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活动研究(1908~1924),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作物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5)06~0023~11 美国是后起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在几百年时间里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水平迅速发展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除了地理位置、作物生长环境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强有力的农业发展政策,其中从国外大规模引种粮食作物成为美国农业迅速崛起的捷径之一。本文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国外引进作物公告》为参考资料,从美国在中国开展粮食作物引种活动的经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引种活动的主体与途径,挖掘整理引种粮食作物的具体种类、品性以及数量等历史数据,并评价中国粮食作物对20世纪美国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发展急需新作物品种 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世界各国移民纷纷前往美利坚合众国,主要原因是这里能够有机会获得土地。本地的印第安人以渔猎、务农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种植谷物、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①,使用的农具和种植方法尚处于原始阶段②。早期美国移民把原住国的粮食种子种植在未经开垦的土壤上,初期农业生产效果十分不理想③,后来他们借鉴印第安人的耕种方法④,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19世纪60年代,随着新农具与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美国农业生产力开始迅速提升。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对美国农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南北战争又促使国内农产品消费量激增,新经济需求成为美国农业发展驱动力。20世纪初期,在国土面积和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美国各州新农民都希望能尽快引种到适合本地种植的新粮食作物品种,而这种需求并非某个人或某个社团组织能够提供的,因此,纷纷请求联邦政府给予帮助,美国农业部在世界各地开展新粮食作物引种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长期保持着多样性的特征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中国农业有上万年的历史,《周礼》一书中很早就记载有九谷、六谷和五谷等粮食作物。中国广阔的地域南北跨越了5个气候带,丰富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貌特征形成多样性的作物生长环境,为粮食作物栽培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中国历代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驯化栽培了许多具有地域特征的粮食作物,早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小米、高粱、大豆等,这些作物既有本土起源的,例如:小米、水稻等;又有域外引进的,例如: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作物和水果作物,这些作物从域外引进的比较多,两汉、两晋时期从陆路引进了胡瓜、胡葱、胡荽、胡麻、胡桃、胡椒、茄子、苜蓿、葡萄、安石榴、巴达杏、扁桃等;南北朝时期从海陆引进了海棠、海枣、海芋、莴苣、菠菜等;宋明清时期又引入了胡萝卜、番荔枝、番木瓜、芒果、菠萝、番茄、洋葱等⑤。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充分满足了中国人物质生活需求,中国农作物的多样性特征引起美国农业部高度关注,他们把中国列入农作物引种活动,尤其是粮食作物样本采集的首选区域之一。 (三)英法俄等国家在中国植物采集的直接影响 鸦片战争前,受中国海禁政策影响,欧美商人、传教士、探险者在中国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在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和北京等指定区域进行经商、传教和游历,所获得作物标本很少、作物品种也极为普通。但是,英法俄等国在东南亚与南亚一带的中国周边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资源考察,并出版了一批《植物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西方人在中国有了行动自由权,可以在中国内地任意往来。英国人出于商业目的在中国进行植物资源收集,福琼、汉斯、郇和、韩尔礼、威尔逊、瓦德和福雷斯特等英国人在植物采集活动中起到先锋作用⑥,他们先后为英国商业种苗公司采集了数量众多的经济作物和花卉。法国人非常注重在中国的传教,但各地传教士在传教之余也非常活跃地进行植物种苗与生物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协助欧洲各国植物学家开展采集活动,为他们提供食宿帮助。