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_经合组织论文

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_经合组织论文

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南北差距,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方)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南方)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泛指列入1961年9 月成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24个成员国〔1〕,其中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7个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则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前者是当今世界上的富国,而后者则是穷国。

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1992年,OECD24个成员国中,除土耳其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希腊、葡萄牙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外,其余21个成员国都是高收入国家。〔2〕而148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中,低收入国家54个,占36.5%;中下等收入国家48 个, 占32.4%;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34个,占23%;高收入国家(地区)12个,占8%。可见,2/3以上是低收入和中下等收入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更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地区,集中着绝大多数的最不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极其困苦。

1991年,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领土面积占全世界69.5%,人口总数占75.4%,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2.8%,对外贸易总周转额占17%;而OECD成员国的领土面积占28%,人口占14.6%, 国内生产总值却占76.8%,对外贸易总周转额占73%。南北经济发展和贫富相差悬殊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就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点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可从人均GNP、 产业结构以及与之密切相联的出口商品结构、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以考察。据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

1、人均GNP

就南北双方的总体而言,1991年,OECD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 21530 美元, 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不到1000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只有350美元,相差60.5倍。 如果按不同地区考察,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GNP为350美元,只及OECD成员国的人均GNP的1.6%;东亚和太平洋650美元,只及OECD成员国的3%;南亚320美元,只及OECD成员国的1.5 %; 中东和北非1940 美元, 只及OECD成员国的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390美元,只及OECD 成员国的11%。

从南北双方的个别国家看,其相差就更悬殊了。1992年,瑞士的人均GNP为36080美元,而莫桑比克的人均GNP只60美元,两者相差600倍,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两者也相差38倍。

如果以1992年美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NP为100,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应指标来比较,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在80左右,而低收入国家却大多不到10,中下等收入国家一般为15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一般为30左右。

2、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

1985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只占3%, 工业占36%,服务业占61%;而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占20%,工业占34%,服务业占4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为34%,27%和40%。直到1992年,有些国家的农业所占比重还高达60%以上,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则较低。如在莫桑比克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占64%,工业占15%,服务业占21%;又如坦桑尼亚,分别为61%、12%、26%;索马里分别为65%、9%、26%。

1991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矿产品和金属所占比重为7%,其他初级产品占11%,机械和运输设备占43 %,其他制成品占39%。而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矿产品和金属占32%,其他初级产品占20%,机械和运输设备占16%,其他制成品占35%。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为58%、34%、1%、7%;中东的北非分别为81%、9%、1%、10%;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分别为34%、32%、12%、24%。在有些国家的出口商品中,几乎全都是初级产品。如乌干达、苏丹、尼日利亚、赞比亚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均占99%。所不同的是,前两个国家,燃料、矿产品和金属少(分别占4%、3%)其他初级产品多(分别占95%、96%);而后两个国家,燃料、矿产品和金属多(分别占96%、98%),其他初级产品少(分别占3%、1%)。

3、城市化程度

过去有种说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在地区是世界的城市,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是世界的农村。这种说法虽不贴切,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程度确实比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高得多。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1992年,OECD成员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78%,其中比利时高达96%。7 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程度为:美国76%、日本77%、德国86%、法国73%、英国89%、意大利70%、加拿大78%。而低收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只有36%,其中低收入国家只占27%,如不丹、布隆迪、卢旺达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只有6%,尼泊尔12%、埃塞俄比亚13%。

4、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84年,高收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电户数占总居民户数的百分比均在95%以上,美国、德国、丹麦、加拿大、比利时已达100%。而低收入国家除个别例外,都在30%以下, 有的还不到10%,如布隆迪只有1%,莫桑比克4%,几内亚比绍4%, 坦桑尼亚6%,津巴布韦9%。

1990年每1000人拥有的直线电话量,高收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在500部左右,其中瑞典达683部,美国545部; 而低收入国家则大多不到10部,乍得、卢旺达、尼日尔、马里只1部,埃塞俄比亚、 乌干达、布隆迪、孟加拉国、中非共和国、索马里、苏丹只2部。

1988年,高收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路密度——每百万人大多在10000公里以上,澳大利亚高达25695公里,而且85%以上的公路状况良好。而低收入国家的公路密度——每百万人大多不到500公里, 有些国家甚至不到100公里,最低的布基纳法索每百万人只21公里, 而且状况良好的公路大都不到50%,最低的乌干达只10%。

1990年高收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除日本、芬兰为96%,新西兰为97%外,其余均达100%。 而低收入国家大多只50%左右,最低的马里只11%。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一般可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医疗卫生条件、人口和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教育等方面加以考察。据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是:

