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与评价探讨_绿色校园论文

浅议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环境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色学校”创建内容之一是校园环境建设。按照什么样的科学思想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使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养成环保行为习惯,这是一项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重要课题。

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绿色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现代化的标志。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绿地少、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环境问题。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中小学校园由于分布比较分散,就个体来看虽然面积不大,但总的数量不小,消耗着大量资源,同时也排放不少的废弃物。多年来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在注重建筑美学、现代化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引起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的足够重视。它对当地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辐射作用也往往被忽视。

2.绿色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不仅对校园环境施加着影响,他们的个性特征中也留下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深刻烙印。在教育家的眼里,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杜威)。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尤其与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环境育人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考虑规划和建设一个绿色校园环境。而且绿色校园环境不能仅限于绿化、美化和净化、要从有利于师生参与环保、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方面考虑问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这一隐形课程中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不可否认,近些年在学校中通过课程和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一些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明显高于成年人,学校开展的各项环境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环境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管理自己身边环境的能力低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学生来说,缺乏日常性实践的环境,是难以落实到行为上的重要因素。例如,学生知道不应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但中午在学校用餐时,送餐公司总是使用一次性餐具,学生也是不得已而用之,但日久天长,学生会觉得心安理得,甚至认为大家不过是口头上倡导环保,实际上追求经济利益或个人的方便,这样教育的效果是与环境教育的初衷背道而弛的。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将课程教育的内容与其日常生活实践的环境协调统一起来,这就离不开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最经常活动的环境中去实践环保,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绿色校园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一种模式,“绿色学校”要求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教学和校园环境建设。虽然不能将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绿色学校”的创建,但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带动“绿色学校”的全面创建工作却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法,也是不少“绿色学校”走过的一条成功之路。因为绿色校园建设是非常综合的,对管理、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实实在在的要求,能够突出“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环境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当然如果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绿色学校”的创建,或者简单地将校园绿化工作等同于“绿色学校”建设则是片面的。

目前校园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

为了了解目前中小学校园环境在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环境教育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0年3--5月组织本校高一两个班的同学,分别对北京市30所中小学校的校园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这些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当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现归纳如下:

1.绿化水平不理想,尤其是人均绿地过少。

调查显示,绿地覆盖率介于10%--30%之间的学校约占76%,其中覆盖率在15%以下的学校仍占44%,而覆盖率在30%以上的仅占20%。69%的学校人均绿地少于3平方米,人均绿地在6平方米以上的学校不到12%,对落叶的处理方式,80%以上的学校将其视为一般垃圾清运到校外垃圾场,而采用堆肥和就地填埋方式处理的学校只占极少数。

绿地面积比例达到33%以上

修建新筑物同时,按比例进行绿化

 绿化 绿地布局合理,强调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

 美化 丰富绿化品种,建立植物园,花卉园等

对树木悬挂名牌及爱护绿地提示标语

采用就地填埋和堆肥的方式处理秋季落叶

生态

学生参加校园的绿化,美化活动

环境

室内外环境卫生良好,没有卫生死角

对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水及时处理

 净化 有减轻噪声污染的措施

 和治 对扬尘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施工工地和操场等

 理污 使用清洁能源,冬季采用集中供暖,夏季尽量减少空调使用

 染

使用环保建筑材料

遵守校园环境卫生规则,学生经常参与校园的清扫净化工作

使用节水器具,如安装节水龙头,卫生间使用双水量水箱

 珍惜 采用中水系统,使生活污水能重复利用

 水资 利用渗透,保水性好的方式或材料进行操场和道路铺装

 源

绿化采用耐旱型植物品种,使用节水型浇灌方式

在各出水口设置节约用水的提示牌,消除滴漏

资源   控制出水量,及时关紧水龙头

环境

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及太阳能

 降低 新建筑采用保温材料和技术

 能耗 使用以学校为单位的分户式采暖技术

安装节能灯

做到人走灯灭,及时关闭不用的电器

 垃圾 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将剩饭菜回收用于饲养业

 减量 在教室和办公室设置回收箱

 和资 垃圾箱的分类、数量、布局合理

 源化 师生经常参加回收资源的实践活动

 教育 有保护环境的宣传设施,如板报、宣传栏、图书报刊、广播

 氛围 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人文 人文 建筑形式美观协调

环境 景观 保护名贵树种和重要人文景观

 生态 街区整洁,尽可能得到绿化、美化

 环境 大气、水环境质量较好,低噪声

学校与社区绿地共享

周边 社会 禁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商业活动

环境 环境

 环保 遵守社区的环境和交通规则

 实践 参加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

2.水重复利用率低。

从我们调查的30余所学校的情况看,通过教育和节水设施的安装,节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几乎所有学校在教学楼的出水口安装了节水龙头,并设置了节约用水的提示牌,但各个学校的用水量还在不断增长。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只有一所能在环卫和绿化方面利用循环水或蓄积的雨水。看来,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并从器具和设施上解决冲厕、环卫、绿化用水的浪费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北京很多学校正在考虑将原来土面操场改建为塑胶操场,这样虽解决了扬尘污染,便于体育运动,但也导致水的下渗受到阻碍。

3.垃圾没有真正分类。

校园、楼道、教室内的环境卫生一般都受到高度重视,30所学校中,有23所达到较好和很好,只有7所为一般和较差;但在废弃物的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还有47%的学校垃圾不分类,另外,在设置了分类垃圾箱的学校中,师生不能按要求分类投放垃圾的占56%;在一些学校,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同学们认为这一现象固然与师生的环保意识不强有关系,但与分类垃圾箱的数量、分类方式、摆放位置不合理也有直接关系。此外,虽有80%的学校已经改用可循环使用的餐具,并将剩饭菜回收用于饲养业,但还有少数学校使用一次性餐具,部分教师和学生将剩饭菜作为一般垃圾倒悼。有些学校还没有设置废电池回收箱。

4.节能意识不够高。

被调查学校中,80%实现了冬季集中供暖,随着条件的改善,使用空调的学校将会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教室因采光条件差不得已白天需要开灯,但大约有33%的学校,教室在白天采光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仍然开灯;只有27%的学校在过道和厕所安装声控节能灯。

5.绿色“消费”意识较差。

学校用纸量相对来说是大户,从目前看,废旧书本、报纸的回收已经受到一定程度重视,而且实施的比较好。但废旧文件、通知、草稿纸随手丢弃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完全归咎于师生的环保意识差,设施的不配套、分类回收系统没有实现多层次的网络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绿色校园环境评价标准建议

笔者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校园环境评价标准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关键,应该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视角全面评价校园的内部环境,包括绿化、美化、净化方面的生态环境、节水、节能、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资源环境、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宣传设施方面的绿色文化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学校的周边环境。另外师生员工与上述各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应列入评价的范畴。当然这一评价体系不能脱离地域差异和时间演进的时空背景,在不同的地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而且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这一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可以表示为下图:

根据这一框架体系及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制定适于当地校园环境建设的具体标准,例如,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可以制定如下评价标准(见上表)。

尽管由于我国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学校而言,其中的某些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但是这种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全面建设绿色校园环境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绿色校园环境建设是“绿色学校”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随着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且不应限制绿色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的超越与创新。毫无疑问,在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绿色学校”的创建,同时绿色的教育和教学、绿色的管理和活动也会孕育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建设绿色校园环境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

标签:;  ;  ;  ;  

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与评价探讨_绿色校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