沙俄帝国既不像英国人有领事点和海关作为立足点,也不像法国人有众多的传教点可供驻足中转⑦,因此,他们一般采取武装考察方式,例如:军人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武装人员,在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动植物资源考察与搜集。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下,美国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活动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美国农业部以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为依托,开始组织在中国的系统性植物采集工作,其中粮食作物引种是重要工作之一。 二、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主体与途径 (一)美国农业部主导粮食作物引种方向 美国政府很早就开始插手和干预农业经济事务,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干预的力度不断增强,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而且还提供大量的资本积累⑧。美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风险性。19世纪美国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并长期受到农业危机困扰,大多数农民都希望政府出面协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作物品种短缺问题。1898年,美国农业部植物产业局的“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简称SPI)”成立,该部门负责农业经济作物的调查、采集、引种工作,并立即组织在世界各地的植物采集和作物引种活动,尤其是引种抗病性强、耐寒耐旱的粮食作物是工作中心之一。为此,一些资深植物学家和农业学者Ernest H.Wilson、Frank N.Meyer、Joseph F.Rock、Fredrick Wilson Popenoe等,先后被派往中国开展专业采集工作,各种粮食作物品种被大量引种到美国⑨,在各州作物栽培实验站和育种专家的努力下,它们被推广种植在适宜的农业生产地带,及时缓解了农业生产中作物品种资源紧张问题。 (二)农业传教士搜集区域特色粮食作物 来华的农业传教士⑩由于美国政府授意和教会指派,直接参与了粮食作物引种活动。他们在中国内地游历、传教,借机搜集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随时邮寄给美国农业部进行育种栽培。例如:1908年美国北侵礼会传教士R.Wittwood从四川宁远府(今四川省攀西地区)发送大豆样本;1909年传教士W.S.Sweet从浙江杭州发送芝麻种子;1908~1909年,传教士A.B.Haden从江苏苏州发送了多批次大豆样本;1910年上海基督教差会传教士James Ware从上海崇明岛发送4种高粱样本和1种谷子样本;1911年传教士J.M.W.Farnham从贵州发送1种玉米种子,等等。这些参与粮食作物引种的传教士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接受过专业作物引种训练,对这项活动有比较强烈的参与意愿,例如:驻中国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传教士Horace W.Hoalding表示:他可以随时发送所在区域的任何粮食作物(11);中国广州基督学院长老C.K.Edmunds,在通信中也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希望自己立刻前往云南、四川等地开展工作。 (三)外交人员与学者广泛参与引种过程 1819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William H.Crawford通知所有美国驻外领事人员,要求他们在国外采集有价值农作物运送到美国海关,这是美国外交人员参与作物引种工作的肇始。1827年,美国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签署命令,让海军配合外交人员从地中海地区、亚洲、南美洲等地把大量新作物品种运往美国本土(12)。鸦片战争后,美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驻中国内地的美国外交人员不仅积极参加粮食作物引种工作,而且不断地向美国农业部提供有关中国农业的发展报告,例如:1908年8月,美国驻天津总领事E.Williams邮寄了所在领事区域的农业前景报告(13);1909年,美国驻满洲里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农工商局农业专家Edward C.Parker邮寄了关于满洲里农业工作进展报告(14),并在当地收集野生芦笋种子和大豆样本,开展美国玉米品种与中国玉米品种对比种植试验(15)。20世纪初,农业传教运动在美国广泛展开,一些专家型农业传教士来到中国,例如:1907年,George Weidman Groff在广州岭南学堂任教;1914年,J.H.Reisner在金陵大学农科任教;1920~1921年,John L.Buck和Charles Henry Riggs在金陵大学农科任教(16)。这些农业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加粮食作物引种工作,从中国获取了数量可观的粮食作物样本。 三、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具体种类 (一)稻类作物 中国稻作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美国农业部对中国的稻类作物高度重视,指派专人前往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进行引种。具体情况如表1。 在华南地区,1909年,驻香港总领事Amos P.Wilder给美国农业部发送3个本地稻样本(17)。