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耿步健 吕 悦 于 江
江苏是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之一,新四军在江苏的抗战历史以及进一步铸就的“铁军精神”,是留给江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新四军的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图4可以看出,当添加3 g单质Fe粉和Fe钉时荧光区未发生明显改变,F420强度稍微减弱,类蛋白和NADH强度基本没变化,说明一定浓度的Fe粉和Fe钉对厌氧产甲烷没有促进作用。添加400 mg/L的Fe2+后,F420荧光区强度明显加强,同时类蛋白强度和NADH强度明显增强。
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人大代表在开展“双联”活动时,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进一步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汇总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群众代言。
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四军自建军开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新四军的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根据地军民文化水准。新四军根据地的文化教育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因为来自工农大众的士兵几乎一字不识,即便是部队干部有文化的也是屈指可数。1938年2月,新四军教导队正式开学,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教导队扩建为教导总队。教导总队以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令,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鉴于根据地交通闭塞、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新四军领导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确立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发展社会教育,推动抗日文化运动,提高人民的政治水平,提高抗战胜利的信心和不胜不休的决心,提高民族气节,发扬民族自尊心”的基本方针。随即,根据地的小学、中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军民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蔚然成风,新四军也快速发展成为一支“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成为一支“文化水平最高和最有力的部队”。
第二,创办报纸杂志,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1940年9月,中共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输弹药还重要”,军队政治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事业。事实上,新四军从一开始就注重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发挥舆论导向作用。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创刊,紧接着《战士园地》《抗敌》等杂志也相继发行。重建军部后,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 《真理》等报刊。新四军创办的报刊,核心内容大多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发表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发布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和胜利消息,刊登政府法令文告,并向根据地军民介绍国内外抗战新形势,揭露敌对势力的残暴行为等,同时对新四军指战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情操、革命精神、优良作风教育以及纪律教育等,不仅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而且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人民意志的阴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并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壮美篇章。
冰温贮藏是指将食品贮藏在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温度范围内,属于非冻结贮藏。在冰温条件下贮藏的果蔬不仅不破坏果蔬细胞结构,还可以显著提高果蔬的生理品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7]。研究发现,冰温条件下贮藏杨梅果实,可以明显提高贮藏期间的好果率,并在色、香、味等方面都优于冷藏[8]。
新四军是有文化的军队,新四军对其文化建设事业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充分彰显了新四军的文化自信。赓续新四军文化传统,对于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特色经验
新四军从一开始就将文化建设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并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服务大局”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特色,为今天的人们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新四军文化建设以“民族形式与时代内容结合”为特点。作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始终植根于本民族土壤,通过关注根据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把民间流传的、受军民普遍关注、能为军民理解和接受的花鼓、莲湘、湖船、小放牛、扬州小调等艺术形式充分挖掘出来,并渗透抗日救亡的内容,从而把民族文化形式与打击日本侵略者这一时代内容有机结合,把驱除日本出中国的主张通过人民熟悉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人民内心深处。1940年到1945年期间,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和战士们创作了众多抗战爱国、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且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如小说《女犯》《十年》,戏剧《半塔守备战》《一个打十个》,话剧《满城风雨》《怒吼吧,长江》,诗歌《人民参军》等,以及以陕北秧歌舞为基础创作的大型秧歌剧《雨过天晴》,利用淮剧形式创作的作品《照减不误》等。这些优秀作品极大地动员了群众,鼓舞了士气,焕发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参与战争、支援战争的热情与动力。
第一,积极弘扬“铁军精神”,在革命传统赓续中增强文化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是我们今天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在新时代,赓续“铁军精神”,弘扬新四军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新四军文化建设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为抗战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宣传这样优秀的革命文化对于教育人民群众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心。具体来说,一方面,弘扬新四军文化,传承“铁军精神”,可充分运用新四军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如利用新四军纪念馆、叶挺将军摄影作品等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新四军在爱国抗战、革命和生产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勇事迹和英雄个人,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平台进行艺术渲染,也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第一,新四军文化建设以“铁军精神”为内核。