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四部名作看小提琴协奏曲中回旋曲式的历史衍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1](2021)在《二十世纪萨克斯管协奏曲“华彩乐段”的创作特征及演绎研究 ——以四首代表作品为例》文中认为
潘欣元[2](2019)在《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16)》第一乐章 ——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特征、演奏要点、作曲家生平等方面的深入探究,试图从小提琴专业演奏者的角度对于这首作品中演奏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详细论述,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首作品走进莫扎特,走进古典音乐。
程昕[3](2018)在《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典吉他与竖琴、鲁特琴同属西洋弹拨乐器,又名六弦琴,因其定型于古典时期而得名,主要以独奏和重奏为主,因吉他本身存在音量小的缺陷,一直无法荣登大雅之堂,直到20世纪才将其用于协奏曲的主奏乐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归咎于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 Vidre),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成功问世,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极大的提升了古典吉他的专业地位,使古典吉他的发展进程向前迈开了一大步。时隔14年后第二部吉他协奏曲《绅士幻想曲》再一次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和关注。此后这两部公认的杰作成为众多吉他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同时也是检验一个优秀吉他演奏者的试金石。本篇论文即锁定在华金·罗德里戈早期创作的两部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通过音频、视频、音乐文本、尝试演奏对作品创作的作曲技术手段和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分析,挖掘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同时,从配器角度来探究其中吉他同管弦乐结合的典型配器方式,从中发现作曲家是如何处理吉他同管弦乐对话的平衡,而使音量小不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外研究状况以及课题创新点进行陈述;第二章介绍作曲家罗德里戈的生品和创作;第三章对两部协奏曲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前两部吉他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协奏曲中主奏乐器古典吉他本身做部分介绍,以及对吉他在作品创作中的记谱和技巧的运用理论做以阐述;第六章主要着眼于曲中吉他同乐队不同乐器组间的典型结合方式,以配器学的角度加以解读。
李扬[4](2017)在《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K.216)》的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兹堡,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对音乐的态度是纯净的、不张扬的,这就决定了莫扎特的音乐也是那种很单纯的音乐,莫扎特也并不像其他作曲家一样,将自己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写进音乐中,他的音乐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内敛、单纯,整体音乐风格大致都为“欢快”、“愉悦”。正是因为这种积极向上的音乐态度深深地吸引了笔者,使得笔者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了解到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本文将对莫扎特的小提琴音乐风格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通过将莫扎特有关的国内外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等,先将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进行概述,简述莫扎特的生平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概况以及《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再将《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进行详尽的音乐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特点、管弦乐队在作品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分析重要的演奏技巧,更为全面的研究这首作品。笔者通过详细研究与分析,论述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发现新的观点,这些新的观点为笔者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思路。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为以后的教学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琼[5](2015)在《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及艺术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法国着名的小提琴作曲家罗德有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传世,在国内首先被引入介绍的也主要是这二十四首随想曲。近年来其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也逐渐被人所注意,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小提琴协奏曲在国内的传播比较多,本文也是以此三首协奏曲为基础,希望能够对罗德整体的创作风格有一定的探究。
刘薇[6](2015)在《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装饰音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总体上来看有着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装饰音的艺术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装饰音经不断发展,逐渐变得完善起来。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所赞扬和称颂的。而在这套协奏曲中就大量地运用了装饰音,这一方面展现莫扎特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演奏技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生平及其创作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进一步对装饰音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在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的重要作用加以介绍。
李睿佳[7](2015)在《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音乐演绎分析》文中提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生涯中后期的作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有关这部作品的文献都只是关于作曲家的生平、曲式结构等方面,有关该作品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在表达相关的文献是较为鲜见的。笔者试图通过对内涵表达和演奏技术的分析来探究其内在联系,希望能探究出演奏该作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张雅静[8](2011)在《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华彩乐段演奏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不同版本的华彩乐段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莫扎特音乐创作来源及小提琴协奏曲特点”,介绍莫扎特的生平,其音乐创作来源及小提琴协奏曲特点。第二章“协奏曲的演奏要点和技术处理”,以协奏曲中不同演奏技巧为例进行分析。第三章“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及华彩选择分析”,分析这五首协奏曲的创作结构及不同版本的华彩选择。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童贞,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通过结合实际演奏经验,对力度、时值、把位、指法等演奏技巧进行例证,及对这五首协奏曲及华彩的选择深入学习并总结,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为演奏者更好的选择或创作古典协奏曲的华彩提供了帮助。
