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传统“立人”“爱国”“民本”思想的扬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本论文,爱国论文,传统论文,思想论文,立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立人”、“爱国”、“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又更具当代特色的“四有”人格思想、爱国重公思想、人民主体思想。这三种思想层层递进,环环扣紧,融为一体。
传统哲学中“立人”“爱国”“民本”思想很有特色,它贯穿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力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人生取向。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这些思想既有批判继承,又在新形势下加以进一步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
如何做人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春秋时就有立德、立功、立言〔1〕三不朽之说。后来孔孟有系统的“立人”思想, “君子以义为上”,〔2〕要“见利思义”〔3〕、“见得思义”〔4〕, “有勇而无义为乱”。〔5〕孟子曰:“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而舍生取义者也。”〔6〕到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这种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发愤发食”、“乐以忘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持生态度共同发展。虽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向往的理想人格,对一般人较难达到,但仍有众多人抱着“心向往之”的执著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邓小平不仅肯定了传统做人美德的现代意义,而且在新形势下极力加以弘扬。当然,邓小平并没有机械地直接照搬传统“立人”思想来教育今人,而是克服其片面性、抽象性、阶级性和理想化等局限性,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对传统重道义的做人立人思想的批判继承,以其赋予现实性的“四有”人格理论,把古今这个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层次。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7〕这是社会主义新人的理想人格。 其中“道德”是古今都极为重视的一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条件,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内容。但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无论何种历史条件,都需要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有道德”和传统的“立德”、“义”都是做人的规范。“四有”人格模式不仅体现了古今“立人”思想的继承关系,而且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思想,并丰富和发展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邓小平正是从现代化角度设计“四有”人格的。“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8〕“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许多青年犯罪, “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9〕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逐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文化观念,如果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下,信息沟通不灵,环境脏乱差,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那么,就无法吸引外资,走向市场,也就谈不上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10〕“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四有”人格思想是我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总结。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2〕他反复向全党全国人民呼吁,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
“四有”人格思想克服了传统人格思想的抽象性和理想化,注重现实,联系实际情况,而且具体、全面、系统。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其中,文化是“四有”人格的基础,正是它的创造和积累才使人获得了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手段,离开了它,人就不成其为人,或者说人就不能生活得象个人样;理想是“四有”人格的动力,有了它,才能产生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激发其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意志;道德是“四有”人格的自我内控机制,有了它,社会中的个体才能建立起富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能力的人格调节系统和自我内控机制;纪律是“四有”人格得以实现的保证,“我们过去革命,就是靠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今天搞建设也必须“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13〕只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才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法令、政策,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才能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所形成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从“夙夜在公”〔1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15〕的提出,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16〕的提出,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宋代的“义利理欲”思想,在消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邓小平十分珍视中华民族宝贵的爱国主义传统,强调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信邪、不怕压,发扬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致力振兴中华。在克服传统爱国主义思想中的阶级性、保守性和空泛性的基础上,使古老的“爱国重公”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内容。第一、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是繁荣昌盛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引以自豪,在对外交往中有点“古老大国的风度,泱泱大国嘛。作为一个大国”公民,应当有“自己的尊严”;〔17〕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国格人格,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决不屈从于任何大国,做他们的附庸,“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8〕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坚持高尚的民族精神风貌。1989年6月16 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容易。”〔19〕并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还把人格和国格相联系,指出:谈人格,不要忘记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他坚信: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爱国与建国是一致的。“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20〕这是最好的最实际的爱国。《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几十次讲到爱国就要建国、建国就是爱国。他设计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规划和宏伟蓝图,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目前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邓小平反复说道,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二者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爱国就要卫国。“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21〕是每个公民的崇高义务。和平时期还要居安思危,鼓励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捧上一颗赤诚之心;在外敌入侵时,每个公民都应积极参战,勇敢抗敌,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邓小平一直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思,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方法、措施。他根据历史和现状,为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爱国还必须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社会势力作斗争,“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坚持打击和防范制止各种刑事犯罪活动”。〔22〕总之,把维护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新时期邓小平爱国思想的深刻蕴意,真正按其行动,必然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爱国与爱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古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虽然爱国与爱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但二者关系中的“民本”思想还是丰富的,而且有其显著特色,对今重民爱民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在中国思想史上,管仲是较早提出“民本”思想的人,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25〕“人”指士、农、工、商四民(即普通百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26〕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7〕孟子认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就在于失其人民,而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8〕老子“以百姓心为心”。〔29〕荀子认为要爱民就要顺民心,“礼以顺民心为本。”〔30〕唐太宗李世民曾引用“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31〕两句话来教训他的儿子。魏征也常提醒皇帝:“怨不在大,可畏维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些思想虽不是唯物史观,但在当时诚属可贵。
