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中国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与工业经济从劳力、土地和资本的系统分析问题相比较,循环经济从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更大系统来分析经济问题;与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一次性使用、生产增长依赖资源净消耗的线性增加相比较,循环经济对同一资源多次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循环使用,依靠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来增加生产。[1]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切合实际的。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循环经济理解为: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资源循环型的新兴生态工业经济。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Q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其显著特征是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在,人类处于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后期,正向生态文明迈进。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线性经济;其流动形式为线状特征,即“资源→产品→废物。”所以在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这就标志着我国开始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要求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利用,建立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以环境协调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期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循环经济实质上要人为地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遵循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规律,实现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所以,循环经济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原则,通过实现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运行机制,到全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的转变,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和谐、物质的良性循环,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目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企业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到区域循环经济的中循环,再到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大循环的历史过程。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高增长率,并且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实行高积累、高投资,从而大力发展工业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不会枯竭,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不受约束。同时,传统经济理论事实上假定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具有无限性,人类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所需的自然环境在容量上也不会降低,因此对它的利用可以不受约束。因此,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把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历史地看,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自然环境容量的毫无顾忌地利用的基础之上的。传统增长方式实施的结果必然带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不难明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受到它们的惩罚而不能持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理念、目标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依靠循环经济的实施来得以保障。因为资源循环使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资源利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生产原则。[2]
我国现在已明确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目标,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目标而言,循环经济是其必由之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战略性资源水、煤、电、油气和矿产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水、煤、电、油气等资源严重供不应求,有些重要矿产资源更为稀缺。云南省虽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但是,一些重要的矿产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因而有效供给日益减少。这样,我国的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尽管我们可以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但是必须看到,大量进口国外资源也有一定不可避免的风险,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进口需求不是可以无限满足的,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
虽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地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能把资源利用提高到印度现有的水平,我们将能节约大量的宝贵资源,并能保障经济快速地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1.水污染成我国心腹之患。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于2004年6月29日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所述,农村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50%以上城镇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世界前列,空气污染异常严重。
3.固态废物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1941万吨。
4.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到食品安全,而且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生态环境污染在我国西部尤为严重。我国的西部地区,以传统产业为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西部产业结构的特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也就比其他地区严重。据1999年的我国31个省区市的“三废”排放强度和分级表,证明西部地区的污染特别严重,全国Ⅱ类污染强度的地区有13个,西部有7个,占54%,Ⅰ类地区有6个,西部就有5个,占83%。从综合指数看,污染排放强度最高的是贵州,贵州每创造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造成的污染是广东的7.16倍。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例如,石家庄在2004年仅利用工业生产废弃物开发的产品,就创造了27亿元产值。同时使大气环境有了突出改善,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280天,比上年增加了69天,比2002年增加109天,一举甩掉了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帽子,可谓一举两得。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具体为:1.资源产出低。我国的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2.资源利用效率低。冶金、有色、电子、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云南的有色金属加工能力更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三废”综合利用率低,工业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我国的废钢、再生铜、再生铅利用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再生橡胶利用率也很低。我国每年还有大量废家电、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云南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磷电一体化项目,实现磷、煤、气、灰综合循环利用,其属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多次利用的典型新型工业化项目。该项目的工艺设计,有意识地体现先进性、实用性,生产流程设计为实现水、气、渣、灰的综合利用,并开发下游精细磷化工产品,从而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污水处理上利用先进的膜过滤技术,实现了全封闭循环利用;尾气经多级吸涤后,用于发电和生产“一碳”化工产品;利用炉渣灰生产当地需求的矿渣水泥。这样,就可以使大部分过去被当作废物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产生了二次效益,使磷电一体化的投资成本大为降低,综合效益明显增强。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外贸产生日益严重的影响,为了应对“绿色壁垒”,我国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为我国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并日益扩大。