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流通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作为后发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为世人所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市场体系的完备过程就是流通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尽管中、韩两国在国土、人口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同样属发展中的中、韩两国,发展过程中又有某些相类似的情况,韩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少在中国也已出现或正在出现。因而,加强对韩国流通业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一、韩国流通业的分类
一般地,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可将流通产业划分为广义的流通产业和狭义流通产业。在韩国,狭义的流通产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运输业、装卸业、包装业等,广义的流通产业除上述产业以外,还包括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等。本文所论述的流通业主要涉及狭义流通业中的批发业、零售业。
韩国的批发业和零售业,其分类方法可按表一所示。
表一 韩国流通业分类
二、韩国流通业的拓展过程
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韩国在发展伊始也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政策的,目的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样,大量资本及政策向制造业偏折,使得流通业相形见拙。显示出流通业在规模上的零细性、分布上的过密性以及经营上非专业性的特征,导致流通领域的效益低下。并且,无法摆脱制造业的控制。然而,经济规模扩大、消费者收入提高以及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韩国流通部门不得不重新审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以适应上述变化。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体制的形成。此时,促进商品信息传递、提高流通的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需求迅速变为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生产和消费从交换的两级强制着流通必须发生转变。而韩国流通业的对外开放,使得国外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的大型流通组织的涌入,则从又一个侧面强制韩国流通业必须要发展。
尽管韩国的流通业历史久远,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业的形成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在此之前,流通业极为落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韩国仅有少数作为日本产业资本附属的流通资本,自身并无民族资本。而且这些流通资本在韩国解放后(韩国的解放日为1945年8月15日)也遭到了破坏、革除。50年代的韩战所引起的经济混乱,自然也使流通业建设无从谈起。战争以后,经济极端困难,此时外国对韩国的援助使得国外消费品不断涌入,因而在这一阶段也不可能形成韩国自己的流通业。6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对韩国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韩国政府对流通观念、流通问题、流通政策的全面思索、研究,在韩国出现了现代的流通机构和组织。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的出现,使得韩国流通业构造上的弱点不断暴露出来。此时,在韩国开始了对现代流通化的论证,只是未有很大效果。流通业的薄弱,使大型生产企业的发展受到制肘。在此情况下,几个大集团为寻求发展介入到流通产业中,从而形成了韩国流通业大量膨胀的现象。
韩国流通业的拓展历史阶段及其特征可用下表表示(见表二)。
表二 韩国流通业拓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历史阶段 阶段性特征
暗黑期(1876—1945)日本统治
百货店出现
中央批发市场出现
铁路建设
混乱期(1946—1961)韩国战争
物资控制(1946—1954)
西方国家援助式经济
集市贸易的扩大(包括直营)
物流设施、大型零售机构遭破坏
流通机构零细性
黎明期(1974—1979)第一、二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市场法》、流通机构综合对策的
制定(1966)
超市首次出现(1968)
大生产企业直营百货店出现
高速公路建设
认识期(1974—1979)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的形成
流通现代化论证的开始
直营百货店的腾飞
中间商联合组织的自发形成
(包括批发商联合组织、零售商联
合组织)
大型建筑业介入流通业
地铁开通(1974)
稳定、腾飞期(1980—现在) 1988年汉城奥运会
流通基本法的修订
(《流通产业现代化促进法》《消
费者保护法》《垄断管制与公平交
易法》《市场法》全面修订(19
81))
流通现代化基本计划的执行
第五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CVS(方便店)、GMS(综合
零售店)出现
大型流通商店的建设
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流通产业
百货店分店迅速增加
购物中心出现
信用卡普及以及信费卡付款的销售
额迅速扩大
三、韩国流通产业的现状
韩国的流通产业由两类组织构成:一类是由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流通渠道所表现的纵向组织,另一类是各种商品的多种经营主体相互竞争所构成的横向组织。这两组织中,外于关键地位的是各种批发商和零售商。
(一)韩国的批发业和批发商
韩国的批发商特征是:大量的小规模批发商并存。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零售业的日益多样化、大型化、组织化,批发商就更显得弱小。韩国的工业品批发商一般定位于城市中心,那里聚集着经营同种商品的多批发商。并且,从事工业品批发零售的商店并存。虽然,一部分批发商拥有制造设备的工厂可自行生产和销售(它被称为制造批发商)诸如书包、提包、游戏娱乐用品、灯具等商品,但这样的批发商大部分规模零细且非专业化。汉城的批发商是面向全国的批发商,而釜山、大邱等地的批发商只是区域批发商。农产品、水产品批发商的特征与工业品批发商类似,但目前由于农产品、水产品需要较大的批发地点,致使这些批发商从城市迁往郊外。总体说来,韩国的批发业及批发商,显现着规模零细及构造简单的特征。
(二)韩国的零售业及零售商
目前,韩国的零售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韩国,零售业在国民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和世界上发达国家一样,这一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零售业等第三次产业的发展。
1.百货店。韩国的零售业构造直至60年代初期,都基本上是通过集市贸易使生产和消费直接见面。70年代初,进入了大型企业集团的直营百货店时代。直营百货店经过成长期、成熟期,现在正发生着新的变化。比如说,以折扣作为适应生存的战略。
2.超级市场以及连锁店。韩国首家超级市场于1967年正式开业,以后扩大到全国。超级市场经营的商品逐步扩大到家庭用品、杂货等。其营业面积也在逐步增加。连锁店在70年代韩国流通现代化政策及流通组织化政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但目前存在着加盟店与总店之间交流不顺畅,自身经营体系较落后,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3.折扣店。折扣店一般定位于房地租较低的地区。它们主要经营畅销全国的产品,以大量购进、大量销售的方式降低零售价格。折扣店发展的原因在于商品的供给过剩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在韩国,折扣店一般隶属于大型生产资本。
