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权货币理论看我国引进外资的理论与政策_外汇论文

我国引进外资理论与政策分析:一个主权货币理论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引进外资论文,主权论文,视角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诸多国家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国依靠外需增长和引入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空间也受限。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引入外资在弥补资金缺口的同时,还能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弥补“技术缺口”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在现实中,中国引入的外资存在诸如技术水平较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笔者将基于主权货币理论,从引入外资后资金在中国运作机理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在中国特定的外汇管理及结售汇制度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的本质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外资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H.B.Chenery和A.M.Strout提出的“两缺口”理论备受关注。该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国民经济恒等式出发,由于国民总收入Y=C+S+T;国民总支出Y=C+I+G+(X-M)(C:消费;S:储蓄;I:投资;M:进口;X:出口;T:税收;G:政府支出),当一国总体经济发展均衡时,C+S+T=C+I+G+(X-M),其中假定T=G,即政府收支预算平衡,得到I-S=M-X。等式左边(I-S)为投资大于储蓄的数额,称为储蓄缺口,等式右边(M-X)为进口大于出口的数额,称为外汇缺口,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储蓄缺口及外汇缺口。①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储蓄存款从1999年的5.96万亿人民币上升到2010年底的30万亿人民币,储蓄缺口消失,外汇储备激增,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近3万亿美元,外汇缺口已不存在。因此,目前中国处于储蓄和外汇“双盈余”状态,“双缺口”模型已经很难解释目前中国各级政府仍然大力引进外资的本质。尽管加入了“技术缺口”的“三缺口理论”被认为是对“双缺口”理论的修正,但Borensztein等人却认为FDI②本身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有限,只有发展中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超过最低极限水平,FDI才能发挥出更高的生产效率;③Yan Liang进一步认为,由于FDI会扰乱金融秩序,诱发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FDI是高风险与高成本的。④

中国学者认为,“双缺口”理论不再为中国引入外资的理论基础,建议“三缺口模型”,强调技术外溢是现阶段引入外资的主要理论支撑。⑤曹华也论证了“双缺口理论”已经不是有效地引入外资的理论基础;⑥但高铁梅、康书隆基于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建立了变参数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经过动态研究,发现FDI还是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⑦江小涓认为,外资是中国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中国利用全球资源的重要载体,国内产业有效利用外资能够提高其自身竞争力;⑧郭熙保在一个基准的计量模型中引入了外资特征因素,利用中国省市1999-2006年的数据发现,FDI和国内固定资本投资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认为,引入外资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⑨黄建宏等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认为,不是所有外资都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⑩刘渝琳等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发现FDI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11)沈桂龙、于蕾通过大量计量检验,发现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12)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引入外资已有了广泛研究成果。但多从外将是否能够解决资金瓶颈和技术改进的角度,侧重于外资与管理、技术、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然而如何正确理解中国面临的“资金瓶颈”,外资进入后是否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进外资带来的相应负面效应如何,如何规避相应的负面影响并实现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却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以主权货币理论为基础,从外资进入中国的资金运作的内在机理出发,研究引入外资的资金运作本质及带来的相关经济效应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引进外资的主权货币理论分析

外商以外币投资中国称之为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注入本国企业,表现为企业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银行存款增加,与此同时其开户商业银行外币库存现金增加。按照中国的外汇管理条例规定,中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并且不得以外币计价结算,因此企业无法直接运用外币资金,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结汇(13)获得本国货币。根据结售汇制度,(14)商业银行汇兑得到的外币最终会进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账户,同时“倒逼”中央银行发行与外汇储备金额相等的人民币(运作过程见下表),因此外汇储备是中国用人民币兑换来的特殊外汇债权。(15)

表:外资进入中国运用过程的资产负债表形式(16)

