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献给舞蹈——记朝鲜族著名舞蹈家崔善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舞蹈家论文,舞蹈论文,著名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自16岁迈进舞蹈这座艺术圣殿后,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舞蹈,视舞蹈为生命,把它看作终生奋斗的事业。42年的舞蹈生涯,尝到过成功的喜悦与甘甜,也饱受过失败的酸楚和痛苦。我认为成功的得意也好,挫折的失意也好,都不过是空中一片飘浮不定的白云。只有抛开个人的得失而对舞蹈事业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对我来说才是永恒的。”这种执著、顽强的“永恒追求”,出自著名舞蹈家崔善玉之口。
让崔善玉备感欣慰、引为自豪的是1995年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一代风流《金秋风韵》舞蹈晚会”,她作为“十四位当代中国舞蹈最为杰出的代表……如今依旧光彩照人充满魅力”的舞蹈艺术家登台献艺。她说这是一场千载难逢、空前绝后的演出。
正如有篇文章对晚会高度评价的那样:“当前辈重登舞台,舞蹈已远不仅是优雅的摇曳或粗犷的喧腾,舞蹈已经是生命的礼赞和心灵的悟语。永恒的挚爱不息的奋斗,他们倾心创造了美的财富;却把艰辛的跋涉无尽的汗水,默默留给毕生的足迹。耄耋之年依然有缤纷的想象,就如同秋日的森林,仍生发不倦的绿意。追寻着高天上舞蹈的流云,萦绕着厚土里古老的根系,他们的心和美的时代、美的生灵、美的情感紧紧连在一起。”
年近花甲的崔善玉就是他(她)们其中的一位代表。在这次晚会上,崔善玉献演了她从16岁起就全身心投入苦练并成为她常演常新、屡演不衰的代表节目《长鼓舞》。崔善玉依然娇俏可人,风姿如故。她一上场,随着长鼓舞那“嘭恰,嘭恰”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崔善玉艳丽的服装所展示的那优美的舞姿,全场的气氛突然变得欢腾了,观众不无感慨地说:“看上去演员像是20来岁的姑娘,想不到年龄相差这么大,真不容易!”
近半个世纪的舞蹈生涯,早已证明了崔善玉的毅力和决心。她懂得,成就一位民族舞蹈艺术家,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和执著的追求。
崔善玉1937年5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和龙县一个朝鲜族农家。当时,父亲崔英男正浴血拼搏在抗日战场的烽火硝烟中。小善玉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善良、勤劳、能吃苦、关心人的高贵品格,奠定了她做人从艺的思想品德。妈妈那宽厚温暧的脊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小善玉最初熟悉和感悟朝鲜族歌舞和初涉人生的“学校”。日久天长,母亲的熏陶使她从小就能歌善舞,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茅舍,哪儿有她,哪儿就有清脆的歌声和翩翩起舞的身影。解放后,她唱着歌进入学校。这时,父亲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家中生活只靠母亲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早懂事的小善玉刻苦读书,成为全校的优秀学生,享受政府一等助学金。党和政府的关怀,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又在她的心中滋生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厚爱。1953年,年仅16岁的崔善玉执意要去跳舞。善良的母亲并不理解女儿的志愿,在说服不成又拗不过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狠心将独生女儿锁在屋里。性格倔强的崔善玉不吃不喝,恸哭不止。哭声惊动了路人,一位热心的朝鲜人民军军长劝说通了妈妈。崔善玉化啼为笑,如愿以偿地进入延边歌舞团,开始了她视同生命一般的舞蹈事业。
步入舞蹈的神圣殿堂,对崔善玉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天,她起得最早,当别人还在梦乡时,她已经练得汗流浃背了;她睡得最晚,当别人沉入梦乡时,她还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冬天手脚冻得发麻,还是夏天热得大汗淋漓,她都坚持练功,从不间断,进而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有时,半夜里来了灵感,会突然翻身而起;在马路上想入了迷,连汽车的鸣笛也听不见,直到汽车在她面前戛然而止,这才如梦初醒;有一次她坐在电车上,脑子想的全是舞蹈动作,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以至招来旁人惊诧的目光……
当人们问起她为什么达到这么痴迷时,她会坦诚相告:“舞蹈是我的生命和一切。我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但不可以一日没有舞蹈。舞蹈对于我,如同粮食和水一样重要。”
勤奋和机遇是一个人成才和有所作为的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命运之神恰恰给崔善玉开创了这样的广阔天地。