同年,Leo Bergholz(18)和Stuart J.Fuller(19)从广州分别发送2个稻作样本,并描述说该品种是广东最好的稻种,被本地人称为“Szemiu”(译音丝米),意为“品质最好的大米”,中国政府绝对禁止这种稻米出口国外,即使是样本也不行。在东北地区,1910年,E.C.Parker从满洲里奉天购买1种旱稻(20)发送美国农业部。1919年,驻大连美国领事A.A.Williamson提供2个旱稻样本(21),稻种来源于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设立在吉林省公主岭的农作物实验站,这个地理位置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同处于北纬43°,可以参考引种。在华中地区,1917年,美国农业部植物采集专家Frank N.Meyer从汉口采集1个糯稻样本(22),据说这种糯米可以像饺子一样煮着食用,煮熟后淋上一些糖口感更好;也可以和大枣一起煮饭,是制作布丁的上等稻米。在西北地区,1911年,Frank N.Meyer从新疆阿克苏等地(23)先后采集11个稻作样本(24),其中一些品种是早熟稻,据说有一个特殊品种,播种10周后就可以成熟,新疆稻作对碱性土壤有很强的耐受性。在西南地区,1922年,植物采集专家J.F.Rock从云南省普洱市采集到1个“粽糯米”稻作样本(25),这种稻米呈现一种亮红色,是本地农贸市场中的上等品种。 (二)麦类作物 3500~4500年前,麦类作物由西亚传入中国,属于旱地作物,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中国人用麦子的粉末(即面粉)制作各种馒头、包子、水饺等面食,西方人用它来制作面包和蛋糕。中国地域广阔,土壤条件类型丰富,麦类作物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引起美国农业部高度关注。具体引种情况如表2。 在华中地区,1908~1909年,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聘请的英国植物采集专家E.H.Wilson从四川各地采集到多个麦类样本。1908年10~11月,采集2个大麦样本和4个小麦样本(26);1909年,从海拔6500~11000英尺的川西和川东南地区采集到2个燕麦样本和1个荞麦样本(27);从海拔11000~13000英尺的川西和川西北地区采集到2个大麦样本,这2种大麦相对于其他麦类品种,能够在更高海拔区域进行种植;从海拔8000~11000英尺川西地区采集到1个小麦样本。这些麦类样本被送到美国农业部后,由植物产业局粮食调查办公室分配到各州育种站进行育种栽培试验。在西南地区,1924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J.F.Rock从中国云南(28)采集到2个大麦样本(29),前者是品质等级最高的大麦,谷粒大、纯白色;后者的品质稍逊一些,黑色;这2种大麦都生长在海拔10000英尺或者更高的藏东高原,很可能适合美国中西部高原地区种植。 在东北地区,1910年,Edward C.Parker从满洲里奉天采集到1个荞麦样本(30),荞麦一般种植在大麦或小麦收割之后,6月下旬或7月上旬进行播种,该品种的麦粒比美国普通荞麦品种更大更重。中国荞麦作物多数是贫瘠土地或山坡种植的晚熟麦类,用荞麦粉生产一种非常细和脆的粉丝,使用它几分钟就可以准备好一顿饭。在西北地区,1911年,Frank N.Meyer从新疆采集到6个大麦样本(31),其中有冬麦、夏麦和皮麦、裸麦等不同品种,这些麦类能够忍受极度的干旱和盐碱;12个小麦样本,这些小麦一般采用地下灌溉方式,生长土壤的碱性很强。1915年,Frank N.Meyer从陕西宝鸡(32)采集到1个裸燕麦样本,该品种比裸大麦更耐受干热,但产量明显没有裸大麦高;从甘肃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采集到1个裸大麦样本(33),它种植在海拔11000英尺以上的山间梯田中,这2种麦子的口感都比较粗糙,但非常适合美国西部高海拔地区种植。1924年,R.C.Ching从甘肃采集到1个大麦样本(34),这种大麦生长在海拔10000英尺以上,非常耐寒,4月初播种,9月底收割,是甘藏地区居民的主要粮食品种;1个新疆小麦样本,该品种刚从新疆引种到甘肃西部,种植在海拔7000英尺非常有限的区域,春秋两季都可以播种。在华东地区,1922年,金陵大学农林科(35)J.Lossing Buck提供了1个普通小麦样本(36),这种小麦来自安徽谷阳(37)地区,属于春麦。 (三)豆类作物 中国是多种豆类作物原产国,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形成了丰富的豆类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大豆品种极为丰富,豆类作物资源是美国农业跃居世界首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引种情况如表3。 在华中地区,1908年,美国基督教北侵礼会传教士R.Wittwood从四川宁远府发送豆类作物样本(38)。1909年,H.J.Openshaw从四川雅州发送多个豆类作物样本(39)。1917年,Frank N.Meyer从湖北汉口采集到1个赤豆样本,一种大的红色赤豆(40),这种赤豆可以和稻米一起煮食或者放在汤中,也可以捣碎掺在糖里制成蛋糕馅料,或者用于生产高品质豆芽;从湖北宜昌采集到1个绿豆样本,这种绿豆主要用来生产绿豆芽;从湖南长沙采集到1个大豆样本,该品种呈暗棕色,成熟比较晚,本地人烤熟后食用,在豆子上撒些盐,就像盐拌花生一样,非常开胃,中国人称为“茶花豆”。在华东地区,1908年,传教士A.B.Haden从江苏苏州先后发送2批次43个豆类样本,其中包括大豆、豌豆、豇豆(41)等;1909年,他再次发送10个豆类样本(42),包括5个大豆样本,3个赤豆样本,2个赤小豆样本,其中赤小豆被称作“蟹眼”或“懒人豌豆”,由于其自身重复生长,速度快,串藤不是太长,对于更新地力或用作饲料都有较高价值。1909年,S.P.Barchet医生从中国上海发送2个大豆样本(43),这些样本是他在1906年采集到的。同年,F.B.Whitmore医生从中国南京发送4个大豆样本(44)。 在东北地区,1909年,Fred D.Fischer从牛庄(今辽宁省营口市)发送10个大豆样本(45)。1910年,Nelson T.Johnson从满洲里奉天发送4个豆类作物样本(46),前两种是黑豆和橄榄褐色豆子,本地人作为主粮食用;第三种是绿豆,用来做豆腐或发豆芽;第四种是黄豆,东北地区重要豆类作物,有多种食用方法,主要用来榨油,豆渣制成豆饼,作为肥料出口到日本。