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机制与规律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城镇化论文,沿海地区论文,规律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1 城镇化带型发展的特点及其动因机制

1.1 城镇化带型发展的特点

城镇集聚和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本质反映[1]。 由于城镇成长与布局对区位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因此,城镇在临海、沿江(河)及沿交通主干线等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呈现带型扩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城镇的成长与布局又具有区域性,这是由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及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是:(1)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格局, 地势高低起伏,城市的绝大部分位居狭窄的沿海平原,因此,境内交通主干线沿地形走向贯穿平原中部,而较少形成网状。区域性生产布局和城镇建设通常依赖于交通区位,也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并沿交通干道两侧呈带型扩展。(2 )城镇化带型扩展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本地区素有务工经商的好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又得益于沿海区位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促使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成组布局与人口的大量集聚,从而大大加速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口的空间迁移及其质态转变是两个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外来人口迁移并在交通区位相对优越的城镇(点)上集中、膨胀,吸引了产业活动的进一步集聚,而就业岗位的增多和人文环境的优化,产生了一种吸引人口和产业活动的乘数效应。(3)本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20m[2]。在市场经济机制的驱动下,当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或离土不离乡,就地办厂,或离土又离乡,走向“非农化”,甚至携家眷进城定居谋生。因此,产业结构转换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镇人口的增长及其非农化,客观上成为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

1.2 城镇化带型发展的动因机制

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和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背景和宏观政策环境两大因素(图1):(1)从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来看,自宋代以来海外贸易已有所发展,深受“永嘉学派”功利思想的世代影响,传统的经商意识浓厚。大批华侨在国外谋生,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2)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投资少,没有现代大工业带动和没有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情况下,温州人从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靠民间启动、自我发展,生产营销网点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温州模式”。特别是1992年以来,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了众多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壮大。(3)多种形式的企业协同发展, 资金集中,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生产的地域专业化。尤其是城镇道路的新建、扩建和港口的开发建设,使交通便捷化,投资环境优越化,从而促使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和产业不断扩张。(4 )政府调控力度逐渐弱化,而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凭借经济及交通区位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推进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带型发展格局的形成。

图1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系统分析

Fig.1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dynamicsof urbanization in Wenzhou coastal region

2 城镇化带型发展与交通区位相关分析

城镇交通区位状况,一般通过城镇道路通达性、便捷性及其营运能力等指标反映出来。良好的交通区位,是城镇发展、布局及其空间演化的基础,从而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温州沿海地区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国家在这里投资甚少。改革开放以前30年国家总投资仅5.95亿元,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极为不便[2]。城镇建设小型化、分散化,区域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 454km,建成区面积为42.36km[2],GDP为13.22 亿元。改革开放20年,温州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公路通车里程、城镇建成区面积和GDP分别达4 111km、206.83km[2]和605.82亿元[3],各增长了2.8倍、4.9倍和45.8倍。 乐清市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在本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该市20年城镇发展与交通区位变化的相关模拟分析,揭示出城镇化带型发展规模与城镇通车里程及其营运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

S=68.13+1.78D+5.03G

(1)

复相关系数R=0.96,偏相关系数R[,SD,G]=0.85,R[,SG,D]=0.97,R>R[,0.05(6)](=0.707),说明复相关和偏相关都是显著的, 回归方程有意义。

式中S为沿交通线城镇建成区面积(km[2]),D 为公路通车里程(km),G为货运量(万t)。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该市不同时期城镇发展布局与道路建设的对应关系(图2), 来揭示城镇化带型发展与交通区位之间的相关性。

图2 乐清市不同时期城镇体系布局图

Fig.2 The layout maps of town system of Yueqing city indifferent periods

图2反映出如下现象和特点:(1)不同等级的城镇均沿各交通线布局,城镇数量随道路里程及其通达性的提高而增加;(2 )城镇等级与道路等级相对应,中心城镇、主要建制镇均沿交通主干道或重要港口沿线布局,而且其等级随着道路拓宽升级而相应提高;(3 )沿(瓯)江、沿海城镇发展较慢,但随着滨海公路的建成,这些城镇迅速得以发展壮大,由集镇升为建制镇。

