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脑血管栓塞后再通、心衰纠正、休克纠正、微循环再通以及心肺复苏可能引起脑缺血,恢复缺血区域的血供,再灌注损伤可能加剧脑功能障碍,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交感神经阻滞方法,可使支配区域内的血流量增加、循环改善,而且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但其是否可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待探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及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应用星状神节阻滞治疗存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的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5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10周龄,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颈交感干离断组(TCST组)。2.Sham组行手术操作但未插入线栓,IR组行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CST组行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即刻离断颈交感干。3.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6、12和24 h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于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比、采用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形态学变化及MRI检测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1.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各时间时间点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均降低(P<0.05)。2.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均降低(P<0.05)。3.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的凋亡情况: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皮质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皮质区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4.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TCST组脑组织CD68、Iba-1蛋白表达下调(P<0.05)。5.与Sham组比较,IR组和TCST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均加重;与IR组比较,TCST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均显着减轻。结论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2.颈交感干离断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董静[2](2020)在《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星状神经节阻滞是近年来疼痛学科开展的一种实用性非常广泛的临床技术,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和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但星状神经节毗邻颈部大血管、胸膜及椎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胸膜损伤、局麻药物误入椎管或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能否采用一种替代模式达到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相似的效果一直是疼痛学科关注的要点。本研究基于针刺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相似的临床效应及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间的解剖联系,推测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动物模型,采用电针刺激内关穴,采集星状神经节电活动,拟证实电针内关穴可抑制星状神经节放电效应,达到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相似的电活动抑制效应,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找到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替代疗法。第一部分建立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模型方法:选取6-7周龄的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30-270g。大鼠麻醉后,分离左侧星状神经节,将其悬挂于铂电极,连续采集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分别于麻醉成功即刻(T0)、星状神经节悬挂于铂电极即刻(T1)及其后的10min(T2)、20min(T3)、30min(T4)记录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于T1-T4记录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数据,T4记录结束后采用0.2%利多卡因0.2ml对星状神经节行局部浸润,5min后(T5)记录放电频率和振幅,以及心率和呼吸频率。将大鼠出现Horner征(表现为左侧上睑下垂、眼裂变小)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记录阻滞成功的例数。结果:2只大鼠死亡,28只纳入实验观察。T0-T5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5均获得呈阵发簇状、节律较规则的星状神经节电活动,T1-T4的放电频率和振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5放电频率减慢、振幅降低,与T1-T4时比较P<0.01。28只大鼠均出现左侧Horner征,阻滞成功率100%。结论:成功建立了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动物模型,获取了稳定神经电信号。第二部分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6-7周龄的健康SD大鼠90只,雌雄不限,体重230-270g。随机分为9组,低频(2Hz)10min组(Group L10)、20min组(Group L20)、30min组(Group L30);中频(50Hz)10min组(Group M10)、20min组(Group M20)、30min组(Group M30);高频(100Hz)10min组(Group H10)、20min组(Group H20)、30min组(Group H30),每组10只。麻醉后暴露左侧星状神经节,将其置于铂电极。根据分组选取不同的电针内关穴刺激频率及刺激时长,记录针刺前(T0)和针刺结束即刻(T1)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结果:1、90只大鼠纳入实验观察,T0-T1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0时各组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T1时各组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减慢、振幅降低,与T0比较,L10、L20及L3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相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的比较:(1)针刺时长为10min时,H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10组及L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针刺时长为20min时,H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20组及L2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2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3)针刺时长为30min时,H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30组及L3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3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3、相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