1910~1911年,满洲里奉天农业试验站Edward C.Parker,发送多批次豆类样本,其中,第一批次的(S.P.I.No.28049.)和(S.P.I.No.28050.)分别被命名为“大黄”和“小黄”(47),由于这种豆子份量重、出油率高被人们看作最有价值;(S.P.I.No.28051.),黑色豆子,主要用来制作豆腐,或者与玉米粉混合做成煎饼;(S.P.I.No.28052.),红小豆,但煮熟时会变成绿色,多数时候它和小米、高粱米一起煮饭;还有一种绿小豆(48),食用方法与红小豆基本相同,可以和高粱米混合加工成粉条。第二批次有9个大豆样本(49),其中的(S.P.I.No.30593.)和(S.P.I.No.30601.)由于薄皮、重量轻、含油量高而被特别推荐,这些大豆品种都需要130~140天成熟期。第三批次有144个豆类样本(50),分别来自韩国首尔、朝鲜平壤、中国哈尔滨和天津等地,汇聚了韩国与中国东北全部有潜在价值的豆类作物,但由于引种编号、引种时间与地点和引种者不详未列入统计表。 在华北地区,1913年,Frank N.Meyer从中国济南府(今山东省北部地区)和天津采集到7个大豆样本(51),其中多数品种用来生产豆芽,制作豆腐和酱油,也可以盐焗食用,就像盐焗杏仁一样。同年,北洋女医学堂金雅梅博士提供了1个绿豆样本,这种绿豆可以加工成高质量淀粉,用它来洗衣服,可以增加光泽度;绿豆粉制作的粉条既透明又光滑,比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更有营养价值。1917年,Frank N.Meyer从中国直隶省马兰峪(今河北省遵化市)采集到1个野生赤豆样本(52),这种豆子呈现出大理石般的纹理色彩,略带一些黑色,通常用于生产高品质豆芽。在西北地区,1914年,Frank N.Meyer从中国西安府(今陕西省西安市)采集到13个大豆样本(53)。 (四)其他粮食作物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54)一书中指出:中国起源的农作物有290多种,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保持着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因此,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各地区的具有较高农业生产价值的其他粮食作物品种,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的引种,获取了相当多的采集样本。具体引种情况如表4。 高粱,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平原、丘陵、肥沃土地或瘠薄山区都可以种植,一些品种原产于中国(55)。1910年,上海基督会差会传教士James Ware从上海崇明岛和浙江采集到4个高粱样本(56),尽管在这些地区甜高粱大面积种植,本地人却不用它的茎杆加工制糖,而是在市场上成捆售卖,人们一般咀嚼茎杆汁液或者用来喂猪。上海与浙江的高粱品种非常相似,但浙江品种的穗稍重一些,种子也更大一些,原因可能是耕种土壤略有不同。同年,E.C.Parker从满洲里采集到2个高粱样本,这种作物是本地主要粮食,种子被人们食用或用来喂养家畜,茎杆用来生火、烧水或取暖。1910年,D.MacGregor从上海崇明岛也采集到3个甜高粱样本(57)。1914年,Frank N.Meyer从山西、陕西等地采集到3个高粱样本(58),其中来自山西的高粱品种(S.P.I.No.39440.)种植在黄河岸边已经开垦的泥滩上,这些滩地经常被水淹没几周的时间,因此,这个品种生长的非常高,15英尺高的样本并不少见。 玉米,原产于美洲大陆,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人主要粮食作物。1911年,传教士J.M.W.Farnham从贵州采集到1个玉米样本(59),但他没有提供比较详细的描述。同年,E.T.Shields从四川雅州采集到4个玉米样本(60),这几种玉米各具特色,白色的、黄色的、光滑表面的、粗糙表面的。1916年11月,Frank N.Meyer从中国直隶省马兰峪采集到1个玉米样本(61),这种玉米有较大的黄色硬颗粒,一般种植在山区比较肥沃的低洼地中。 小米(中国北方地区俗称谷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主粮及抗灾救荒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种植历史十分悠久,生产与利用经验丰富。1908年,Frank N.Meyer采集到4个小米样本(62)。1910年,上海基督会差会传教士James Ware从中国上海崇明岛采集到1个小米样本(63),黄色颗粒,营养价值很高,本地人把它磨碎,用来替代面粉食用。同年,Edward C.Parker从满洲里采集到1个小米样本,这种小米在满洲里各地都有种植,是本地人日常生活的主粮。1923年,美国农业部植物产业局C.A.Reed提供了1个小米样本(64),该品种来自北京和直隶省(今河北省),尽管在中国人眼中,小米和番薯都属于“粗粮”,但仍然是华北本地人最重要的谷类粮食之一,小米有多个品种,主要分为普通种类和糯米种类。 芝麻,1909年,传教士W.S.Sweet提供了1个芝麻样本(65),这种芝麻是在浙江杭州引种的。1910年,另外2个中国芝麻样本(66)被送到美国农业部,前者是黑芝麻,后者是白芝麻,这2个品种是商业芝麻油主要原材料,在中国广泛种植,种子的含油量达到45%~50%。此外,还有一些薏苡仁、花生等粮食作物,由于篇幅所限另文叙述。 四、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深远影响 (一)确保了美国农业生产种质资源供应持续性 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部在中国进行粮食作物引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本土粮食作物抗病性,丰富粮食作物品种类型,增加粮食单位亩产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67)。以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为主要代表的科研机构,受联邦政府委托不惜重金聘请经验丰富的植物采集专家、农业传教士和农业学者,在中国长期从事粮食作物引种活动,1908~1924年是这项活动最为密集的时期。