仇崑杉[9](2009)在《《中国音乐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全国性音乐理论刊物——《中国音乐学》(季刊)。《中国音乐学》创刊于1985年12月,截至2008年底共出版刊物93期,发表论文1300余篇,1600万余字。创刊以来,《中国音乐学》一直严格遵循本刊的办刊宗旨,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通过对刊物载文、引文、被引及作者群等几项重要计量指标的统计,表明该刊具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等特点,被引用率高,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20多年来,刊物始终以民族音乐学为重心,并在栏目设置上逐步形成了栏目结构稳定、涵盖面宽、核心栏目突出等特点。《中国音乐学》是以客观的学术言语记载着中国音乐学发展历程的编年史,作为音乐理论类的核心期刊,它不仅承担了积累成果、传承学术、推进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还拓展了音乐学研究者创办专业学术期刊的道路,培养了大批音乐学者,更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贡献了一份重要的力量。
张蕾[10](2007)在《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卡米尔·圣—桑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非常重要的音乐家,也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通过以他为首的音乐创作重振了法国的器乐音乐传统,并有力地推动了后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80年,是圣—桑创作盛期的一部作品,由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在次年初演之后便在各地音乐会频繁上演,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国内对于圣—桑及其作品的研究较少,且多为论述生平及创作的概要介绍,本文意图立足19世纪末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圣—桑艺术经历与创作观念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对圣—桑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了世纪之交的法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并概述了圣—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第三部分对圣—桑的“折衷主义”的音乐理念、作品体现出“谐谑”的特点、以及圣—桑—贯表现出独立、自由的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表述。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分别从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影响因素、以及音乐本体分析三个方面对《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是本文的中心部分。作为总结性的思考,“结语”综合阐述了圣—桑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语言特征,并对《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定位。
二、从四部名作看小提琴协奏曲中回旋曲式的历史衍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四部名作看小提琴协奏曲中回旋曲式的历史衍变(论文提纲范文)
(2)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16)》第一乐章 ——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写作背景 |
一、莫扎特生平 |
二、小提琴作品及其他器乐作品的创作 |
(一)小提琴作品的创作 |
(二)其他器乐作品的创作 |
第二章 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 |
一、曲式结构分析 |
二、音乐特征分析 |
第三章 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要点 |
一、颤音的演奏处理 |
二、倚音的演奏处理 |
三、力度的演奏处理 |
四、跳弓的演奏处理 |
五、句法的演奏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的目的 |
1.3 中外研究成果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罗德里戈的生平与作品 |
2.1 罗德里戈的生平简介 |
2.2 罗德里戈的生平创作 |
第3章 两部作品和声、复调、调式分析 |
3.1 和声分析 |
3.1.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和声分析 |
3.1.2 《绅士幻想曲》和声分析 |
3.2 复调分析 |
3.3 调式分析 |
3.3.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调式分析 |
3.3.2 《绅士幻想曲》调式分析 |
第4章 两部吉他协奏曲的结构特点和曲式分析 |
4.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结构特点 |
4.2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曲式分析 |
4.2.1 第一乐章 |
4.2.2 第二乐章 |
4.2.3 第三乐章 |
4.3 《绅士幻想曲》结构特点 |
4.4 《绅士幻想曲》曲式分析 |
4.4.1 第一乐章 |
4.4.2 第二乐章 |
4.4.3 第三乐章 |
4.4.4 第四乐章 |
4.5 小结 |
第5章 两部吉他协奏曲中吉他技巧的运用 |
5.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
5.1.1 轮扫奏法 |
5.1.2 快速音阶 |
5.1.3 装饰音 |
5.1.4 泛音 |
5.1.5 分解和弦 |
5.1.6 琶音 |
5.2 《绅士幻想曲》 |
5.2.1 赋格演奏 |
5.2.2 铜管奏法 |
5.2.3 低声部旋律织体 |
5.2.4 滑音 |
第6章 吉他与管弦乐结合的平衡处理 |
6.1 吉他与弦乐组的结合 |
6.2 吉他与木管组的结合 |
6.3 铜管乐器的使用 |
6.4 乐队全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K.216)》的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本论文的写作依据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部分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的特色 |
第二章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概述 |
一、莫扎特生平及其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
(一)年少时期(1756-1771) |
(二)萨尔茨堡时期(1772-1781) |
(三)维也纳时期(1781-1791) |
二、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概述 |
(一)五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整体音乐风格 |
(二)作品风格 |
第三章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 |
一、曲式结构特点 |
(一)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的运用 |
(二)民族特色的回旋曲 |
二、和声特点 |
(一)和声大调为主,音乐色彩明朗 |
(二)级进音程为主,音乐律动性强 |
三、管弦乐队伴奏特点 |
(一)管乐运用的比重加大 |
(二)各乐器间的相互呼应 |
第四章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 |
