副词研究概况,同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和所使用的《镜花缘》版本作了必要的说明。再者,解释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镜花缘》中副词的整体使用情况作一个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以期为后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对《镜花缘》副词进行分类研究。在分类研究之前先对副词作了定义和分类,接下来按照我们对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将《镜花缘》中的副词划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情态副词和谦敬副词等七类,其下再分为若干小的次类。第叁部分是《镜花缘》副词的综合考察。首先,对其中所有副词进行数据的整理,包括对词频和单复音节等方面的统计;其次,与同时期但略晚五六十年的《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进行比较,从副词的种类数量、单复音节词的数量、具体副词使用情况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把《镜花缘》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比较,从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继承和演变、使用与否和形式或意义上的变化等叁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在结语部分,采用分析综合归纳的论证方法,总结了一些基础性的结论,同时揭示了副词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
刘平[8]2011年在《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及程度副词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程度副词是当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已有成果来看,多举例式地列举程度副词结构的组合类型,较少归纳组合规则和条件;多研究静态组合,较少探讨入句的动态变化;多共时研究,较少历时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及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就其组合类型、句法功能、组合规则、入句规则,以及在现代汉语史上的历时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交代语料来源。研究范围限定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的37个程度副词。第二章:程度副词及程度副词结构研究综述。介绍前人和时贤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从本体和应用研究两方面进行分类概述,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第叁章:程度副词结构的组合类型和组合规则。以意义和形式相互验证的方式,对程度副词进行了新的分类,划分出隐较和明较两大类程度副词。全面描写了程度副词F和被修饰成分X的五种组合类型的特点,给出了详尽的程度副词结构类型表,论证了程度副词的量性特征和“FX”组合之间的关系,发现“连续性、模糊性、层次性”是程度副词结构组合的重要语义根据。同时指出,程度副词及其被修饰成分的语音、语体、语篇、比较、情感、定量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影响程度副词结构组合的合法性。第四章:程度副词及其结构的句法功能。探讨程度副词及其结构的句法功能,揭示程度副词及其结构充当特定句子成分的一些规则和条件。例如F或“FX”充当主语、“FX”充当主语的定语的规则;“FX”充当句子特定成分时,其标记词“的、地”的隐现条件;扣合结构“V1得FA地V2”的使用特点和规则等。此外还结合历时考察,发现和解释了某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如“谓词+得极、谓词+极了、谓词+得很、谓词+很了”等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动因。第五章:程度副词及其结构的运用研究。本章第一节系统探讨了程度副词结构的入句条件,发现了五条规则:1、句子信息焦点的适配规则;2、句子信息结构的适配与补偿规则;3、句子主观性(包括主观情感、主观量和主观语气)的适配规则;4、比较对象的适配规则;5、语用和认知的补偿规则。第二节以副词“还好”为个案分析对象,兼与“最好”相比较,研究了其语篇功能、语义特点和虚化过程,最后分析了留学生使用“还好、最好”的偏误类型,并提出了教学对策。第六章:程度副词及其结构在现代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本章总结了程度副词结构从早期现代汉语到当代汉语的四种演变类型:1、程度副词的句法位置由前到后的移动;2、程度副词结构的搭配变化;3、程度副词结构中助词的残缺、冗余和替代的变化;4、程度副词句的程度成分从复现到不复现的演变。并揭示了它们反映的四个演变规律:1、程度副词语义指向的明晰化;2、程度副词语义功能的连续化;3、程度副词结构的形式标志的明朗化;4、程度副词句的程度焦点的单一化。第七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说明了本文的不足,指出了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张振羽[9]2010年在《《叁言》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叁言》在汉语史及汉语方言史研究上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叁言》为主要语料,以其中的副词为考察对象,将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比较相结合,副词系统的考察与典型副词演变的个案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穷尽性描写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叁言》的副词系统是怎样的?《叁言》的副词有何特色?《叁言》副词新义的产生有什么特点?《叁言》副词的聚合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叁言》副词在来源上与共同语副词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方言副词的语法化到底有什么较为特殊的规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勾勒出近代汉语晚期副词系统的整体面貌,揭示出汉语(包括方言)副词形成、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丰富和完善当前的语法化理论。全文包括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对副词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近二十年来汉语副词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指出了学者们在汉语副词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简要介绍了《叁言》作为近代白话小说所具有的通俗的语言特点以及《叁言》的语言学研究情况,揭示了《叁言》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指出了《叁言》副词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最后还谈及了《叁言》的版本等相关问题。