由于作物品种培育与改良不仅需要持续供应抗性强的新种质资源,而且需要对育种试验作物的生长指标进行连续性观察反馈,最终通过综合分析判定新引种作物的长期栽培价值。大量来自中国不同地区数量充足的水稻、旱稻、小麦、大麦、荞麦、高粱、玉米以及各种豆类作物,不仅有效保障了美国各州粮食生产中种质资源供应持续性,而且在帮助美国各州开展粮食作物育种改良,抵御自然灾害侵袭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补充了美国粮食作物种质基因库样本需求 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部储备尽可能多的粮食作物样本,是为了应对农业生产中的不时之需,同时提高现有粮食作物的抗病性。植物产业局SPI为此在中国各地采集了数量可观的粮食作物样本进行储藏,其中有很多粮食作物对于美国农业来说都是新品种,其优良品性超过美国地产作物。20世纪中期,世界范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活动受到政府层面限制。为了应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保障美国农业种质资源的长期需求,联邦政府在科罗拉多州建立国家级粮食作物种质基因库,同时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性种质资源交换体系。从中国采集的粮食作物样本及时补充了种质基因库的样本需求,为美国农业发展中的基因技术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美国成为世界上粮食作物种质基因库建立最早、种类最全的国家。 (三)提供了相似的粮食作物育种栽培实验环境 中国和美国陆地面积比较接近,地势总体上都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是山区,东部是平原,地理位置上都毗邻大洋,东部海岸气候受季风影响,中美两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美国中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中央平原划分出各种粮食作物种植区,如玉米生产区、水稻生产区、小麦生产区等,开阔平坦的耕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国东部地区缺少大面积耕地,中西部地区以高原、丘陵、山地为主,这些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开发梯田,大型农机具基本无法使用。但是,中国位于北纬4°~53°,美国位于北纬20°~47°,两个国家在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中国开展粮食作物育种栽培试验,把种植效果好的作物品种送到美国各州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成为美国农业部引种活动的捷径之一。例如:1908年,广州基督教学院秘书兼会计W.Henry Grant提议在广州建立一个小型作物苗圃(68),美国农业部对这个项目给予了经费支持,苗圃收集有价值的中国南方作物和园艺植物进行育种栽培试验,并向美国农业部提供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和作物种苗。20世纪初期,一些来华农业传教士在高等院校开展农业教学科研同时,也进行了粮食作物育种栽培试验,给美国农业部提供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粮食作物样本。 (四)奠定了美国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大国地位 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例如: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时间,而美国建国至今不过240年,什么原因促使其农业迅速发展,并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居于霸主地位?综合分析,关键原因是美国联邦政府始终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美国农业部与各州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配合工作,从育种试验基地到栽培种植试验田,从研究经费保障到海外作物引种实施,从联邦政府官员到驻外领事人员、农业传教士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合力的作用使农业生产力发生质变,很快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已有数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技术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首位,来自中国的大量粮食作物品种,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相似性,作物性能的多样性对美国农业生产具有极高的引种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粮食作物引种活动,是美国农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美国农业生产居于全球首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注释: ①Wayne D.Rasmussen,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5,p.3. ②郑林庄选编,方原等译:《美国的农业——过去和现在》,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③Wayne D.Rasmussen,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5,p.5. ④Wayne D.Rasmussen,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5,p.6. ⑤曾雄生:《中国农学史》(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⑥罗桂环:《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⑦罗桂环:《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第16~17页。 ⑧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⑨Allan Stoner,Kim Hummer,19th and 20th Century Plant Hunters,Hort Science Vol.42(2),2007,p.197. ⑩陆玉芹:《美国农业传教士与中国乡村建设(1907~1937)》,《中国农史》2015年第1期。 (1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4.p.6.July 16 to 31,1910. (12)Knowles A.Ryerson,Plant Introductions,Agricultural History,50(1),Bicentennial Symposium:Two Centuries of American Agriculture,1976,p.249. (1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3.p.3.Oct.1 to 12,1908. (14)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0.p.6.Jan.14 to 29,1909. (15)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31.p.5.Nov.16 to 30,1910. (16)赵晓阳:《思想与实践:农业传教士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中心》,《中国农史》2015年第4期。 (17)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5.p.7.April 7 to 27,1909. (18)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6.p.3.April 28 to May 19,1909. (19)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1.p.5.Sept.2 to Oct.1,1909. (20)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0.p.5.June 1 to 15,1910. (2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55.p.1412.March,1919. (22)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8.p.1241.Oct.,1917. (2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68.p.483.Oct.1 to 31,1911. (24)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69.p.491.Nov.1 to 15,1911. (25)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98.p.1807.Oct.,1922. (26)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6.p.3.Nov.10 to 23,1908. (27)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p.3.March 1 to 20,1909. (28)根据(美)S.B.Sutton著,李若虹译:《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4~98页记载,笔者推断这2种大麦样本应该是J.F.Rock从云南丽江经永宁往返木里会见木里王路途中采集的。 (29)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19.p.2006.Oct.30,1924. (30)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3.p.3.July 1 to 15,1910. (3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68.p.482.Oct.1 to 31,1911. (32)在Frank N.Meyer提供给美国农业部报告原文中写的是甘肃宝鸡,很可能是外国人缺少中国地理知识或者地图不准确造成的,这种错误在其他农作物引进公告中也常有出现。 (3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09.p.885.May,1915. (34)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16.p.1975.July,1924. (35)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卫斯理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农林科堪称中国之先驱,享誉海外,1952年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36)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93.p.1756.May,1922. (37)引进公告原文中写的是山东谷阳地区,错误原因同上。