在她开始了舞蹈生涯之后不久,她接受了系统的舞蹈训练。经过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系统地掌握了芭蕾舞、朝鲜舞、古典舞以及打击乐等方面的演技和理论知识。她身材修长举止端庄自然条件好,而且舞蹈学得快、跳得好,深得专家的青睐。当时苏联专家古谢夫在指导排练舞剧《金斧子和银斧子》时,对扮演主要仙女的崔善玉的出色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崔善玉的表演“纯朴、优美、含蓄”。
至今萦绕心头,终生难忘的是国庆10周年在首都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身着长裙的朝鲜族姑娘跳起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有民族特色的《顶水舞》。崔善玉把心中的喜悦和幸福感都倾注到一举手、一投足和一颦一笑之中。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演员,周总理握着崔善玉的手亲切地说:“一是要跳好舞,二是要学好汉语。”总理的话像一股暖流,传遍崔善玉的全身,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涌上她的心头;决不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当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舞蹈家!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在洒满阳光和鲜花簇拥的人生之旅挺进,向艺术高峰攀登时,“文革”10年的浩劫开始了。她随同丈夫到怀德县农村插队3年。在农村,艰苦的生活,没有把她压倒;不要艺术的恶劣环境,没有改变她对舞蹈事业的初衷。她以一个艺术家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群众真诚的良知,不甘心当一名“农妇”整天围着锅台转。每天,她背着五岁的孩子走屯串户,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这个偏僻小屯建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艺宣传队。歌声、笑语和那撩拨人心,激人奋进的“嘭恰、嘭恰”的“长鼓舞”的鼓声在小屯的上空回荡。从此,她把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倾注到每一个节目里。她认真琢磨他们的各种姿态动作,从农民喜爱的地方戏曲二人转中汲取了东北民间艺术的营养。这段生活,使她在思想上、感情上、艺术创作上更加成熟,使她的生活底蕴更加丰厚和充实。她找到了艺术的源泉和她所从事的舞蹈艺术的知音。从此,这源泉便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她的心中喷涌流溢,不可遏止。这是生活赐予她的一份厚爱,也是她用辛勤的汗水得到的一份丰厚的回报。
1976年,年近不惑的崔善玉落实政策回到吉林省歌舞剧院担任舞蹈编导。她牢记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少数民族舞蹈要走自己的路,在横向移植,纵向继承中,将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和生活美升华为本民族的艺术美。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吸收、消化、提炼之后,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
有人为她算了一笔帐:30年来,她共参加古今中外200多个舞蹈节目的演出;10多年来,她创作和编导了60多个舞蹈和4台文艺晚会,其中40多个作品受到省级以上奖励。
曾有人把崔善玉舞蹈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独领风骚的演员、大胆创新的编导、另辟蹊径的理论探索者。这三种角色恰当描绘了她人生的三部曲。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对舞蹈艺术深层次的理解,崔善玉越来越关心舞蹈艺术的时代走向,敏锐地感到舞蹈艺术的实践对其理论的挑战,及两者之间的强烈反差。她在繁忙的编导演之余,挤时间进行建设中国舞蹈艺术体系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的原则,如同她从事的舞蹈创作一样;“要做创新派,不做跟潮派”,不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她撰写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读〈舞蹈学研究〉想到的》发表后,在舞蹈界反响热烈。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民族舞蹈研讨会上宣读她的题为《独辟蹊径——发展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论文,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十几年来,她先后有14篇论文发表。事实证明,崔善玉不仅舞蹈表演是令人叹服的,编导是令人叹服的,而且她的理论探索也是令人叹服的。这三种角色的交响使她的艺术生涯绚丽多彩。
这位富有朝鲜族女性气质的舞蹈艺术家为什么每次表演都引起轰动,进而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呢?她说:“做为一个艺术家,要站在那个时代最高思想境界上,去了解人民、理解人民,反映人民生活的真正的、最深层次的喜怒哀乐。”最后,她加重语气说:“我一直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