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不仅给云南省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提供了机遇,使云南的绿色产品能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而且,还为云南的新兴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外贸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7.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这其中就有依靠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化生产的道路、依靠绿色物流所创造的绿色财富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特别关注对外扩大开放,使我国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尽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从而使我国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高地。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废”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我国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求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已着力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正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逐步推开,取得了一定效益。由于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理念和经济形态,它的实施不仅要转变观念、追加投资、增添设备,还要克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企业固然有许多事情要做,而关键则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行为。
在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各级政府的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及行政管理体制都有极大的弊端,政绩考核主要以产值增长为目标,“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一丑恶现象必然屡屡发生。因为,在没有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党政干部,不易形成正确的政绩观。而且,政府手中仍握有很大的配置稀缺资源的权力。在缺乏科学民主决策等制度的条件下,加上我国的许多的战略性资源,如土地、淡水、矿产等价格高度偏低的局势下,政府官员便会屡屡做出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易于数字出官的决策,对循环经济的实施带来重重困难。
这样的政府行为就在客观上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因为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是,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标:从追求短期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科学的发展观从成本与收益两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效益。因此,它关注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做法;它也主张降低资源成本,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发展的做法;主张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样,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摒弃追求“黑色GDP”(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增长,注重“绿色GDP”的增长,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消除“黑色GDP”增长的源点——政府的行为不规范。因为,我们要把循环经济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工业园层面、区域层面,仍至全社会的层面上来,才能实现从循环型企业到循环型社会的转变。而且,政府行为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误比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带来的混乱后果更为严重,也更难纠正。因为政府行为的涉及面广、影响的经济总量大,危害当然也大。所以,只有校正了政府的政绩观,规范了政府的行为,才能纠正政府的行为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才能使各地区的企业走上运用绿色技术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流通的道路,才能推行“绿色GDP”的发展目标,也才能推行绿色消费的普遍实施。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塑政府行为。
1.转换政府的主要职能。当前,我国的政府仍集重要经济资源的投资者、经营者与宏观经济管理者、社会发展管理者于一身。多项职能混杂。因而,一些政府的主要官员便按照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作出符合其晋升或获取其他利益的制度安排及资源配置决策,因此,要尽量减少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职能及经营重要资源的职能,使其转换为主要搞好宏观调控的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这样,就要求不仅仅政府实行“政企分开”,而且要政府实行“政事分开”,退出政府进行经济投资的许多领域,除少数高技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外,政府不必再拥有经济投资的权力及资源。至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可由政府应用订货方式或参与经营的方式进行。政府退出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投资和经营后,主要集中精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或做好社会发展领域的管理工作。
2.规范政府的发展目标。以前,我们国家的理论界总是过分强调政府做好发展规划的问题,而忽视了政府官员也会在利益驱动下,编制所谓为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增加就业而发展“黑色GDP”的经济计划。现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也不一定是十分正确的。不一定符合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别是在政府通过分配过程调控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即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分配,积累基金在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之间的分配,并通过这些分配最终形成社会一定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的目标实施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这些目标的实施不一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一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规范政府发展的目标,不仅要规范其短期和年度的发展目标,而且要规范其中、长期发展目标。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要经过科学和民主的程序,要经过大多数人民的认可、也要经过生态学家、经济专家、科学技术专家及人文科学的专家讨论审议。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置于符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境地之中,也才能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民主性,更重要的是才能符合人类的长远发展利益。
3.规范政府的行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行为不能错位、越位,也不能缺位。困惑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政府行为不规范。特别是在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更要注重规范政府行为。首先,要规范的政策体系。要促使政府有关宏观调控政策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倾斜,特别是建立健全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价格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产品设计制度。而且,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进一步进行改革,如改革循环利用资源的增殖税等政策,促进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其次,要规范政府的制度体系。除了做好“加法”——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绿色生产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绿色采购制度外,还要做好“减法”——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制度、减少政府向污染产业的扶持的制度,等等。
再次,规范政府的宏观调节方式。为避免政府用增加“黑色GDP”的方式实行经济扩展,必须重新规范政府的宏观调节行为。使政府手中的稀缺资源投向支撑国家竞争力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投向基础科技理论研究、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基地、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教育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领域。切实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用于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制定符合循环经济的政府责任与综合业绩考核制度,如制定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绿色质量制度、绿色竞争力指标制度等。这些新的考核制度能够公平合理地反映出人类经济行为真实经济绩效,为监督各级政府的行为提供了考核标准,并有利于使政府行为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标签:循环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