时长的比较:(1)针刺频率为2Hz时,L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L20组及L10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L10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频率为50Hz时,M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20组及M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针刺频率为100Hz时;H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H20组及H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H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H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4、不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的比较:H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M20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针刺时长及针刺频率的相关性分析: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是影响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显着性因素(P<0.001)。针刺时长、针刺频率与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抑制率相关系数rs>0.5,P<0.001。不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但总电刺激量相同时(H10组与M20组),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是影响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显着性因素,星状神经节活性抑制程度与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且可能与总电刺激量有关。
俞欣[3](2020)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脏复跳后肺动脉压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30天死亡率等的影响。明确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讨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电脑软件随机分为SGB组(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0.9%生理盐水星状神经节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局麻药过敏、激素使用及发热等影响炎症应激反应的疾病史。其中一例SGB失败,一例再次体外,最终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手术都由同一治疗组成员完成,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心功能、运动耐量、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SGB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及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停机后肺动脉及复跳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术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氧合损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出血、认知功能等)并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变量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50例患者纳入统计,每组25例。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心功能、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组行阻滞后10Min收缩压短暂下降(142.96±15.16vs 128.48±18.29,P<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中血量、术中血制品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复跳后平均肺动脉压显着下降(4.32±7.71mm Hg vs 1.80±5.87mm Hg,P<0.05),室颤发生率明显下降(12%vs 36%,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氧合损伤、谵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拔管时间,SBG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射血分数、术后Troponin I升高程度,30天死亡率比较,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SBG组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SGB组Clavien Dindo III-IV严重并发症评分明显降低(24%vs 4%,P<0.01)。4、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评级显着增加患者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ASA>3、SGB、插管时间、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而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下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跳时肺动脉压,减少复跳时室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谵妄、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率,减轻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分析发现男性、高龄、吸烟史、SGB、拔管时间是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运动耐量<3是心脏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左侧SGB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其康复。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由于外科创伤、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心脏术后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I)网络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BG)通过对交感阻滞实现对机体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中得到证实。在第一分题临床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SBG可以显着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改善预后。本部分聚焦CPB后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5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此研究。具体分组、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详细情况详见第一部分。记录两者患者术后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数,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SIRS的发生率。通过动态测量阻滞前(T1)及阻滞后6h(T2)、1d(T3)和5d(T4)四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浆TNF-α、IL-1β、IL-10等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符合24小时内SIRS诊断单项标准WBC>12×109/L或HR>90bmp患者,SGB组有所减少,但两者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体温和呼吸指数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有效下调CPB术后6小时升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26+2.60 vs 89.5+3.42,P<0.01),而上调CPB术后5天下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10.94+6.15 vs 15.76+4.99,P<0.05)。SGB组和对照组24小时SIRS发生率分别是40%和72%,SGB能显着降低CPB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P<0.05)2、和对照组相比,SBG有效抑制了阻滞后6小时{50.7(27.1,72.4)vs 28.2(24.6,39.3)}及1天{42.6(25.8,72.8)vs 25.7(24.1,44.4)}TNF-α的升高程度(P<0.05)。但两组白介素IL-1β、IL-10浓度比较,各个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SBG能有效抑制CPB后血浆TNF-α的升高,促进上调的中性粒细胞和下调的淋巴细胞恢复,有效降低心脏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但对主要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等无显着影响。
