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重点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投资论文,规模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外投资和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我们要在这个趋势中得到更多的益处,就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更加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计,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石油、森林、橡胶、铁矿、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价格水平高,不少资源需要长期大量进口。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我们必须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争夺战有清醒、足够的认识,才能从战略高度谋划我们的投资行为。
2.更好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
我国经济今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技术进步的能力,取决于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能否迅速成长,例如微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等。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方法。我们以往较多采取引进方式获取技术,但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有时也不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在国内自主开发,又存在缺乏科技资源特别是技术开发人才的问题。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
3.带动出口
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相当比例的设备闲置,造成很大浪费,企业也陷入困境。这些生产能力有一部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海外投资,既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能力闲置问题,又能带动零部件出口,是解决一些行业设备大量闲置的重要途径。
4.贴近市场
过去多年,我国许多中低档大宗制造业产品,以低价优质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将逐步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机电产品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生产不能贴近市场,不能及时按用户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某些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而打折扣。“走出去”在当地设厂生产,能够使低成本的优势和贴近市场的优势叠加,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5.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全球分工格局的形成,主要靠跨国公司的引导和推进。引进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中,引资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所处的分工地位、层次和方式,都由跨国公司以其全球利益最大化为标准进行安排。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走出去”,是我们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另一种方式,能掌握主动权,改变我们只是被动参与的局面,力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6.对外投资能使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生产能力过剩、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应该看到,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并不落后,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是继续使这些资产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的重要途径。
7.对外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是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走出去”寻求全球市场,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8.对外投资能形成世界名牌产品和全球著名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要从利用别国的著名品牌发展我们的产业转变为着力培养我国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世界级名牌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能不能在对外开放中“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一些我们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关系到我国以什么形象、什么样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出现在新世纪的国际经济舞台上。当我们的“海尔”、“长虹”、“联想”及更多的品牌真正成为世界级著名品牌、企业真正成为全球知名企业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二、“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
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额,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我们尚未见到国内外有过类似研究,检索国外文献,电没有发现可供借鉴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基准和参照系,预测我国“十五”对外投资的规模。
1.以外经贸部的数据为基准
1995-1999年5年间,我国年对外投资额从1.5亿美元上升到6.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32.8%,按这个速度外推,2000年我国对外投资可以达到8.4亿美元,2005年可以达到34.7亿美元,“十五”合计,共计对外投资106.5亿美元。
2.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为基数
1994-1998年5年间,我国年对外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26.3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6%,按这个速度外推,2000年我国对外投资额可达29亿美元,2005年可达38.5亿美元,“十五”合计,对外投资额为173.3美元。
3.以出口规模为基准的预测
按照国际投资理论,一个国家的出口额与其对外投资额有明显的相关性,出口对投资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一个国家有较大规模的出口额,意味着这个国家有较大规模的海外市场,以这些已经存在海外市场为依托从事海外投资,即从出口转向当地生产,风险较小,成功的把握较大。因此,较大规模出口的国家,稍后也将是进行较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国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对外贸易额仅次于香港居第二位,但对外投资的排名却为第6位,明显低于出口额的排名。如果比照出口排名,中国对外投资额应该大规模增加。不过,由于海外投资一般发生在出口之后,即投资相对于贸易有滞后期,因此对外投资的排名相对于对外贸易的排名,应该有滞后期。
我们假定“十五”期间中国年均对外投资额不应低于1996年新加坡的水平,即不应少于59亿美元,五年合计,“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额不应少于295亿美元。
4.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基准的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投资能力的重要标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国家,对外投资的能力电应该相对较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约为5%,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都高于中国。即使以全部发展中国家计,对外投资也占总固定资产形成的3.3%。
假定今后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且汇率水平保持不变,在此前提下,如果中国对外投资额与国内投资规模的比例能够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则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额应该达到234亿美元,“十五”合计,对外投资额可达946亿美元。
5.以GDP份额为基准的预测
对外投资规模占GDP的份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相对规模的重要指标。1996年,全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存量占GDP的份额为4.9%,中国为2.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假定未来6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8%,到2005年,我国GDP可达120619亿元,同时假定汇率保持不变,在此前提下,如果中国对外投资占GDP的份额能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应达到712亿美元。1998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仅有220亿美元,7年时间,需要增加投资约492亿美元,平均每年约增加70亿美元。据此计算,“十五”期间,应该增加投资350亿美元。
我们的预测是:“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对外投资额约在50-70亿美元之间,5年对外投资总额约在250-350亿美元之间。
三、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分析
贸易、运输等行业是我国传统的对外投资重点行业,除这几个行业外,以下几个行业和领域,也将成为“十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1.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我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其中有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很适合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等,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类项目投资需求电较大。同时,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外投资,对扩大出口也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2.纺织与服装业
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十五”期间,对外投资应该成为纺织与服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研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国有一些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都已经较大,但是,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理解等许多方面。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较快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4.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