现代主权货币理论认为,任何主权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主权货币,主权货币是该国中央政府(包括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负债。主权政府支出首先创造流通中的货币,同时承诺任何对主权政府的支付(包括各种税收和收费)必须使用该主权货币,因此主权政府支出创造货币在先,而国民使用该货币支付或纳税在后,主权国家政府使用本国货币的任何支付并不存在经济约束。(17)在现实中,财政部和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均有各自的准备金账户,任何资金清算都通过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当政府支出时,表现为财政部开出一张支票,当支票获得者兑付支票时,财政部在中央银行账户的准备金减少,而获得者银行账户的准备金增加,继而整个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增加,(18)任何主权政府支出表现为高能货币的发行。因此,中央政府能够主动通过本国主权货币的支出满足本国有效的货币需求,也就是说,在一国境内任何“资金瓶颈”都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支出或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得到满足,关键在于资金短缺的微观主体的资金需求在保证自身利润实现的同时,能否满足一国经济发展目标。

由表中企业、银行及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可知,中国引入外资表现为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倒逼”人民币的等量发行表明,名义上流通中的“外资”实际为本国货币的发行。所以,政府鼓励引进外资实质上体现为本国政府被动地发行本国主权货币给资金需求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外资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发行担保”。这样的“发行担保”对于主权国家并不是必要条件,(19)但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20)(本质上是盯住汇率制度)使这种“发行担保”成为必须。因此,中国实行盯住汇率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币主权,使中国政府无法充分利用主权货币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本国经济。主权政府任何使用本国货币的投资及消费支出并不存在“资金瓶颈”,因而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资金约束”,而个人、企业以及非主权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发行主权货币的权利,因而它们的支出存在严格的“预算约束”,即任何支出都以收入为前提,当收入现金流无法满足支出需求时,微观经济体通过负债获得资金就成为合理的选择。当个人、企业或者地方政府作为微观经济体无法偿还债务时,必然导致经济破产或者“变卖资产”获得现金流,而大规模的变卖资产会引发整个经济“债务紧缩”,严重地使整个经济体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可见具有货币发行权的主权政府并不会出现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资金短缺,而非主权的经济体情况刚好相反。对中国而言,主权政府(具有主权货币发行权的政府)的外资引入则直接表现为外汇储备增加及与引入外资额数量相匹配的人民币被动发行,这将引发一国范围内资金供给的极大不平衡,因为外资总是青睐经济发达地区,弱势地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瓶颈并不能有效解决,相反会强化“马太效应”。

因此,基于主权货币理论,中央及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大引资力度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在现实中,外资的快速增长还引发了其他相关问题,其中外汇储备的超额增长导致外汇资产风险剧增,同时影响汇率制度优化,人民币的被动发行无疑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10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近3万亿美元,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大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资产多数是国外政府的负债(包括外国货币和外国债券)。其中,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外国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已接近4.44万亿美元,中国持有其中的1.16万亿美元,继续居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地位。(21)而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紧缩,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货币贬值以及债券收益下降等使中国的外汇资产受到严重损失,同时外汇储备作为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的“保险”机制无疑束缚了中国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与此同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引发基础货币过多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中国的信贷机制和货币的主权性,进一步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内生货币理论认为,(22)货币供给来源于货币需求,合理有效的货币需求必然来自于经济体的内生需求。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会根据企业的内生需求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创造存款,而企业间、银行间的债权债务的清算需要中央银行的高能货币,因此,为了满足清算需要,中央银行会按需提供基础货币供给(Wray,1998)。(23)中国2010年末M[,0](M[,0]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为4.4628万亿人民币,2010年新增外汇储备为0.44818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导致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应该为2.9132万亿(0.448186*6.5),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引致的货币投放为2010年M[,0]总投放的65%,该比例并非是实体经济内生的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外汇储备“倒逼”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必然导致银行体系准备金(流动性)过剩。这不但搅乱了正常的货币信用机制,银行信贷过度膨胀导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居高不下,严重的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危及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及金融市场。(24)