“铁军精神”以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作风等著称,是新四军在争取民族独立、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搏精神;是坚决跟党走、听党话的高度组织纪律性的钢铁精神;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公仆精神;是不畏艰险、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团结精神;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培育出令敌人胆怯、令我们骄傲、令友人赞赏的“铁军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四军从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队伍。对此,刘少奇指出:“我们部队有党性,因为我们部队是共产党组织和教育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来执行党的任务的,人民一看这部队就知道是共产党公开的代表。”在抗战时期,以“铁军精神”为内核的新四军文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撑,是我们党在艰苦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三、在赓续新四军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繁荣文学艺术,丰富军民精神生活。新四军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作用。新四军筹建之初,叶挺等领导人就议定要招收一批进步文化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组成战地服务团,用进步的文化工作为部队服务,为抗日服务。在新四军首长们的关怀指导下,战地服务团先后成立了戏剧组、歌咏组、绘画组、舞蹈组等,以音乐、戏剧、美术、文学、讲演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鼓动抗日救亡运动,怒斥敌伪,瓦解敌军,最终锻炼成为一支红专相融、文武兼优的文艺战斗队,成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和开路先锋。为了鼓励文化人进行文艺创作,新四军军部和各师部千方百计地创办印刷厂,出版报刊图书,借以给文化人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同时开展文学创作评奖活动。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还相继成立文化协会,为动员广大民众支持与参加抗战作出贡献。
第二,新四军文化建设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新四军身处战争环境的严峻现实,使得新四军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实行了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文化政策,即“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刘少奇在《苏北文协的任务》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运动是抗战运动的一部分。”陈毅更进一步强调:“当着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猖獗的形势下,当着顽固派反共文化政策进攻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运动就要充分提倡与帮助一切抗日的文化工作,组织坚固的文化战线,我们要以伟大文化的歼灭战来歼灭日寇和压倒顽固派的反共文化活动!”由此也就决定了新四军开展文化教育、扩大文化宣传、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都是为了鼓舞军民打击敌人、有力配合抗日斗争。以陈毅《十年》为基础集体作词、何士德作曲的体现新四军文化建设之魂的《新四军军歌》,既精辟地诠释了“铁军精神”,也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救亡”的主题,极大地鼓舞了新四军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爱国情怀和昂扬斗志。
第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繁荣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新四军文化工作者在当时为提升新四军文化的吸引力,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特别注意吸收民间的传统文化形式来展现根据地的军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要通过文化创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特色经验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绝不能仅仅作为革命传统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进一步焕发其生命活力。要通过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凝练以“铁军精神”为核心的“铁军文化”,厘清“铁军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特质、建设经验和传播路径,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革命力、组织力、创造力、文艺力和动员力,并在感受“铁军文化自信魅力”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从方法论意义上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创客空间开设必修课程中没有开设的课程,作为第二课堂课程学习。例如,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未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但是污水水下打捞机器人项目组大多数学生有来自该专业, C语言是污水水下打捞机器人控制器开发的基础语言。创新创业必修课、专业课、第二课堂构成了整个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三,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有内在实力,还要借助外在力量。中国文化原本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削弱了中国的国力,也葬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新四军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在当时作出重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吸收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华,也在于其吸纳了西方文化成果,做到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比如唱革命歌曲,不但唱《国民革命歌》,还唱《国际歌》;挂像,不但挂孙中山的像,还挂马克思、列宁的像等;演戏,不光演中国的《阿Q正传》《日出》等,也演苏联的《第四十一个》《清算》等。事实上,新四军的主要将领如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都有海外经历,更能在文化建设中展现国际视野。特别是叶挺,他在领导新四军抗战的过程中,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徕卡相机拍摄部队作战、生活的内容,很像西方颇有造诣的摄影艺术家和战地摄影记者。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唯有这样,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要树立文化自信,就不能忘记我们文化的传统根脉和红色基因。孕育在江苏广袤大地的新四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留在江苏的永恒红色基因和宝贵精神财富,只有不断传承以“铁军精神”为内核的新四军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并继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本文系江苏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弘扬铁军精神 服务两聚一高”(17DDA006)阶段性成果〕
(耿步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悦:南京博物院馆员;于江:中共泰州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
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新四军论文; 铁军精神论文; 抗战历史论文; 精神财富论文; 组织力论文; 执行力论文; 战斗力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南京博物院论文;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