1、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 通常用居民每年人均消费额表示。 根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计算,1991年,OECD成员国的人均消费额为12951美元,而南亚只189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239美元, 东亚和太平洋317美元。同年,在全世界104个国家(地区)中,人均消费额最低的是莫桑比克,仅68美元;最高的是瑞士,为19447美元,相差284.6倍,具体分布情况是:人均消费额在100美元以下的有3个国家(莫桑比克68美元,坦桑尼亚85美元,埃塞俄比亚88美元);100—500美元的有33个;500—1000美元的有19个;1000—2000美元的有17个;2000—5000 美元的有9个;5000—10000美元的有8个;10000美元以上的有 15 个(瑞士19447美元,日本15468美元,美国14876美元,瑞典12961 美元, 法国12624美元,挪威12564美元,比利时12403美元,意大利12341美元,芬兰12323美元,奥地利11563美元,荷兰11359美元,加拿大11227美元,丹麦11208美元,澳大利亚10744美元,德国10613美元。均为OECD 成员国。)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各类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们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一般是:属于人们生存必需的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成反比,而属于享受(如耐用消费品)和发展(如教育)的支出所占比重则同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在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食品所占比重,即所谓恩格尔系数大多为10—19%(以美国为最低,仅10%);而低收入国家大多为50—59%,以坦桑尼亚为最高,达64%。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其他消费品所占比重,低收入国家大多为10—19%,高收入国家(地区)大多为30—39%;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低收入国家大多只占3—4%,高收入国家大多为8—9%。

2、医疗卫生条件、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

1990年,OECD成员国每一个医生平均负担420个病人, 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却要负担4970个病人,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高达23540人,东亚和太平洋6170人。卢旺达的1个医生竟要负担72900 个病人。

1991年,OECD成员国的人口死亡率为9‰,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为10‰,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为16‰。同年,婴儿死亡率,前者仅8‰,而后者为61‰,撒哈拉以南非洲为104‰,南亚92‰。出生时体重不足的婴儿,前者为4—7%,后者为15%—30%,平均预期寿命,前者为77岁,后者为64岁,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51岁,南亚59岁。

3、教育

小学净入学率:1990年,OECD成员国平均为97%,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平均为91%,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只46 %, 南亚67%。

成人识字率: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的成人文盲不足5%, 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成人识字率只35%,其中南亚1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6%,东亚和太平洋24%,中东和北非45%。

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百分比: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平均为33%,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平均只7%,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只2%,东亚和太平洋为5%,坦桑尼亚、几内亚比绍几乎为0。

造成南北贫富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大家知道,当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独立的。过去很长时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残酷压迫和掠夺,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单一、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地在死亡线上挣扎。战后,经过斗争,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不能立即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彻底改变,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样,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就不能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

当然,历史根源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看独立后的状况。一些国家,因政策对头,又抓住了机遇,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进入了中上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止,自然灾害频繁,政策失误等等原因,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衰退,加上人口膨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以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有些国家,把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于外援,大量举借外债,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根据世界银行资料,53个严重负债国中,除保加利亚、波兰、阿尔巴尼亚三个东欧国家外,全都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26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4个,中东和北非5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4个,南亚1个。 有的国家已经到了借新债不敷旧债的地步。例如,1992年,墨西哥的外债拨付额为11863 百万美元,而本金偿还额12184百万美元,利息支付额5959百万美元。 尼日利亚的外债拨付额为706百万美元。而本金偿还额2081百万美元, 利息支付额1656百万美元,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素。

由此看来,就南北差距的变动而言,现实生活中是“缩小”与“扩大”并存。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时,差距就缩小;而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时,差距就扩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快把本国经济搞上去,是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的根本关键。

在当今世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得最快。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80—1992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7%, 比全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6倍,比OECD成员国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7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1%,比全世界高4.1倍,比OECD成员国高1.6倍。近年来, 中国、亚洲“四小”,以及东盟国家(菲律宾除外)的经济发展之快,更是举世公认的。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4 月发表的一篇报告《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预测,在今后10年(从1995年到2004年),东亚的经济增长仍将强劲,年平均增长率为7.7%, 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2.8%高1.8倍,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今后10年南亚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5.4%,中东和北非将为3.5%,撒哈拉以南非洲将为3.8%,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将为3.5%,也都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这种经济差距,在今后10年将有所缩小。

注释: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 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2〕按1992年人均GNP划分,67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国家,676—2695美元为中下等收入国家,2696—8355美元为中上等收入国家,835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标签:;  ;  ;  ;  ;  ;  

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_经合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