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笔者透过教学实践,引发了对课堂教学策略的以下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学生认知的焦点。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出示课题后可问学生:“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学习注意?”学生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飞夺!”老师可因势利导:“请打开书本,仔细读课文,看看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如何飞夺泸定桥?”学生兴趣盎然,会纷纷打开书本读起来,以尽快找到答案。
2.根据学习的内容。如第三册《识字1》要求学习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可以这样导入:“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又是个收获的季节,同学们你们会说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你们也一天天长大,你们感觉到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可让学生带着“这篇课文写科利亚发觉自己的什么方面发生了变化?他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二、营造和维持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必须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问、善思、能辩,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表演体验,加深感悟。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课堂表演就是在初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探测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情变化或心理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使他们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
一位老师执教《爬天都峰》时,就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我们来看看课文3至6自然段的教学过程:
师:要演好这一幕,你觉得关键得抓住什么?
生:要抓住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
师:看来你是个好导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的地方。这一段对话中哪一个字引起了你们的注意?
生:我觉得应该是“您”字,因为小朋友对老爷爷很有礼貌。
生:我反对,应该是“爬”字。
生:我觉得是“也”字,它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老爷爷、小姑娘心里所想的。
师:说得好,请轻声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想: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这么大了都能爬天都峰,我一定也能爬上去。老爷爷会想:小姑娘都有勇气爬天都峰,我也要下决心爬。
师:你说得不错,加点动作,再传递你的眼神,你的表演会更精彩。
生:(连蹦带跳表演小姑娘、老爷爷的心理、神情)
师:你想用你的身体语言表达他们的心理,非常好,但要注意人物的身份,老爷爷就不可能像小姑娘一样又蹦又跳。
……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演法,可以改变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它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使他们加深感悟,得出带有个性特点的见解,激发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索、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切磋讨论,丰富理解。小组讨论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
如第五册《灰雀》一课,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可组织学生讨论“列宁是爱灰雀,还是爱男孩”:
生1:我觉得列宁爱灰雀,因为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着急。
生2:我也觉得列宁爱灰雀,因为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课文没写列宁爱男孩。
生3:我觉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因为列宁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没有批评男孩。
生4:列宁是爱男孩的,他看见男孩低着头,再回想昨天男孩的表现,知道男孩这会儿很惭愧,就不批评他。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展示了各自的认识与看法。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启迪与补充,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最后形成共同的见解。
3.问题辩驳,砥砺真知。探索研究并非一定都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有时可以引导不同观点互相碰撞,通过问题辩驳,或者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或者进一步发展和提炼各自的看法,并允许保留不同观点。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后可引导学生就“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一题组织辩论:
正方1:闰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他可以去捕鸟、捡贝壳、看瓜,我真想也到海边沙地里,体验这种生活。
正方2:闰土在乡村生活,见多识广,他知道海边有各种颜色的贝壳,他认识獾猪、刺猬、猹、跳跳鱼这些动物。
反方1:闰土的生活虽然丰富,但他没有读书的机会,他的知识面也很狭窄。
反方2:闰土的生活封建迷信色彩很浓,其实他也只能看到一个四角的天空。
反方3:我上网查资料,知道书中写的“鬼见怕”“观音手”都是小贝壳的名称。旧时浙江沿海的人把这种小贝壳用线串在一起,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或脚踝上,认为可以避邪,从这可以看出闰土很迷信。这种生活不值得向往。
这样的争论使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必要形成一致的看法,但让学生在争鸣中学会了既要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养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欣赏别人的正确想法。
三、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当今时代,我们再不能让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继续下去,应让学生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让学生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1.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一位教师进行第三册《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先出示一组形声字:泡、跑、炮、袍、饱,让学生观察思考:怎样认识这些字?这些字可能读什么音?可能表示什么意思?在学生充分观察、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韵文:
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
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
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
在学生朗读、进一步领会形声字的特点后,出示练习:
选择序号填空
1浇
2晓
3骁
4绕
有水把花(
)
好马称作(
)
天刚亮是(
)
用线把物(
)
最后告诉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猜看:可能读什么音,可能表达什么意思,再请教他人或查字典证实。
2.引导课外查询、搜集资料。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第十二册《向往奥运》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一周后老师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所查找的资料,还要求学生说出是怎么查到这个资料的,并让学生动手办了一期手抄报。课内外相互整合,不但丰富了学习资源,还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