栾海燕[4](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彭波[5](2018)在《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行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术中脑氧代谢、能量代谢和S100-β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成人烟雾病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后,在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分支吻合术时的脑氧代谢、能量代谢和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方法:选取拟择期全麻下行颞浅动脉—MCA分支吻合术患者4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45岁,随机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组和对照(C)组,每组21例。SGB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同侧SGB,C组不行SGB,两组病人全麻插管后于超声下行右侧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术。观察记录患者在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即刻(T2)、硬膜开放后30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共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T2、T3、T4时颈内静脉球部压力(JBP),于T2、T3、T4时间点采集动脉血与颈内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脑氧摄取率(CERO2)、乳酸生成率(LacPR)和乳酸生成指数(Loi),用ELISA法测定T2、T3、T4时颈内静脉球部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值。结果:1、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及T2、T3、T4时JBP的比较: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SGB组患者HR比对照组慢,气管插管和切皮即刻SGB组患者MAP和HR比对照组稳定(P<0.05),两组患者的JBP值在手术过程中无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SjvO2、A-VDO2、CERO2比较:SGB组SjvO2、A-VDO2、CERO2在T2、T3时变化不大,SjvO2在T4有所升高,而A-VDO2、CERO2在T4有所降低;C组SjvO2在T3时有所降低,在T4稍有回升,A-VDO2、CERO2先降低后升高。SGB组的SjvO2值相应时间点均高于C组同一时间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VDO2与CERO2随着时间降低,C组相应时间点以上两个指标的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的SG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各时间点LacPR、Loi比较:两组患者LacPR、Loi在T2-T4时间点在T3时最高,T4时有所降低,C组T4与T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C组相应时间点的数值均高于SGB组(P<0.05)。4、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值先升高后降低,SGB组各时间点的值明显低于C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烟雾病手术中,术前行SGB能够抑制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术中发生率。2.SGB能够改善术中脑组织氧供。3.SGB能够减少术中的脑损伤,起到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王海[6](2018)在《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多时点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和脊髓组织中IL-1β、IL-1Rα、IL-6、TNF-α、NF-κB、TLR4等水平的影响,明确电针预处理是否通过交感神经这一通路来减轻IL-1β、IL-6、TNF-α、NF-κB、TLR4的释放,促进IL-1Rα的释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以及病理发展,最终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方法取新西兰家兔40只,然后随机把它们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交感神经切断组、电针组、电针+交感神经切断组,平均每组8只。采用Zivin法复制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把家兔腹部手术剪开,不夹闭腹主动脉,然后腹部缝合;模型组:家兔仰卧位置于特制台上,把其腹部手术剪开,用动脉夹夹闭腹主动脉30分钟,30分钟后取出动脉夹恢复血流,然后腹部缝合,其余不作任何处理。交感神经切断组:在造模前30分钟,麻醉后,家兔仰卧位置于特制台上,分离右侧颈部交感神经,切断,造成颈交感神经切断。电针组:在造模前30分钟对其进行治疗,造模前电针双侧“悬钟”和“阳陵泉”两穴,电针时间为30分钟;电针预处理+交感神经切断组:在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诱导前30分钟,麻醉以后,家兔仰卧位置于特制台上,把右侧颈部交感神经分离出来,然后切断,造成交感神经切断,同时电针30分钟。各组家兔分别于造模前0h及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4h、8h、12h四个时间点上分别在股静脉上进行采血各2ml,再灌注12h后把动物处死,然后采取动物的L2-L5段脊髓,以便进行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Rα、IL-6、TNF-α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法对损伤段脊髓NF-κB、TLR4、进行蛋白定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IL-1β、IL-6、TNF-α的表达。实验结果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家兔IL-1β、IL-1Rα、IL-6、TNF-α、NF-κB、TLR4、的含量及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2.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4h、8h、12h点IL-1β、TNF-α、NF-κB、TLR4的含量及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IL-6在4h、8h点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在12h点明显下降,而IL-1Rα则在4h点开始升高,8h点开始下降,12h点升高,电针组是通过降低IL-1β、TNF-α、NF-κB、TLR4的含量,进而促进IL-1Rα的升高,从而保护受损的脊髓组织。3.电针+交感神经切断组与电针组比较,在再灌注4h、8h、12h点IL-1β、TNF-α、NF-κB、TLR4、的含量及表达均较电针组升高,而IL-6的含量在4h、8h点较电针组低,在12h点其含量则较电针组升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交感神经切断组与模型组比较,在再灌注4h、8h、12h点IL-1β、IL-6、TNF-α、NF-κB、TLR4的含量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电针+交感神经切断组与模型组比较,L-1β、TNF-α、NF-κB、TLR4的含量及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减低(P<0.05),IL-6在4h和8h点较模型组升高,在12h点则较模型组减低。