3 城镇体系及其发展预测

3.1 城镇人口预测

3.1.1 显性人口预测 显性人口预测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部分。以乐清市各乡镇为预测单元,采用自然增长分段预测法,公式如下:

P=P[,0](1+r)[n]+G(2)

式中P为2010年显性人口;P[,0]为现状人口;在实际预测中将n划分为两个时段(n[,1]=2,n[,2]=10),每个时段对应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r[,1]、r[,2](r[,1]=0.7%、r[,2]=0.5%),机械增长人口分别为G[,1]、G[,2]。经预测,到2010年全市显性人口达116.4万人。

3.1.2 流动人口预测 流动人口实际上是机械增长人口中扣除驻镇人口的剩余部分,机械增长人口主要包括境外流入人口和境内农村进城人口。据预测,2010年外来人口驻镇系数为0.65,届时驻镇人口为8.3万人,流动人口达6.19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所带家眷驻镇,按现有剩余劳动力数量,预计到2010年驻镇人口为11.2万人,流动人口达6.43万人。因此,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达到12.62万人。

3.2 城镇化预测

进入90年代以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资本多元化倾向的新形势,沿海地区各城镇发展拥有极大的多样性和更多的区位自由度[4]。 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已重视对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5]。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选取城镇化综合度量化指标,并运用于乐清市城镇体系划分与规划布局的实践。

3.2.1 方法与程序城镇化综合度, 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区域各城镇区位条件、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等的一项综合指标,它是城镇等级划分的基本依据,适合于城市首位度低、城镇尚处于极化生长期的经济发达区的县域城镇体系划分。

城镇化综合度计算采用多因素权重评价法,它是运用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原理,通过专家征询和人机对话,实现各评价因素数据采集、处理,因素权重确定与评价分值获取的系统化、程序化的过程。(1 )运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指标强度分级及标准赋分,据此求出各指标权重。(2)运用Foxpro系统建立评价因素原始数据库, 并进行原始数据与相应指标分级标准相对照,得出各个城镇每项指标分值。(3 )计算机编程运算,求出城镇化综合度。

3.2.2 指标体系 城镇化综合度评价选取两类指标:一类是城镇化规模系数(主导因素);另一类是区位动态系数(辅助因素),共包含5个评价因素(表1)。

表1

乐清市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注:①流动人口对城镇规模影响按其1/2计算。②道路通达性,包括现状道路和期内规划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的综合影响。③邻近中心性,是各城镇中心距离主城区内中心点或距离重要旅游、开发区等中心点的最短距离。④GNP发展指数,以1978年为1,取各乡镇四年(1995—1998)指数的平均值。⑤耕地保护率,指目标年耕地保有量占现有耕地数量的比率。)

Tab.1 Synthetic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proportion of urbanization of Yueqin city

城镇化规模 道路邻近中心性建成区规模

评价指标/万人

便捷性

/km /km[2]

Ⅰ≥1.5沿主轴 ≤7

≥1.0

1.2~1.5 沿江(海)7~15 0.3~1.0

Ⅲ≤1.2沿山区 ≥15 ≤0.3

权重值(W[,i])

0.55 0.20

0.05

0.10

GNP指数 耕地保护率

赋标准分

评价指标

/%/%

Ⅰ ≥6.5 ≥96 ≥80

Ⅱ 3.0~6.586~9560~80

Ⅲ ≤3.0 ≤85 ≤60

权重值(W[,i]) 0.05 0.05 1.00

3.2.3 量化模型以各乡镇为评价对象,根据原始数据库, 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分值,采用如下量化模型求出城镇化综合度:

式中D[,j]表示第j个镇的城镇化综合度;W[,i]表示i个指标权重值;S[,ij]表示第j个指标实际得分值;n表示评价指标数。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乐清市城镇化综合度计算结果

Tab.2 The calculated result of synthetical degree ofurbanization of Yueqin city

城镇 D[,j] 城镇 D[,j] 城镇 D[,j]