谷阳地区即今天安徽省固镇县,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38)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p.3.Sept.20 to Oct.1,1908.这段时期美国农业部尚未对国外引进作物进行编号。 (39)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7.p.5.May 20 to June 10,1909. (40)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8.p.1241.Oct.,1917. (4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7.p.2.Nov.24 to Dec.7,1908.引进公告中没有这批样本的详细编号和引种描述,其中豌豆和豇豆从农业生物学分类角度来说应列入蔬菜作物。 (42)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4.p.2.March 21 to April 5,1909. (4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p.4.March 1 to 20,1909. (44)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2.p.5.Oct.2 to Nov.1,1909. (45)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8.p.3.June 11 to July 3,1909. (46)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8.p.2.Feb.1 to 15,1910. (47)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0.p.4.June 1 to 15,1910. (48)美国农业部作物引进公告中没有写明这个品种的引进编号。 (49)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61.p.424.April 1 to 30,1911. (50)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94.p.743.Feb.,1914.由于公告中并未写明哪些样本是中国采集的,因此无法标明引进编号,这批大豆样本中韩国搜集引种的有98 种。 (5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87.p.673.July,1913. (52)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0.p.1125.Feb.,1917. (5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98.p.783.June,1914. (54)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55)郑殿升、刘旭:《起源于中国的栽培植物》,《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年第1期。 (56)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0.p.10.June 1 to 15,1910. (57)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1.p.10.June 16 to 23,1910. (58)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01.p.828.Sept.,1914. (59)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58.p.400.Feb.15 to 28,1911. (60)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59.p.408.March 1 to 15,1911. (61)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0.p.1127.Feb.,1917. (62)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7.p.4.Nov.24 to Dec.7,1908. (63)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0.p.3.June 1 to 15,1910. (64)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203.p.1861.March,1923. (65)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3.p.2.March 1 to 20,1909. (66)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43.p.6.July 1 to 15,1910.引进公告中没有说明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者。 (67)Knowles A.Ryerson,Plant Explorers Bring Valuable New Species and Varieties to U.S,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Yearbook of 1932,Washington,1932,p.297. (68)U.S.D.A,Bulletin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s,New Plant Immigrants,No.15.p.7.April 7 to 27,1909.美国引进中国粮食作物研究(1908/1924)_农业发展论文
美国引进中国粮食作物研究(1908/1924)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