一、音乐内涵特点 |
(一)音乐结构的平衡 |
(二)调式调性的平衡 |
二、演奏技巧风格特点 |
(一)装饰音的特殊处理 |
(二)隐藏的力度记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后记 |
(5)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及艺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 |
二、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特点 |
三、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
(6)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装饰音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莫扎特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 |
二、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小提琴协奏曲 |
三、装饰音概述 |
1. 定义 |
2. 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发展 |
四、莫扎特《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中装饰音的创作分析 |
1. 倚音 |
2. 颤音 |
五、莫扎特在小提琴协奏曲中使用装饰音的主要影响因素 |
1. 歌剧 |
2. 父亲和C.P.E.巴赫 |
(7)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音乐演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内涵表达 |
1、曲式分析 |
2、音乐分析 |
3、内涵表达 |
二、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第三乐章演奏技术分析 |
1、跳弓技术 |
2、揉弦技术 |
3、弓速和弓段分配 |
三、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第三乐章内涵表达与演奏技术的内在联系 |
1、跳弓与激情性的联系 |
2、揉弦与歌唱性的联系 |
3、弓段弓速与力度速度变化的联系 |
4、气息调整与乐句划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华彩乐段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一章 莫扎特音乐创作来源及小提琴协奏曲特点 |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来源 |
一、不同国家音乐的影响 |
二、歌剧的影响 |
第二节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 |
第二章 协奏曲的演奏要点和技术处理 |
第一节 右手技巧问题 |
一、右手弓弦接触时间的控制 |
二、右手力度的控制 |
第二节 左手技巧问题 |
一、换把中保留把位 |
二、指法 |
第三章 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及华彩选择分析 |
第一节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总体概述 |
第二节 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分析 |
一、降B大调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K.207) |
二、D大调第二首小提琴协奏曲(K.211) |
三、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 |
四、D大调第四首小提琴协奏曲(K.218) |
五、A大调第五首小提琴协奏曲(K.219)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音乐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及现状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本文所用理论及研究方法 |
四、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材料来源 |
第一节 《中国音乐学》概况 |
一、《中国音乐学》的创刊背景 |
1、时代背景 |
2、音乐研究所与《中国音乐学》 |
二、《中国音乐学》的办刊宗旨 |
第二节 《中国音乐学》文献计量学研究 |
一、载文统计分析 |
1、载文量统计 |
2、信息密度统计 |
二、引文及被引统计分析 |
1、引文量统计 |
2、引文类型统计 |
3、被引统计分析 |
三、作者群统计分析 |
1、作者单位和地域分析 |
2、核心作者分析 |
第三节 《中国音乐学》栏目分析 |
一、栏目概况 |
二、栏目分类 |
1、常设栏目和临时栏目 |
2、专题栏目 |
三、栏目特色 |
1、栏目覆盖面广 |
2、核心栏目突出 |
第四节 《中国音乐学》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
一、由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 |
二、由音乐学学科发展看《中国音乐学》影响——以民族音乐学为例 |
1、积极推进民族音乐学学科建构与基础理论建设 |
2、强调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调查研究 |
三、几代学人铸就《中国音乐学》 |
1、编者和作者 |
2、人才培养 |
第五节 《中国音乐学》编排规范中曾出现的问题 |
一、概况 |
二、论文着录中存在的问题 |
1、论文"摘要" |
2、"关键词" |
3、"注释"与"参考文献" |
三、栏目中的问题 |
1、栏目名称含糊 |
2、栏目名称前后不统一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目的 |
一 历史背景及圣—桑的创作分期概述 |
(一) 历史文化背景 |
(二) 圣—桑创作道路概述 |
1、早期创作 |
2、盛期创作 |
3、晚期创作 |
二 圣—桑的作品风格及音乐特征 |
(一) “折衷主义”的体现 |
1、“纯音乐”和“标题音乐”的折衷 |
2、“内容”和“形式”的折衷 |
(二) 圣—桑作品中关于“谐谑”的诠释 |
(三) 圣—桑创作中的“独立”、“自由”精神 |
三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
(一) 创作背景 |
1、音乐创作背景 |
2、李斯特作品的影响 |
3、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成立 |
(二) 音乐本体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四部名作看小提琴协奏曲中回旋曲式的历史衍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萨克斯管协奏曲“华彩乐段”的创作特征及演绎研究 ——以四首代表作品为例[D]. 赵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16)》第一乐章 ——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D]. 潘欣元.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D]. 程昕.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K.216)》的艺术特色研究[D]. 李扬.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5]罗德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及艺术价值[J]. 张琼. 音乐时空, 2015(14)
- [6]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装饰音的分析与研究[J]. 刘薇. 当代音乐, 2015(11)
- [7]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音乐演绎分析[D]. 李睿佳.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8]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华彩乐段演奏分析[D]. 张雅静. 青岛大学, 2011(06)
- [9]《中国音乐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 仇崑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11)
- [10]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学分析[D]. 张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标签:协奏曲论文; 音乐论文; 莫扎特论文;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论文; 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