邓小平对传统“民本”思想非常重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了“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继承了古代的“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思想,把历史上只有少数的明主、贤相、良将、清官才能做到的体察民情、爱兵如子、为民请命行为,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分析,从而提出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事实上,他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履行的。他在1981年为国外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是:第一、“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3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表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集体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包括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同人民站在一起,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的整体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背叛人民的行为作斗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以至自己的生命。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大力“提倡和表彰”“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3〕他要求广大干部、党员,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34〕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思想政治工作”,〔35〕“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36〕激励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干四化。他还要求“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37〕以此来“影响和吸引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专心致志,稳步前进,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38〕新形势下影响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带头以权谋私、搞特殊化,邓小平及时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当中主要议论之一,就是反对干部特殊化。”〔39〕“要讲特殊化,恐怕首先表现在高级干部身上”,高级干部许多人是“艰苦朴素的,但确实有些人特殊化比较厉害”。〔40〕“我们反对特殊化,其实就是反对一部分共产党员、一部分党员干部特殊化。”〔41〕搞特殊化、以权谋私与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对立的,“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42〕坚持不搞以权谋私和特殊化。对于那些危害人民利益的,如出卖和“泄露经济情报”、“文件”、“贩卖妇女、儿童,搞迷信职业活动和反动会道门,屡教不改的”,〔43〕“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必须给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44〕党员、干部面对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不能听之任之,熟视无睹,应该敢于作斗争。
第二、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要体现在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现阶段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那样就离开了人民的利益,也背离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要求。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才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住社会进展的方向。
第三、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
我国所进行的全面改革,在马列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世界上无成功经验可循。进行这么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亿万群众的充分理解、热情支持和积极参加,是不可能开展起来和取得成功的。首先,人民群众有改革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邓小平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5〕改革也是革命,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如果不能使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劳动群众迟早要改变这种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很快被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变成了一股巨大力量。其次,改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实现的。改革的实践告诉人们,有许多好的方案、意见、办法,是来自人民群众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是他们通过实践提出来的。改革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党中央和邓小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得到实现。再次,人民群众发动的程度关系到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回顾16年改革历程的风风雨雨,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群众发动得充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改革的闯将就大批涌现,改革就卓有成效,工作面貌一新,人民得利受益。那些群众发动得不够广泛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改革就举步维艰,缺乏生气,工作起色不大,人民生活提高不快。
综上所述,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立人”、“爱国”、“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又更具当代特色的“四有”人格思想、爱国重公思想、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这三个思想之间层层递进,环环扣紧,融为一体。做“四有”新人,首先解决了做人的标准问题,回答了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爱国为民回答了人为什么应当是这样的人。“四有”思想中提出了建什么样国的问题,即“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46〕还没有解决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而在爱国为民思想中解决了。反之,建设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既“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47〕又要有文化、讲道德。所以说,邓小平的“四有”思想与爱国为民思想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深刻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人、做人、为人是万古长青的命题。古今的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因为他教的是社会庸人,做的是社会蛀人,为的是他自己个人。当前和今后的反腐倡廉活动,最关键的是育人问题。要教育人们做“四有”新人;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要“我为人人”,不能处处“我为个人”。
注释:
〔10〕〔11〕〔20〕〔21〕〔22〕〔33〕〔34〕〔35〕〔36〕〔37〕〔38〕〔39〕〔40〕〔41〕〔42〕〔44〕〔4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108页、86页、395页、370—371页、367页、217页、358页、368页、368页、369页、216页、216页、269页、177页、403页、146页。
〔7〕〔8〕〔9〕〔12〕〔13〕〔17〕〔18〕〔19〕〔43〕〔32 〕〔46〕〔4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120页、163页、110页、209页、73页、3页、311页、152—153页、38页、209页、209页。
〔2〕〔3〕〔4〕〔5〕〔27〕《论语》阳货篇、宪问篇、季氏篇、阳货篇、颜渊篇。
〔6〕〔28〕《孟子》告子上、离娄上。
〔25〕〔26〕《管子》霸言、治国。
〔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4〕《诗经》。
〔15〕《书经·周官》。
〔16〕贾谊:《治安策》。
〔29〕《老子》第四十九章。
〔30〕《荀子·才略》。
〔31〕荀子转述《家语》的话。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四有公民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四有干部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