总之,对于中国主权政府来讲,主权货币发行能够解决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并不存在真正的经济层面的“约束”,而可能的约束来自一定程度的“传统理念约束”及一国政府调控管理国家的“能力约束”。需要强调的是,主权政府能够满足经济体合理的资金需求,影响国家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不合理的需求(25)必须得到抑制。按照凯恩斯的论证,一国政府支出的合理边界为国内资源的充分雇佣以及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超出该边界就会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26)因此,按照主权货币理论,尽管主权政府以本币计价的支出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约束”,但超过充分就业后的过度支出将存在真实资源约束和通货膨胀约束,但无论如何期望通过加大外资的引入来降低国内经济主体“资金瓶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现实中引进外资不但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而且还阻碍中国有特色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地方政府在中央外资政策的导引下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资虽然有其必要性,但并不是主权国家内部解决地方资金短缺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合理有效方式。相反的,地方政府的过度引资不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均衡,挤出本地企业,而且还“倒逼”中央政府发行货币,引发整个国家内部各项政策的正确有效实施。

三、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外资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度上升,其中各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的成果不可低估。东、中、西部地区都在大力引入外资,东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引入外资总量的比例最大,约占全国引入量的八成。虽然中部及西部地区引入外资所占比重与额度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但占比与外资量也在逐渐扩大。(27)可见,不论是发达东部地区,或是初始条件差的西部地区,对引入外资的偏好均有增无减。

(一)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的必要性

基于主权货币理论,地方政府并非主权政府,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因而财政税收收入是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的前提,各地方政府存在“预算约束”。中国在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中央集中财权,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是改革的目标。改革使财权上移、事权下移,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例如,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76 299.93亿元,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23 677.0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1%。但同时2009年地方财政支出为61 044.14亿元,而地方本级收入为32 602.59亿元,转移支付与地方本级收入之和为56 279.68亿元,收入无法满足地方支出需求。(28)税收是地方政府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税收已不足以满足地方经济快速扩张的支出。更有甚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这种盲目的非理性的竞争性融资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偿债危机,甚至牵连到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因而也不是长久之计。依靠国家转移支付也略显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的进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新的寄托,每年递增的引入外资金额使地方政府对外资的热衷与日俱增。

(二)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的本质

地方政府引入外资同样以外币形式进入,由于外币无法在国内直接使用,外资的使用依然需以人民币兑换为前提。这必然“诱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可以看出,引入外资在本质上表现为本国货币的发行并对地方政府增加金融支持及外汇储备增加。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扩大投资,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制定诸多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倒逼”中央政府对其所在地投入更多资金的支持,为此,地方政府间也展开了激烈的引入外资的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引入外资虽然能够换取中央资金支持,但这种金融支持略显被动。原因在于,外资的供给并非无限弹性,任何外资进入中国都有一定的利益诉求,即获得一定的高于本国投资的利润,而且对于外商来讲,毕竟在本国之外经营各项成本会提高、经营风险会加大。因此,外商企业首先选择的是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而落后地区显然并不能进入外商的“法眼”。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落后地区也会知难而上,加大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幅度,不惜代价地引入外资,结果可能在使本土企业收到严重冲击的同时,本地经济环境恶化,外资纷纷撤出,“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问题凸显。

一个主权的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运用自己的主权货币发展本国经济,消除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全面均衡发展。而各级地方政府是非主权政府,地方政府的支出来源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地方财政收入、国内资金借贷、引入外资等),在其他收入来源受阻的情况下,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将引入外资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基于上述分析,期望外资的大量引入解决该地区“资金瓶颈”的设想显然只能导致本国货币的“非内生”盲目发行,无法真正地实现区域统筹。因此,本质上地方政府引资的潜在动力无非是为中央政府对其扩大金融支持添加了合理的“筹码”。这样,引外资能力强的地区必然获得更多的“实惠”,而弱势地区要么“坐以待毙”,要么“胡作非为”,这些最终必然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引进及使用外资在表面上体现为与外资等额的人民币发行与相应的外汇储备增加,然而究其后果却更值深思。对内来讲,人民币的被动发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行为扭曲,严重地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时期,非理性化的、地区间恶性的引资竞争一定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恶化,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外来讲,金融危机带来的储备货币价值的波动使中国以外汇储备形式积累的财富不断缩水,更为严重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制约着我国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弱化人民币主权性的同时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放缓。弱势地区政府期望加大引资力度解决“资金瓶颈”,降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设想也只能“南辕北辙”,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据此,本文建议如下:

首先,中央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加大对有“好”的资金需求的弱势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即在“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指导下,加大对弱势地区的资金投入,尤其注重引导对弱势地区以就业增长为导向的有效需求的合理刺激。而弱势地方政府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资金效率,促进、扶持本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创造更多价值,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努力减少引入外资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当然经济发展较弱地区在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的同时练好“内功”也非常必要。

其次,即便需要引进外资,改善中国的技术落后或者管理落后的局面,我们应该更关注引入外资的质量。外资进入中国更多关注地是货币性收益的增加,本地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升并不是其主要目标。上文的分析表明,外资的引入本质上并不能解决本地企业“资金瓶颈”,而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高质量的外资和外商。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保证中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通过外资的引进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保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最后,为了化解外汇储备风险,汇率制度的渐进改革也十分必须,进一步实行一定资本管制基础上的浮动汇率制度必然会强化中国的货币主权,使中国政府更好利用主权货币框架下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实现从外需导向向内需导向的经济结构转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H.B.Chenery and A.M.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No.9,1966,pp.679~733.

②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即外国直接投资。

③Borensztein E.,De Gregorio J.and Lee 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5,Issue 1,1998,pp.115~135.

④Yan Liang,"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vide Desirable Development Finance? The Case of China",China & World Economy,No.2,2007,pp.104~120.

⑤汤文仙,韩福荣:《三缺口模型对双缺口模型的修正——对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合理解释》,《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9期。

⑥曹华:《中国引资战略选择——在“双缺口”模型失效情况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⑦高铁梅,康书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4期。

⑧江小涓:《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与升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⑨郭熙保,罗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⑩黄建宏,蒲云:《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1)刘渝琳,温怀德:《经济增长下的FDI、环境污染损失与人力资本》,《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12)沈桂龙,于蕾:《FDI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13)尽管有一些企业可以保留一定外汇额度,但也不能用于在国内的结算,因此近似地认为所有在国内参与结算的货币都必须结汇。

(14)自1994年起,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是指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后者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头寸额度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套制度里,央行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2008年,我国公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售汇要求,但是国内结算只能使用人民币,因此即使非强制结汇,企业也会按需结汇的。

(15)吴念鲁:《重新认识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与经营》,《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16)假定某企业引入外资为10万美元,当时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e:1。

(17)Wray L.Randall,Understanding Modern Money:The Key to Full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Edward Elgar:Cheltenham,1998;刘新华:《欧盟债务危机内在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主权货币理论视角的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8)准备金和现金都是中央银行的高能货币,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高能货币中现金使用降低,资金的结算主要是通过各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中准备金的划转实现,因而银行体系中准备金的增加表现为高能货币的发行。

(19)不同于金本位(货币发行必须以本国的黄金拥有量为基础),也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体系,一国主权政府的支出要受制于其汇率波动的限制,现代主权国家的货币为完全不兑换货币,因而主权政府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在主权货币框架下调控本国经济,例如美国、日本等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其本国主权货币无需盯住任何他国货币。

(20)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本质上仍然是盯住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需要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贸易顺差以及引入外资是我国外汇储备积累的主要来源。

(21)转引自陈西果,陈建宇《当前国际政府债务问题的特征、影响及警示》,《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22)Marc Lavoie."The Endogenous Flow of Credit and the Post Keynesian Theory of Money".Journal of Eonomic Issues,Vol.XVIII,No.3,1984,pp.771~797.

(23)Randall L.Wray,Understanding Modern Money:The Key to Full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Edward Elgar:Cheltenham,1998.

(24)Xinhua Liu and Randall L.Wray."Excessive Liquidity and Bank Lending in China:A Modern Mone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9.No.3,2010,pp.45~64.

(25)例如,盲目的房地产投资需求、商品投机需求以及盲目恶性竞争引进外资等,而合理的需求应该是能够拉动就业的有效需求。

(26)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New York and London:A Harvest/HBJ Book,1936/1964.

(27)参见2004-2010年《中国商务年鉴》,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预算司网站,http://yss.mof.gov.cn/2010juesuan/index.html。

标签:;  ;  ;  ;  ;  ;  ;  ;  ;  ;  ;  ;  ;  ;  

从主权货币理论看我国引进外资的理论与政策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