实验结论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这一通路来抑制IL-1β、IL-6、TNF-α、NF-κB、TLR4的水平,促进IL-1Rα的升高,来减缓病理发展和组织损伤,从而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毛冬梅[7](2017)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血症的"二次打击法"建立家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动物模型并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家兔炎性介质、器官功能指标及组织病理的变化,探讨SGB对创伤后家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GB组,每组12只。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经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血症的"二次打击法"建立SIRS的动物模型;SGB组造模成功后行SGB,24小时内SGB共四次,第一次SGB的时间为造模后1小时,以后每间隔6小时阻滞一次。检测指标:1.观察3组家兔造模前(To)及造模后6h(T1)、12h(T2)、24h(T3)各时间点家兔的精神、饮食及肛温的变化;2.检测上述各时间点3组家兔血浆白细胞(WBC)计数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3.组织病理学:3组家兔于造模后24h时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后行肝脏左叶、肺左下叶、小肠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1.对照组家兔精神、饮食及各指标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精神、饮食差,各时间点肛温较To升高大于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SGB组家兔精神、饮食较好,各时间点肛温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1、T2、T3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WBC、TNF-α、IL-6、BUN、ALT、CK-MB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SGB组血浆WBC、TNF-α、IL-6、BUN、ALT、CK-MB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小肠、肺及肝脏光镜下均为正常组织;模型组小肠、肺及肝脏光镜下呈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充血、炎症细胞反应性增生、细胞水肿等炎性改变;与模型组比较,SGB组家兔肺、肝、小肠的炎性改变程度较轻。结论:1.SGB可抑制创伤后家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炎性反应;2.SGB对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家兔的重要组织器官有保护作用。
曾德亮[8](201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择期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C组)和SGB组(S组)。患者入室后局麻下左颈内静脉穿刺逆行置管至颈静脉球部备采集血标本,S组以0.25%罗哌卡因10ml行右侧SGB,出现Homer综合征为有效,C组不行SGB。分别于左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即刻(T0)、主动脉开放后10min(T1)、术后2h(T2)、6h(T3)及24h(T4)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8ml,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丙二醛(MDA)、氧化氮(NO)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内皮素-1(ET-1)、神经组织蛋白(S100β)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1、第7天分别用简易智能评价量表(MMSE)对患者评分,并观察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T4血浆TNF-α、IL-8、MDA、ET-1、S100β及NSE浓度降低,IL-10浓度及SOD、cNOS活性升高,NO在T1升高,T2、T4降低,iNOS活性在T3、T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组NO/ET-1比值在T1-T2低于To和S组,T3时仍低于T0(P<0.05或0.01),S组NO/ET-1比值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C组13例、S组10例患者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但S组MMSE评分高于C组。两组出现POCD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浆S100β及NSE浓度均高于相应组的无POCD患者,但和C组比较,S组降低(P<0.05)。结论:SGB有利于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脑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效应。可能与SGB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颅内过度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损伤,调节NO和ET-1的释放,维持NO/ET-1相对平衡,改善围CPB期脑组织灌注有关。
彭全民[9](2006)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和脑组织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血浆CGRP/ET比值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星状神经节旁置管法制作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模型,以出现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作为SGB成功及有效的标准。选择SGB制作成功后的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 6只;空白对照组(B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8只;星状神经节阻滞组(D组),8只。参照颈外动脉负压引流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D组:耳缘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30mg.kg-1麻醉,无菌操作下,经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颈外动脉,并在甲状软骨下第45环状软骨间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小儿气管导管ID=3.03.5),妥善固定,吸除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保留自主呼吸。用无损伤小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同时细套管针从右颈外动脉抽血,抽血的同时,间断更换注射器将抽出的血迅速从耳缘静脉回输,持续抽血(即脑缺血)20min时停止抽血,拔除细套管针并结扎颈外动脉,去除小动脉夹即为再灌注开始,并同时从家兔颈部背侧的硬膜外导管中注入0.25%布比卡因0.5ml行SGB,再在明视下从皮肤至皮下用细长静脉留置针行右侧颈
王珺楠[10](2005)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行豚鼠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豚鼠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预防作用,为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庆大霉素耳毒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方法 选择健康、耳廓反射正常的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单纯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假手术组。单纯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均行右侧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木,假手术组仅行颈交感神经干暴露、分离,但不离断;于术后第4天,生理盐水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均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各组于手术前、给药前(TCST术后第4天)、给药后1周、2周、3周,分别检测动物体重变化、耳廓反射发生率(PR发生率)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反应阈)的变化。 结果 (1) 体重变化:实验组体重给药后3周与给药前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与实验组相比,单纯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体重给药后2、3周明显增加(P<0.05),而假手术组体重明显下降(P<0.05)。 (2) PR发生率:与手术前相比,给药后3周实验组PR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假手术组给药后2、3周均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2、3周PR发生率假手术组与实验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 (3) ABR反应阈:与手术前相比,实验组双耳ABR反应阈仅给药后3周有明显升高(P<0.05);而假手术组给药后2、3周均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3周ABR双耳反应阈实验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降低(P<0.01);而与单纯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侧TCST对正常听力无影响,右侧TCST对双侧耳庆大霉素耳毒性均有预防作用。
