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以及有所追求的任何人,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正是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五年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得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萎缩的趋势得到扭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研究、问题探索和问题破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
一、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研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出发点
什么叫“问题意识”?从哲学意义上讲,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简单地说,“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对“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可以说,准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强化“问题意识”是促进矛盾解决的前提。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增强“问题意识”,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多一些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的行动。
从理论研究层面上讲,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理论上的聚焦,没有理论上的聚焦就不可能形成对问题的关注,没有对问题的关注就无法改变研究的平面化、重复化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回应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它的设立、发展和变化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封闭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就凝固了学科的发展。五年来,对问题的自觉关注和回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势头。高度关注有关学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循着这些问题指示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就能够推动学科建设的快步发展。
从为现实服务的层面上讲,真正的“问题意识”不是头脑中随意产生的,也不是由少数人突发奇想煽动起来的,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呼唤。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集中爆发,必然会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热点、焦点或难点问题。从这个层面上看,问题是社会发展和实践需要的产物,研究这些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能够推动学科的进步与成熟。
二、关注规律性问题,以问题探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规律
关注规律性问题的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有规律,催化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把问题探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推进这项工作。
(一)学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问题探索入手,可以发现,在学科建设中,无论是已经引起大家关注的、开展了大规模集体探讨的问题,还是那些新出现的呈现出强有力发展势头的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适应时代需要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回应、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也是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同样,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同样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国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大背景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矛盾都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密切相关。
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规律。推进学科发展,必须适应学科建设本身的内在规律。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等等。目前,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还在探讨,还有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适应实践创新需要的规律。说到底,问题意识源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呼唤,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转变了,研究的关注点也自然随之改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教材建设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创新问题等,这些在具体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也是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会推进学科的发展。
(二)关注规律性问题的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科建设也有其特有的规律,关注规律性问题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必须要遵循的。
强化学科意识与推进学科建设的统一。学科意识体现着对本学科的学科价值的认同和学术认同,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而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学科系列;另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而新设置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相关六个二级学科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系列。两个学科系列的研究对象、学科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而区别的所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己的研究对象,自己的概念、范围和原理,以及自己的逻辑体系。
注重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统一。任何学科建设都是面向“人”这个主体的,都担负着育人功能。与其他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它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技术人”,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精神丰满的人,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注重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的培育的高度统一与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突出特点和特有规律。“知识为谁学”、“人才为谁用”是重大的根本问题,丝毫不可疏忽。
形成培育合力与加强队伍建设的统一。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终指向“如何培养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三支队伍,将三支队伍打通使用,对形成培育合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构建相互交流、互动、配合的工作机制,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政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熟悉学生管理工作,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最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但不少同志还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解决深层次理论问题能力相对薄弱;二是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倾向。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培育合力的形成问题,而队伍的协同作用的最大发挥,对推进几支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以问题破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增强“问题意识”,前提在于发现问题,关键在于认识问题,核心在于分析问题,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当前,要通过不断破解问题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规范与拓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过于强调学科领地的独一无二性、不可侵犯性;一种是强调学科研究领地的拓展性。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综合的学科形态。一是研究对象的规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六个二级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必须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研究队伍的规范化。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全员意识、全员投入、全员认同的“三全”思想。全员意识是指所有教师不能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外,要有主人翁意识;全员投入是指全员进入学科建设之中,一定要研究真问题,研究自己的问题,努力扭转“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局面;全员认同是指所有教师都要认同学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是组织机构的规范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总体上比较薄弱,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强的工作团队,要形成独立、健全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运行载体和条件保障。四是人才培养的规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在今后若干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应坚持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队伍、调整结构、完善体系、强化管理”的方针,突出重点,稳扎稳打。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边界方面,我们主张要有学科边界,但也不能故步自封,人为设置学科壁垒;也不能涉之过宽,盲目拓展,造成学科无边界。拓展研究领域,一要克服泛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但由于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原来的专业基础,因此,如何处理好原来的专业研究成果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关系,是拓展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我们主张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不是说要“另起炉灶”,而是指要以原来专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为材料、为支撑,而不是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来替代本学科研究。二是克服窄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除了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功能外,还有学科建设自身的学术发展功能、面向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教学目标等同于学术发展目标,把教学实践等同于学科建设实践。
(二)发展与均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必须整体推进,否则,任何一个二级学科的弱势都可能变成所归属的一级学科的劣势。如何处理一级学科的大发展与各二级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问题,应当是现在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前,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在内的6个二级学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历程还很短暂,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个二级学科是应完善学科体系的需要于2008年增设的,虽然已有少数学校已经在招收和培养该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但学科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规范。
我们强调学科建设的整体性,不仅是因为中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这一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被肢解和片面发展的,更是因为整体性是我们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首要问题。要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做一个整体的通盘的考虑,强化系统意识,加强科学研究,进行整体规划。既要进一步推进具有雄厚发展基础的优势学科,更要研究关注建设历程较短、还在实践探索中的年轻学科;既要注重本二级学科的内涵发展,也要注重与其他各二级学科的密切配合与互相支持。
(三)学科与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教育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开展了较长时期的深入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之间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但不是一对一的支撑关系。再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支撑的关系,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结合上下工夫,等等。但从总体上看,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二者之间仍有两张皮的感觉。
我们要坚持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程与两门选修课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与课题设计及重大攻关方向密切结合,纠正认为研究这类问题没有学术价值的错误倾向。有的高校申请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后,没有很好地整合学术资源,而是把学科点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不符合中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求的,应当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增强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的支撑。学科建设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