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新方法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对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论述,对我国改革开放、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理论的不断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必将冲击人们的思想,带来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
首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思想工作要具“超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不在于事情发生以后进行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也不仅是闻警而动的“消防队”,而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防患于未然,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即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事前主义,避免事后主义。邓小平之所以反复提倡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超前教育,对人们灌输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怎样做好“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呢?一是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人们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去,丰富地占有第一手“感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才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和某些行为,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前头,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前进。二是要遵循时效规律。即掌握“火候”,适时进行。核心在于善于把握住思想道德问题中出现的萌芽时期,此时,由于问题刚刚萌芽,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很不稳定,他们的思想道德情绪处于非激情状态,逆反心理比较弱,此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范围小,情感阻力小,接受率高。三是要有针对性,即“对症下药”。教育者在进行“超前性”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道德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施教,使超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防”的作用。例如,高校已取消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时,用人单位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表现,通过笔试、面试等方法择优录用。这一制度的改革,必将涉及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必定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工作做到前面,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去引导大学生,以增加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就业意识、守法意识等。
其次,实行开放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某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现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再用传统的“禁、堵、统”的方法,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必将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育工作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能否使其思想发生变化,关键还在其自身。那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奋发向上的热情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你听我讲,作报告,念文件,开大会”等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认真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在想什么,其兴趣爱好是什么,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等,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在交流中,增加相互了解,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在交流中,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一些“人情味”,对学生首先要有热爱之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对任何事物,只有先爱它,才会以拳拳之心关心它。有了这种爱,教育学生时,其言必亲切,其语必感人,才真正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由“通心”达到“同心”,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深入到大学生头脑中。
过去我们常说,思想教育要合拍,这个“合拍”除了和党的教育方针合拍,同时也要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拍。“牵着大学生走”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重等意识不断提高,民主、竞争、独立思考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采取强迫式,必须采取讨论、启发、说明、示范、吸引等“多渠道”疏导方式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思想上达到同频共振,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得大学生自愿地跟着老师走,也就是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再次,加强隐形教育。即采取不那么明显的隐藏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等。现在,我们不可回避地认识到这个事实,那就是开展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直接的教育方式不是很受学生的欢迎。因而,在思想政治方式上我们可另辟新径,例如,可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校园青春风采大赛、校园戏曲小品、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始终是作为一个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来做你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他说得再多再好,你无动于衷,不感兴趣,不是积极地作出反应,对你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用,没有提高,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没有达到教育目的。由于目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如果除在课堂上提高之外,加强各种各样的隐形教育,由被动受教育变为主动受教育,使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比单纯讲“大道理”所达到的德育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生活在临时的班集体和宿舍这样的群体中,是一种有凝骤力但凝聚力又不是很强的集体,而学习基本上是个体行为。而走入社会后,原来的集体消失了,一方面需要独立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与人合作,与人打交道。社会生活的独立性远远超过学校,生活上既要自主,工作上又要自强。同时,进入社会后,他们要同各种年龄、各种文化层次、经历各不相同的人一起交往,打交道,这就要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善于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所以,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走上社会,一方面可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加强大学生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大学校园还可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