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试题——以全国高考文综试卷(Ⅰ)地理试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试卷论文,试题论文,全国高考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感知与印象
2009年,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及广西等8个省区使用了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当展开试卷时,既没有喜出望外或拍案叫绝,也没有怒发冲冠或黯然神伤。情理之中的试题,展示出了平和、稳健和朴实无华。更有意义的是,考试实施者正在摆脱对试题的设计的无奈,丰富着文化的内涵、拓宽着文化的视野及传达着时代的新知;指导受试者的我们也在理性的思考中矫正着自身的行为,将“对局较量”视为不可缺失的互动相长。现今的试题评价无论是学术层面、技术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都应以完善、发展、提高为目的,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在评价目标的整合中有所为,谋求彼此共荣。
2009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稳”字当头,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突出了创设试题情境,注重了考试内容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并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的实际。整个试卷在分值分配、题型设置、试卷结构等方面均保持稳定。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见图1),突出一卷选择题的区分功能,与2008年相比较,二卷综合题的材料精简,阅读量减少,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使文综总分数较2008年有所提升。
图1 易、中、难基本为3∶5∶2比例
对于试题质量的评析,在既缺乏考虑考试性质、测试目标、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情况下,仅有经验性表层化的定性论断是不够的,但我们可以立足学科,按不同的维度或对某一方面加以分析,也可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还可进行中外试题的比较分析。
汇总考生的反映信息与感受可知,2009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在试卷结构、考核的能力结构与试题设置的难度结构方面,此卷可圈可点,而且试题仍保持着较高的品位。
二、试题设计与特点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的设计思路与风格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沿袭以往的命题规程,即在考试大纲列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大主体内容中抽取一部分知识;以地理学科的各类图像、图表承载主体信息,创设试题情境;以“获取和解读呈现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设问问题”为考核目标,覆盖在选择题与综合题中(见图2);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基本思维方法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支撑;并在提供信息与设计的问题中表达与渗透着地理学的思想与价值观。地理试题的设计也在体现着三个维度的目标(见图3)。
图2
图3
选择题的设计主要以“一材多问”的串联式题目为主,即在一主题信息与图表、图文材料下设置与拖带多个问题。题目的指导语简洁明了,材料信息表达清晰准确,创设了良好的试题情境。这类“串题”有梯度有跨度,迷惑性强,不仅能多角度考查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事象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地理数据分析与计算,地理图像的分析与判读;还能够考核不同层次的能力与思维水平。由于选择题的答案唯一,机读阅卷客观公正,所以,地理有理性思维含量的、难度较大的、起到区分作用的题目多设计成选择题。
地理综合题显示出呈现信息多样、设问角度多变、考核目标多元的综合题功能与特点。主要围绕“主题+区域,区域+问题,区域案例+分析”的模式来设计。地理高考命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学风,不仅仅局限于考核对地理主体知识内容记忆的数量,更主要的是考核运用知识的质量。这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特征。
2009年的地理试题难度略有下降,这是文综整体结构难度的必要调整,当然,这与让文科考生头痛的有关地球运动规律的难题未设计也有关。
难度是考试的天然属性,是考试内容的形成根据和现实考试的主要条件。考试难度一向被人们高度重视,考试难度的实质是考试的公平问题。若没有测试过程,就很难获得合理的难度预设;若不做考后的分数测量分析处理,就很难获得分数的意义。
地理试题的设计一贯注重对地理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人们在地理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各自不同的特点)的考查,以求在最大限度地维持考试公平性的同时,保证试题具有符合高等学校招生需要的良好区分度。而仅从考试的命题环节来考虑维护考试公平性和使试题具有区分度的问题,则试题的选材、题目情境的设计等,即题目所呈现或暗示的信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试题选材方面,维护考试的公平性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选取最基本的和最公开的教材内容来设计制作题目;二是选取对全体考生都同样是新鲜内容,即教材中没有、且在任何复习材料中也没有出现过的素材,但前提是经过加工设计,使其完全符合大纲要求,符合考生的认知程度。近两年地理《考试大纲》虽然没有变化,但不等于高考命题没有新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选拔性考试要体现“公平”,只有解答“新题”才能测出较为真实的能力与水平。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是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实现的。“变”主要表现在:①承载主干知识的图像、图表年年都有所变化;②综合题的切入点与关注的主题年年有变化;③热点问题由“显性”向“隐性”转变;④联系实际的应用性与图表技能运用试题有所增加。“不变”主要体现在:①重点考查学科基础主干不变;②考查地理“理性”思维能力不变;③考核地理信息素养不变;④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不变。
总体来看,2009年文综地理试题仍体现出“知识抽样,图表承载;能力覆盖,注重过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特点。
全卷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城市人口、天气特点、气候特征、交通运输、地形地势、区域植被、河流、洋流、季节变化、生态问题等。从系统地理知识构成看,自然地理的比重大于人文地理;从区域地理看,选择题主要涉及中国地理,综合题主要涉及世界地理。从试题信息方面看,注重文字、数字与图表的结合及转换,主体信息为六图二表,其中,选择题图表为:坐标统计图、等压线简图、三条道路纵向剖面图、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图及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表;综合题图表为: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尼罗河径流量构成表及三角贸易示意图。
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地理试题,所考核的内容往往不是单独的知识点,而是点与点的联系和结合,并且能够运用“以线释理、以量明理”的具体图表,在建立联系、解读与判读及转换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解题线索和思维路径,这个过程即体现了思维水平与能力。
2009年的地理试题十分重视图表信息运用,很多题目中的问题设计是以地理图表为依托,通过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形成合理的解题路径。地理试题选用的图形,其点、线、面类型多样,既有数值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坐标图和简单的示意图,又有结构关联示意图、数据统计表及区域历史贸易图。基本表现为“无图不成地理题”的特点。地理试题的设计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地理学科的专业认知工具与图形语言——地图和相关统计图表,使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鉴别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计算的能力得以很好的考查和区分。地理试题中的图像往往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也可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考核读图用图和建立图文、图图联系或转换的质量,就是在区分考生地理技能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可反映出考生地理基本信息素养具备的程度。
200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其地理试题由易到难排布,合理顺畅,是展示考生地理思维水平的良好平台,而且答案要点更趋于切合考生实际(见表1)。总体来看,2009年的地理试题貌似容易,实则不然。对考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地理学习潜能积累与能力要求并未降低。试题的稳中有“变”,稳中出“新”,注重地理的“理”性,符合选拔性考试性质,利于保证高考试题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试题在学科特点鲜明、析因究理、注重思维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题目情境、倡导学以致用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与留下诸多启示与思考。
在这里,笔者就高考试题的使用问题谈一点拙见。高考试题是科学性很强的原创性作品,它是备考复习的重要资源,也是课程教学的一种资源,这已是不争的共识。但是,高考试题的过早使用,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尤其是不加选择的大量使用难题,使学生在未形成和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析问题能力的情况下,过繁、过多地应答高考试题会使学生产生认知畏惧与信心不足的心态,正常学习进展的思绪被打乱。可见,高考试题不合理、不适时、不适量的使用,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高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要承载社会赋予的特定功能。试题是对人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好的试题就是要突出人的本性,考出人的优点和长处,测出人的潜质。我们真切希望高考试题的分数意义更大,选拔性与导向性功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