乐城镇98.12 柳市镇 94.35 虹桥镇 93.21

北白象镇

91.08 大荆镇 87.53 蒲岐镇 84.73

七里港镇

82.62 翁洋镇 81.95 黄华镇 79.22

白石镇77.66 磐石镇 75.65 象阳镇 75.25

芙蓉镇68.65 南岳镇 67.90 雁荡镇 67.85

清江镇63.71 南塘镇 61.62 湖雾镇 60.45

石帆镇53.14 淡溪镇 52.48 仙溪镇 52.15

3.3 城镇等级体系

依据城镇化综合度(D[,j])集聚与离散的分布规律, 来确定城镇等级区间,并据此划定城镇等级体系。其中,一级为沿104 国道市域中心城镇(包括乐成、虹桥、柳市、北白象四个组团式中心镇)和大荆镇;二级为沿近海交通线布局的翁洋、七里港、黄华、白石、磐石、蒲岐和象阳镇;三级为沿山区旅游交通线分布的雁荡、芙蓉、南岳、清江、南塘、湖雾镇;四级为石帆、淡溪、仙溪和城北乡政府驻地等待发展集镇。

4 城镇化带型扩展的内在规律与态势分析

4.1 城镇化带型扩展内在规律

城镇带型扩展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以德国斯巴特(

Wernersombart)为代表所提出的“生长轴”理论[6],认为连结各中心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流动,降低了原料和成品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将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吸引作用,使产业沿交通干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带(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elt)。由此可见, 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对城镇沿交通干线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以104国道沿线城镇为例, 通过典型区试验研究和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城镇化扩展域模型[7]:

L[,j]=0.907+0.072C+0.367P

(4)

复相关系数R=0.974,偏相关系数R[,lc,p]=0.907,R[,lp,c]=0.981,查R[,0.05(6)]=0.707,R>R[,a],说明复相关和偏相关都是显著的,回归方程有意义。

式中L[,j]为j城镇沿中心轴扩展域(km);C 为城镇企业净收入(亿元,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P为城镇人口(万人),可由(1)式预测得出。按城镇发展规划,若企业净收入平均以12%递增,到2010年沿主轴城镇人口达98.7万人,则沿104国道城镇带扩展域长达47.9km,即为现有国道总长度的2/3。然而,城镇域并非仅沿主轴扩展,特别是当主轴新增用地受到限制时,城镇扩展还呈现多方向性。因此,城镇带型扩展达到饱和后会受到抑制。

4.2 城镇化带型分异态势

乐清市城镇发展尚处于生长集聚期,中心城市区由沿104 国道的乐成、柳市、虹桥和北白象等城镇组合而成。随着104 国道和山区旅游交通线的拓宽改造,以及远景规划(2010年)期内沿海高速公路和温甬铁路的建成,必将促使沿104国道主发展轴、 沿(瓯)江及沿海二级发展轴和沿山区三级发展轴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形成“E”字型的生产力框架格局, 从整体上控制着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图3)。今后10~15 年内将形成主发展轴沿线以城镇串珠式发展为特点的主体格局,市域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区(大荆)南北呼应;沿海、沿江城镇与主发展轴城镇带之间形成经济上联结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平原地区“城镇群”;西北部山区将通过政府扶贫倾斜和依靠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兴起零星分布的几个地方小城镇,逐步成长为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城镇地域分工与职能将更趋明确:(1)市域中心城市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以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中心吸引与辐射功能增强。(2 )副中心城市(大荆镇)具有辅助主中心延伸其吸引和辐射功能的作用。以工业为龙头,强化商业服务业功能,将建成北部广大山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山区脱贫致富。(3)二级城镇为地方中心城镇, 以发展第二产业为重点,须突出区位与产业优势,加强相互间有机联系,增大经济依存度。(4)沿江、沿海城镇立足区位优势,发展港口、 石油化工和水产及加工业。山区城镇,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发展以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图3 乐清市城镇体系及其带型发展格局

Fig.3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z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Yueqin city

收稿日期:1998—11—15;修订日期:1999—05—26

标签:;  ;  ;  ;  ;  ;  ;  ;  

温州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机制与规律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