有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较低,从长期看属于短缺的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于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我们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石油,从长期看,我国资源储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海外石油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支配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有可能受制于他人。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应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
四、对外投资的企业分析
1.企业的投资决策包括海外投资决策应该由企业自己决定
今后非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可以由企业自主决策,除少数敏感行业外,均实行备案制。但是,对国有企业仍有必要实行审批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有能力从事海外制造业、资源开采业和研发机构投资的大型企业,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也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为了防止这类企业不顾条件“一哄而上”争海外投资项目,在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之前,仍然需要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
2.从事海外投资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
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基本前提。不能想象,在国内市场上尚不能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的企业,能够“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例如,我国有一些长期处于垄断状况下的大企业,成本、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稳定,这类企业尽管有资金实力,但从事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
(2)产品在东道国市场上有竞争力
按照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企业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遵循的过程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部,海外投资生产。也就是说,国际化的起端从出口开始,等到产品在出口市场上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转为在这个市场上投资,在当地生产和销售,即所谓的“先有市场后有工厂”。我国制造业出口规模较大,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成为出口市场的著名品牌,这些企业到海外投资,有比较确定的市场,营销费用较低。因此,产品在海外市场有影响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应该特别受到鼓励。
(3)企业改革比较到位
(4)企业要有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走出去”的企业事先需要制定周密的投资战略。要找准定位,特别要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国内可能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当然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但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有新特点,只靠企业原有的优势和经验远远不够,要将“走出去”视为竞争的新起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外投资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南亚、东欧及拉美地区,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地区有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地区有不少国家投资风险较高。因此,“走出去”之前一定要作好调查研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注意吸收其他跨国公司的有益经验。
五、促进对外投资的体制环境与政策体系
1.防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方式
要保证投资项目成功,产品要有竞争力,企业要有谋求最大投资回报的能力和动力,对东道国市场要有详细了解,还要懂得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和企业愈来愈认识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愈来愈重视这项工作。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对外投资的方式,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是由政府定指标、下计划。这种推动企业海外投资的方式,会导致产生一些缺乏内在需求和基本能力的投资项目,产生一些国内国外项目不能协调运转甚至相互摩擦、企业整体上缺乏竞争力的所谓的跨国企业。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3.形成风险分担机制,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海外投资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回避投资风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洲、中东、南亚、东欧及拉美地区是我国海外投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地区有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地区有不少国家投资风险较高。特别需要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前去投资。
政府需要加紧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
(1)与外国政府签订投资保护协定。我国已与88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还有近一半的国家未与我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与外国政府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目前我国仅与60个国家有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与多数国家尚未签订这个协议。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快进行。
(3)加强对外投资保险与担保工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保险与担保机构,也可将此功能赋予现有的对外保险与担保机构。
(4)提供良好的投资服务。我国现有各驻外机构,可以更多的提供投资服务。还可以考虑设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海外投资信息中心,负责向海外投资企业提供目标国家各方面的准确信息。
(5)成立对外投资企业协会。在一些我国投资企业较多的国家,可以成立当地的中资企业协会,交流信息,对外沟通,并对国内拟投资的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4.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
我国官方统计的对外投资额与其他渠道统计的对外投资额有很大差距这个事实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并没有经过对外经贸部审批或备案。因此有观点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和管理。但是,企业特别是一些准备规范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的企业认为,现行的审批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办理速度慢、手续繁杂、有些规定不合理,希望政府尽量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放松对贷款、外汇、人员出境、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控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应重视。
(1)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和放松有关限制条件。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要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可以在项目分类和企业分类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申请进行分类管理。凡是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企业改革比较到位的投资项目,可列为鼓励类项目,实行登记制;凡是不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企业竞争力较弱、企业改革不到位的投资项目,可列为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介于中间的企业,可列为一般类项目,进行一般性审查。
(2)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投资母体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共同担负监管责任,建议财政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进行审计。
(3)为了改变目前多头监管、沟通不力的状况,建议成立“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领导,成员单位有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外汇管理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性规划,进行项目审批和登记,制定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等。
5.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对海外投资的支持能力
生产企业要“走出去”,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消费和生产的全球化,融资、购销、开发、经营等都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组装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95%以上。因此,即使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如果在流通领域中缺乏效率,其竞争力就要大打折扣。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最薄弱的环节并不在生产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包括低成本全球融资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风险回避能力、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法律、咨询服务的能力等。因此,企业要“走出去”,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支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迅速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水平,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