二、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实验一: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电针刺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
2.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
2.5 SGB对体外循环复跳及术后预后影响 |
2.6 SGB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 |
2.7 并发症严重程度对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
2.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保存 |
2 检测指标 |
2.1 SIR指标 |
2.2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检测 |
2.3 SIRS的诊断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GB组与对照组手后24小时内SIRS发生情况及诊断单项指标比较 |
3.2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
3.3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致炎/抗炎反应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行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术中脑氧代谢、能量代谢和S100-β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设备、材料、药品 |
2.2.2 主要药品 |
2.2.3 实验器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术前准备 |
2.3.3 麻醉方法 |
2.3.4 观察指标、标本采集和检测 |
2.3.5 血清S100β蛋白监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与术中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对应时间点HR、MAP及JBP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SjvO_2、A-VDO_2、CERO_2比较 |
3.4 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LacPR、Loi比较 |
3.5 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SGB对应激反应和JBP的影响 |
4.2 SGB对脑氧代谢的和能量代谢影响 |
4.3 SGB对血清S100-β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所需的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鉴定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7.小结 |
第二部分 观察神经切断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第三部分 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L-1β、IL-1Rα、IL-6、TNF-α、NF-κB、TLR4的影响 |
实验一 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IL-1β、IL-1Rα、IL-6、TNF-α的影响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家兔血清IL-1β含量的比较 |
4.2 各组家兔血清IL-1Rα含量的比较 |
4.3 各组家兔血清IL-6含量的比较 |
4.4 各组家兔血清TNF-α含量的比较 |
5.小结 |
实验二 免疫组化法检测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IL-1β、IL-6、TNF-α定位及含量的影响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家兔脊髓IL-1β定位及含量的比较 |
4.2 各组家兔脊髓IL-6定位及含量的比较 |
4.3 各组家兔脊髓TNF-α定位及含量的比较 |
5.小结 |
实验三 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NF-κB、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家兔脊髓NF-κB蛋白含量的比较 |
4.2 各组家兔脊髓TLR4蛋白含量的比较 |
5.小结 |
讨论 |
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代研究状况及中医对其治疗方面的认识 |
2.IL-1β、IL-1Rα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3.IL-6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4.TNF-α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5.NF-κB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6.TLR4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7.交感神经信号通路在电针干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8.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略缩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 临床能力考核相关材料 |
(8)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 星状神经节阻滞脑损伤的影响(综述) |
3 致谢 |
4 附录 |
作者简历 |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机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预防作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治疗作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颈交感干离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张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D]. 董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俞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4]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行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术中脑氧代谢、能量代谢和S100-β蛋白的影响[D]. 彭波. 南昌大学, 2018(09)
- [6]观察交感神经切断对电针预处理干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指标的影响[D]. 王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D]. 毛冬梅.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8]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D]. 曾德亮. 遵义医学院, 2010(03)
-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D]. 彭全民.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10]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影响[D]. 王珺楠. 山东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