4.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产生的背景在于居住于城市中心的家庭因为环境问题而搬到郊区,同时郊区的地价便宜使得零售商可以建设大型商场及停车场。购物中心所提供的销售服务较少,顾客购买量较大,因而购物中心的商品价格也十分便宜。
5.方便店。方便店的前身是街头小摊。它定位于居民区,365天不休息,经营日常用品、杂货等。
6.仓储店。它是省略了大部分的服务,象仓储一样陈列商品的商店。目前,它正朝着经营的多样化、场地的大型化、价格的低廉化方向发展,给现存的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7.无店铺零售业。它目前主要是运用邮寄商品目录和电话销售的渠道方式。运用通讯网络系统进行销售的方式目前正逐步展开。
四、韩国流通业构造的特征
一般地讲,韩国流通业在构造上显示出过密、小规模、单纯等特征。它造成了流通业的效率低下。特别在工业品流通中,制造业控制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批发的功能还较薄弱。
1.小规模的过密的流通构造。目前,韩国的流通产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相对于人口和国土面积来说,批发业、零售业过密,小规模的、分化的实业体占大部分。(见表三)
表三 零售店中的大型店比重四国比较
韩国(82年) 日本(82年) 美国(82年) 意大利(82年)
店数 0.04 0.93 3.8 0.29
销售额6.4 29.7 35.0 6.5
营业面积 6.5 31.9 ——
(资料来源:(1)韩国经济企划院1989年;(2)日本通商产业省1990年。)
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影响流通业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消费收入增加、汽车普及等。经济条件的变化,对流通形成了新的要求。但韩国流通的变化并不是以现存的流通企业规模的扩大为特征,而是表现为流通组织数量的增加。
韩国流通的变化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征,这是与韩国的消费购买形式分不开的。韩国的购买形式表现为,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购买是经常性、小批量购买,而不是一次性、大量购买,特别在食品、日用品上更是这样。小规模零售店的数量增加就符合了这一要求。韩国家庭妇女的移动性较低,又愿意购买新鲜的食品,这使得居民楼附近的小型商店迅速发展起来,消费者在那里的购买频繁。经济条件的变化,上述的对流通发展的约束条件相对宽松一点,但传统的购买习惯依然保留。造成韩国流通业在构造上显示出小规模、过密的又一个因素是,流通部门吸收了过多的剩余劳力。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密集于城市,使得一些城市居民不得不从那些诱人的岗位上退下来而在门口支起了摊位。韩国的零售店,特别是食品、饮食零售店,90%以上是家庭营业或妇女从事,这样的生计型零售业体是保证一部分家庭收入来源的手段。一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剩余劳动,由亲缘关系介绍也进入了家庭零售业体系中。韩国流通业在构造上虽然是符合本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但由于其绝大部分的基础薄弱,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也引起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2.单纯的流通构造。商品从制造商手里到达消费者手里所经过的流通环节越多,就意味着流通的构造越复杂。从反映流通构造复杂程度的指标(批发销售额/零售销售额)上看,韩国的较日本的低,和美国的差不多。它表明韩国的流通构造较为单纯。一般地讲,流通环节多、流通构造复杂,会使得流通费用增加,商品最终价格增加,流通效率低下。
但对于韩国而言,其单纯的流通构造并未提高流通效率,这从四国的流通利润的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出:(见表四)
注:(1)总利润率=总利润/销售额
(2)总利润/流通销售额=(批发总利润+零售总利润)/(批发销售额+零售销售额)
(3)总利润/零售销售额=(批发总利润+零售总利润)/零售销售额
(资料来源:韩经济企划院1990年)
3.制造业控制的流通构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流通产业发生的变化之一是大规模制造业对流通渠道所获得的广泛制约力,建立了垂直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制造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各种独立的流通企业,或与流通企业签合同成为自己的代理商、直销店或者干脆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完全掌握着商品流通。这种现象广泛发生于汽车(占100%),家电(90%),医药(占85%),食品、衣类、化妆品(占60%)等行业,对于各种高档商品更是这样,因为这些行业从市场结构上看,其垄断性较为显著。
在韩国,之所以会出现大型制造业控制型的流通构造,是因为现存的流通企业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情况下,缺乏资金能力,不得不听命于大型制造业企业。高度经济增长中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是,80年代以后,随着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出现了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方式多样化,许多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社会消费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制造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多种新产品,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业构筑大量生产体制,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大量生产体制实现的决定条件在于能够实施有效的营销战略将新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能够掌握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的广泛的研究而成功地进行产品开发,之后还必须通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唤起消费需求。显然,依靠财力单薄、经营落后、效率低下的众多小型流通企业是不能实现上述战略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型生产企业不得不介入到流通领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流通渠道组织的垂直一体化。
制造业控制的流通构造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它促进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之间的有效连接。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大型制造业控制的垂直一体化流通渠道所导致的流通费用增加,在目前国外大型流通企业涌入的情况下,又显得十分不适应。人们不得不对目前的制造业控制型流通构造进一步思索。随着生产的继续扩大,市场强度的进一步增加,流通构造应当表现为消费者选择流通企业、流通企业选择制造企业,而不是相反。这样,大型专业化的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才会在韩国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