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编昆剧的危机——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观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剧论文,艺术节论文,第三届论文,中国论文,新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七月间苏州特别热闹,因为有“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内容包含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八十五周年、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等活动,由于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数很多,都聚集到了苏州,顿时使清新雅致的拙政园、古意盎然的周庄和文人荟萃的虎丘,都因为人气的渲染而显得神采奕奕。其中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有来自大陆各省、香港和台湾的昆剧团体,表演具有当地特色的昆剧;而来自台湾和世界各地的戏迷粉丝,为了欣赏各昆剧团的展演节目,也都相约在苏州。所以苏州热闹,不仅是江南景色迷人,更是因为中国的昆剧吸引人。
此行有幸与台湾兰庭昆剧团,一同到苏州参加昆剧艺术节,除了欣赏多场不同特色的昆剧演出,参与了激烈讨论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外,还欣赏了苏州庭园景观,享受苏州的糕点美食,真是一趟知性和享乐之旅。但是此行愉悦中带有不少感伤,因为看到大家所重视的中国昆剧,与我1997年参与文建会为保存昆剧而安排的录像活动中所欣赏到的大陆六大昆剧团表演的经典剧目,有了不一样的展现、有了新的面貌、有了新的诠释,这些改变美其名为抢救、保护、改良、创新,但是其中却不少实质上在制造昆剧的危机。
苏州之行自七月五日至十二日,有八天的时间,其中只因十二日要赶飞机,北昆的《百花公主》没能欣赏到,非常可惜,所以此行共看了十二场演出。这十二场演出分别是苏昆的《浣沙记》、上昆和苏昆为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演出的二场折子老戏、浙昆的《公孙子都》、永嘉昆的《折桂记》、台昆的《风筝误》、上昆的《邯郸梦》和《一片桃花红》、兰亭昆剧团的《狮吼记》、江苏省昆剧院的《小孙屠》、湘昆的《湘水郎中》和香港京昆剧团的《武松与潘金莲》等。
此次昆剧艺术节的表演团体真可谓群英聚集,并且各团铆足了劲,表现得各竞尔能,尤其各团的演员,莫不竭其所能地展现各自深厚的造诣和特色。好些资深演员不论唱功、身段做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显现其多年累积的功力。有时他们也会展现高难度的唱腔、肢体动作和特殊设计的杂技,使得在场观众喝彩叫好。
这次昆剧大展,但就演员的表现来看是令人赞赏的;可是若就新编大戏而言,则有好些地方令人感到诧异与突兀,昆剧如果像这样“创新”改变,其实是危机四伏的。
就剧本而言,有情节牵强与不合逻辑的现象,如《西施》的剧中人物经常改变其所处之立场,西施是越国人,应该心向越国,剧中却多次安排她为吴国之伍子胥和夫差伤心地哭泣;又西施应和范蠡情感深厚,却又安排她爱上夫差,使情节中应保持的一致性遭到破坏。如《公孙子都》的主角公孙子都会为争功而杀害考叔,可见他是一个忌妒心重、权力欲望很高的人,应该呈现此种人物的特性。但是剧中多处表现他懊悔、惶恐不安的善良宽厚性格,甚至还安排他因此自杀,以逻辑而言,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有如此大的改变的。
就排场而言,华而不实,五光十色,令人眼目缭乱,大大破坏了戏曲艺术表现虚拟象征性的基本原理,有安排过度的情形。如《西施》的第七场,只有打仗的场面,没有任何的说与唱,只是呈现场面大、道具多、演员多,也破坏了昆剧歌舞乐融而为一、一场一套曲的基本体制。
就唱腔音乐而言,昆剧是属于曲牌体,基本上曲牌是组织谨严而具有性格的,编剧者应该知道何种情节使用何种曲牌较为恰当;并且曲牌还有粗细之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如生、旦唱细曲,净丑唱粗曲等基本规律。又套曲有南套与北套还有南北合套都可以用于适当的内容;每套曲还有引子、过曲、尾声,或首曲、正曲和煞尾之分,其中以过曲或正曲为主。然而在这次昆剧艺术节的新编改编大戏中,除了《小孙屠》第二场“又逼”依照原本使用了“南北合腔”、第五场“盆吊”使用了“南北合套”之外,其他新编昆剧却都视作为精髓的基本规律于无睹,都不见受到重视与运用,使得体制规律显得支离破碎。其实,新编与改编昆剧,这些昆剧的体制规律才是该受到传承与推广的重点。
就伴奏音乐而言,一般大乐团运用一些新的配器法,颇能呈现场面气氛的需求,强化情节的张力,如《公孙子都》的伴奏音乐就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西施》的伴奏音乐,却大量的使用越剧的音乐,在情节哀伤处还演奏《梁祝》的主题旋律,改变了昆剧曲牌体音乐的特性;另外,剧中还加入了许多“帮腔”,运用弋阳、青阳腔的技法,这也是昆剧音乐所没有而要与以排斥的形式。
就身段舞蹈而言,昆剧是无歌不舞,以边歌边舞为其特性,《西施》却安排只舞不唱,或其他人说白,西施跳舞的场面,这也失去昆剧原有的特色和艺术之美。
就舞台美术而言,这些新编大戏可是花了许多的心思,布景道具每出戏都在比大、比多,不仅场面大,还经常换场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片桃花红》,那片桃花还真是又鲜红又繁盛又硕大,如果场景只是在比多、比奢华,哗众取宠,那么就失去了我国戏曲虚拟象征的特性。
难怪有位知名学者当场作了一首打油诗:“五光十色号昆剧,走板荒腔下里巴,夺主宣宾称艺术,大而无当钱乱花。”虽然出诸嘲弄,却是许多写实。
我们都知道在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将昆曲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让国人感到昆曲受到国际的肯定,并且得到其应有的艺术地位。因此开始重视昆剧的传承、推广与创新,政府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期望能共同维护这濒临式微的传统艺术。基本上,这些措施对于昆剧都具有正面的意义,也是所有昆剧研究者与爱好者所乐见的,但是如何创新与传承昆剧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期望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与专业演员,能为昆剧找出现代可行的康庄大道。但就个人而言,能在保留昆剧原有的体制规律与艺术原理的前提之下,再汲取现代艺术理念,运用现代剧场设施,赋予昆剧新的生命力,使其能扎根传统予以创新,名副其实的传承而得到很好的发展才是今日昆剧应走的正途,而不是在现代剧场里抛弃昆剧艺术应有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尽做那些华而不实的夸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