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反校园欺凌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和学生等主体,需要将各主体联合起来共同预防和应对。但目前我国在治理校园欺凌这项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运用治理理论,从法律、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学生六个方面为国内治理校园欺凌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治理;多元协同
一、前言
校园欺凌一直是各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大社交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校园欺凌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校园欺凌”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社会各方相继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校园欺凌现象。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某一方就能单独解决的,需要集合法律、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和学生等主体的力量,涉及立法、行政、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将这些主体和工作整合起来,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从而有效地治理校园欺凌问题。
二、校园欺凌和治理的定义
2.1 校园欺凌的概念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而在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2.2治理的概念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的定义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治理理论的特征主要是主体多元化、多中心的网络式治理、各治理主体主动参与等。
校园欺凌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和学生等主体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仅靠其中一方不可能解决问题,各主体各行其是也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产生矛盾,需要将各主体联合起来。因此治理理论适用于校园欺凌的应对工作中。各治理主体需要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主动参与、平等沟通、协作互助等方式,高效有序地应对校园欺凌现象。
三、我国校园欺凌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在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但这些法律都没有关于应对校园欺凌的内容。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发布了很多指导意见、治理方案等文件,各地的反校园欺凌工作也相继展开。但这些文件数量内容繁多、灵活性较大且缺乏强制性,对指导反校园欺凌工作的作用有限,未能对反校园欺凌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3.2 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不足
尽管国内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仍有很多人对校园欺凌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校园欺凌应以预防为主,但目前国内对各种欺凌事件仍缺乏主动预防的意识;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欺凌行为或被欺凌的现象都不以为然;对待欺凌行为多数学校、家长和学生也只会选择忍耐或宽容的态度。正是由于人们对校园欺凌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严厉的态度导致各种欺凌现象得以滋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治理主体的协同合作有待加强
近几年反校园欺凌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中央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各地也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但其中主要都是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其他治理主体更多地都是被动地接受;部分地方的其他主体尽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校园欺凌,但更多的也是单方面的行动,各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还有待加强。
四、构建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体系
4.1 加速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工作
许多国家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制定了专项法律,这表明了这些国家反校园欺凌的决心,同时也为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反校园欺凌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因此立法机关制定相关法律应广泛收集各方的意见,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预防和应对措施、惩罚制度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将其融入到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中,形成综合、系统的法律体系。
4.2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近几年政府开始重视防治校园欺凌的工作。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以法律和上级政府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政策法规,并积极联合各主体参与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发挥引导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还可从财政上对校园欺凌的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教职工培训、非政府组织的资助等方面发挥支持的作用,从而全面切实推进校园欺凌防止对策的实施。
4.3 发挥学校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主力作用
学校应将反校园欺凌写入学校章程中,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惩罚制度;将反校园欺凌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联合社会组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在教师和教职工的培训中加入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内容;教师和教职工应警觉学生之间的异常行为,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或他人受到欺凌的情况进行检举;当发现有欺凌现象时要及时介入,与相关的学生进行谈话,并与家长反映情况;对于情节较重的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上报学校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惩罚。
4.4 发展反校园欺凌的社会组织
在治理校园欺凌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反欺凌的求助热线或网站是学生倾诉困惑或寻求心理咨询的有效工具,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在社区或学校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和咨询顾问能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各种非政府组织可联合政府、学校和家长举办反校园欺凌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人们重视反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并宣讲预防和应对欺凌现象的措施。
4.5 加强家长的辅助作用
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因此家长也是校园欺凌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家长应主动了解关于校园欺凌的知识以及预防和应对的方法;另外要与子女坦诚沟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积极了解子女的近况,若发现子女有欺凌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而若发现子女受到欺凌要进行引导并提供帮助。家长还需与学校紧密联系,配合学校的反校园欺凌工作,合力解决子女的欺凌问题。
4.6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作为校园欺凌现象中的直接相关者,有必要在校园欺凌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做施加欺凌的一方;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主动了解关于校园欺凌的应对方法;但学生受到欺凌或发现欺凌行为但自身不能有效制止时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史传林.公共管理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叶嘉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校园论文; 主体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工作论文; 家长论文; 政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