第二章,《叁言》副词系统的分类描写及其发展。本章对《叁言》的副词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勾勒。在充分吸收学者们在副词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本章把《叁言》副词分为六个次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根据副词出现的时代,又把每一类副词分为上、中古和近代两个部分。在对每个副词次类进行描写时,详近代汉语副词而略上、中古汉语副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本章末尾对《叁言》副词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叁章,《叁言》副词的词义系统与常用副词的发展演变。《叁言》副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多义副词的某些新义项往往产生并使用于少数方言特别是吴方言中,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本章第一节从《叁言》中选取了“毕竟、端的、漫、一时、辄、转、总”等多义副词,尝试对它们在《叁言》出现的各个义项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加以考察,试图理清这些多项副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多项副词的意义系统及其方言新义产生的独特方式。附加法是《叁言》副词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在《叁言》众多的副词词尾中,副词词尾“则”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第二节对近代汉语副词词尾“则”的来源作了考察,并对近代汉语“-则”类副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调查。最近几十年来,常用词的演变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学者们往往只侧重于常用实词的研究,对常用副词的系统演变研究却有所忽视。在对《叁言》副词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第叁节我们选取了“不成、难道”,“动、动辄、动不动”,“凡、共、通共、总共”,“好生、好不、好好”,“偏、偏偏、偏生”,“尤、尤其”等六组副词,对每组副词的演变兴替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从中窥探到汉语副词系统演变的某些规律。第四章,《叁言》方言副词的来源及其发展。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明代白话小说,其中的俗词俚语俯拾皆是,尤以吴方言俗语词为多。本章我们利用吴语文献较为丰富的优势,选择了若干具有浓厚方言色彩、特别是吴语色彩的副词,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探讨。这些副词是:不常、趁常、大分、多分、怪见、好道、可知、烂、流水、难说、恰正、生、特骨、忒也、一径、有心、再叁再四、早是、终不然、做定。通过对这二十来个方言副词的来源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考察,我们得到了方言副词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一,共同语副词和方言副词之间虽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毕竟只是共同语与方言的差别,二者只能是大同小异的关系。二,《叁言》中许多方言副词并不是由实词直接虚化而来的,而是通过类同引申(或曰同步引申、相因生义),在其他词的类推下产生出新的副词义,如“不常、好道”等。叁,副词的类化构词现象较为普遍,如“趁常”就是“趁时”的类化,“难说”就是“难道”的类化。四,有些副词是由于语音的变化而造成的音近通用,只不过是同一个副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如“忒也”、“特骨”等。五,有些方言副词的形成与修辞、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前者典型的例子如“流水”等,后者典型的例子如“做定”、“叁不知”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
巫洁[10]2010年在《《儿女英雄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文中指出《儿女英雄传》成书于清代后期,为满族文学家文康所着。书中的语言为地道的北京话,外加少量满族用语;语言时代特色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转型期的特色,兼有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特点。因此,《儿女英雄传》是研究近代汉语后期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基础,对《儿女英雄传》中出现的程度副词进行详尽的统计,将《儿》中出现的60个程度副词按照程度等级划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表示“超量”的程度副词、表示“最高量”的程度副词、表示“很高量”的程度副词、表示“低量”的程度副词和表示“比较度”的程度副词。并分别从音节、语义色彩、句法功能等方面对它们进行详尽描写。在共时研究基础上,兼顾历时比较,选取唐、宋、元、明的代表文献与《儿女英雄传》作纵向对比。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载体,以揭示《儿女英雄传》乃至清代程度副词使用特点为目的,以计量统计为主要手段,辅以图表,力图展现《儿》书中程度副词的基本面貌。
参考文献:
[1]. 《水浒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D]. 卞于靖. 苏州大学. 2007
[2]. 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 王静. 河南大学. 2004
[3]. 绝对程度副词的发展演变概述[J]. 王静. 沈阳大学学报. 2008
[4]. 元代副词研究[D]. 张晓传. 山东大学. 2014
[5].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 唐贤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6]. 《老残游记》程度副词研究[D]. 李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7]. 《镜花缘》副词研究[D]. 郭海妮.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8].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及程度副词结构研究[D]. 刘平. 武汉大学. 2011
[9]. 《叁言》副词研究[D]. 张振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10]. 《儿女英雄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D]. 巫洁.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副词论文; 朱子语类论文; 儿女英雄传论文; 水浒传论文; 老残游记论文; 镜花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