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方式的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本文从转变角色、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教材中可互动的素材、有效整合知识、激励评价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一主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前者是指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交往活动,主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后者是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活动,主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呢?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和实践谈一些拙见,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而教师的任务则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例如:在“方位角”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活动的方式,先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线(交叉点当作原点),再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就坐于教室的两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位。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出方位问题,作答人必须准确站到问题相对应的方位上才能得分。活动中,双方轮流提问,大家一起评判,这样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和体验方位角的概念,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标要求教师把“问”的权利更多地给予学生,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但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从而自然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这时,学生对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充满了解决的期望与兴趣,就会迫不及待地参与探究。
又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这样提问:请学生说出任意某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及二次项系数,由笔者猜出方程,一、两、三……结果一一被笔者猜中,学生觉得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们出的方程?这就激起学生的疑问,感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系,这就把学生带进了好奇、质疑、困惑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
三、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互动的素材,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于教材,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的内容和关键因素,更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数学教材七年级上“日历中的方程时”可设计如下:
让学生自己带日历。
师: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是哪几个数。同学们开始时不信教师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如下图的日历争先恐后地考教师,结果教师都一一准确迅速地作出回答。
同学们感到纳闷,这时教师亮出底牌,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魔术而是日历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帮了忙,大家注意观察,同行的数有什么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兴奋地发现:同行的数是连续正整数,同列的数,下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大7。
教师总结归纳:“利用这两点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四、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整合知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联想,具有迁移与被应用的活力,当网络结构中的某一部分被激活,其他部分也同时被激活,这样思考问题可以更全面,更能触类旁通。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加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对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能力关系重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类进行识记。如复习课教学,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整合时空,让学生在整理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又如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通过数学日记来完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运用起来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五、善于激励评价,升华互动
激励是学生进步和成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取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鼓励、肯定、赞许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而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课堂教学是激励评价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他们以自信,让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巨大的满足。实践证明一句表扬的话,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升华;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信心;轻轻点一下头,你的肯定会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更好地遨游,这样虽然不见学生有何“行动”但却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互动——心灵的互动。
总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参与互动的是个别学生,但教师更应关注是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进程实际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反思,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有利因素,优化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互动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积极投入、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沿着新课程改革方向走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项建国.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8).
[2]俞剑波.初中数学优质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0(10).
(作者单位:贵州省望谟县第二中学 552300)
论文作者:岑农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互动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师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