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全球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03)06-0001-07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经济全球化也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格局,世界经济关系中的许多方面已经发生显著、甚至是本质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并行不悖地迅猛发展。而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有观点认为“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就全局看,区域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区域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体现在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以达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2,3]。众所周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日趋自由化,构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内涵,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乃至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也大都根据当前迅速扩张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利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指标进行描述,得出结论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日渐提高[4,5]。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数量仅仅反映了生产资料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规模,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要素流动规模大小和资源配置优化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单纯利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等要素流动规模指标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具有相当的片面性。本文旨在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出发,寻找一种能够衡量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优化程度的标准,进而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 本文研究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最优配置。外贸规模和外资流动规模所反映的更多是生产资料和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而生产要素中最核心的劳动力要素流动程度却没有在其中反映出来。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测度指标,也只是从规模上描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共享程度,缺乏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揭示。如果从本质上描述经济全球化程度,必然需要根据全球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程度和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二者一致程度越高,则可以认为资源配置优化程度越高。

一方面可以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差距描述要素配置优化程度[6],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宏观角度利用社会总产出效率描述要素总的配置优化程度。如果使用各国经济总量代表其生产要素总量,那么相应的各国经济总量产出效率可以用其经济增长率来描述。当全球要素配置优化程度提高时,各国总的产出效率会更加接近,表现出来就是各国经济波动相关程度会提高。鉴于此,本文规定了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即各国社会经济总量波动程度之间以及和全球经济总量波动程度的相关度。

指标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采用的经济总量是当年名义GDP数据,利用各国GDP增长率代表经济总量波动程度。计算GDP增长率时,以美元计价的当年名义GDP增长幅度为结果,不再考虑该国家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然后计算具体国家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和世界总体GDP增长率或者其他国家GDP增长率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度,即可获得该国的国民经济互动指标。

利用以下假设支持本文结论:两个国家间的国民经济互动指标提高,表明两个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该指标变小,则表明其经济一体化程度减弱。

2 样本说明

由于难以获得世界大战之前比较系统的世界经济发展数据资料,本文选用1950-1998年作为研究时段进行分析。由于很多国家并没有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本文只能选取部分国家和地区代表世界总体经济的发展。这必然会给以后的分析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为了尽量减少偏差程度,本文尽可能选取较多样本,具体选样原则如下:(1)覆盖全球各大洲;(2)经济总量较大;(3)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4)涉及当前主要区域经济集团;(5)能够获得其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根据以上原则,选取了57个国家和地区样本:非洲(8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及、中非和南非;亚洲(17个),日本、孟加拉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韩国、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阿联酋、伊朗、科威特和沙特;北美(2个),加拿大和美国;拉丁美洲(7个),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巴西和阿根廷;欧洲(21个),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英国、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和意大利;大洋洲(2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根据上述样本1950-199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并据此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利用57个样本的GDP总量增长速度代表全球总体经济波动水平;计算具体国家经济波动之间以及具体国家和世界总体经济波动相关度指标时,由于涉及样本数目太多,将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首先将所有样本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分为9个样本集团,把每个样本集团看作一个整体,分析这些集团之间以及与世界经济总体波动的相关程度;然后再对各个集团内部样本国家之间经济互动情况进行分析。

所有样本国家分组结果见表1。

表1 经济全球化进程测度国家样本组

样本组名称 包含国家数目 具体国家和地区样本

非洲发展中国家

7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肯尼亚、尼日利亚、

埃及、中非

非洲发达国家 1 南非

转轨经济国家 6 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

乌克兰

欧盟国家15 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英国、

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

挪威、意大利

亚太发达国家 5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7 孟加拉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韩国、中国、

中国香港

东盟国家 5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石油国家 4 阿联酋、伊朗、科威特、沙特

拉美国家 7 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巴西、

阿根廷

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es 2000(June)(光盘),具体包括:(1)各国GDP(本币当年价格);(2)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

对所获得数据作如下处理:

各国CDP(美元价格)=各国GDP(本币价格)/各国当年本币对美元汇率

各国GDP年增长率=(各国当年GDP(美元价格)-上年度该国GDP(美元价格))/上年度该国GDP(美元价格)

区域集团GDP年增长率=(区域集团当年GDP总量(美元价格)-区域集团上年度GDP总量(美元价格))/区域集团上年度GDP总量(美元价格)

世界总量GDP增长率=(所有样本当年GDP总量(美元价格)-所有样本上年度GDP总量(美元价格))/所有样本上年度GDP总量(美元价格)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区域集团与全球经济互动情况分析

对9个区域集团和世界经济波动水平(1951-1998)进行相关分析。并考虑到美国和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分别对两国和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程度进行了测算,见表2。

表2 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和世界总体国民经济互动指标

美国 日本 非洲发展 南非 转轨经 欧盟 亚太发 亚洲发展中 东盟 石油 拉美

中国家

济国家

达国家 国家和地区国家 国家

0.513 0.658

0.381 — —

0.883 0.7720.3180.475 0.607 0.591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分析表2,除南非和转轨经济国家(组)外,其他各区域和世界经济波动均呈现出强弱不等的相关性,其中欧盟国家和亚太发达国家(组)与世界经济总体波动的程度相关性最为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883和0.772)。可以从宏观层面得出结论,除东欧地区的转轨经济国家和南非外,世界其他地区都或深或浅地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中欧盟和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在这个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东欧转轨经济国家而言,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奉行前苏联的关门发展经济的策略,从1951-1998年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本身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南非处于非洲南部地区,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国家,许多国际统计资料均将其列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其本身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和欧洲和亚太地区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的特性,本身的经济增长和周边地区基本无关。同时,南非自20世纪60-90年代,由于国内的种族问题,联合国对其参与国际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也是南非经济波动和世界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之后,东欧国家纷纷转换经济运行机制,南非也重返国际社会,结束封闭经济的历史。这些均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已经波及到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战后世界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各国经济互动程度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为了分析世界经济互动程度变化过程,着重对各个区域与世界经济波动相关程度变化进行了计算。因为总体上转轨经济国家和南非和世界经济波动没有相关性,因此,对世界经济互动程度变化过程分析时,剔除了转轨经济国家和南非两个组别。将1951-1998年整个时间序列以25年为一个时间子序列,以移动平均的方式产生了6个子序列组:1951-1975年、1956-1980年、1961-1985年、1966-1990年、1971-1995年和1976-1998年。对这6个子序列组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直观可以看出,从时间进程上分析,除欧盟与世界经济波动相关性加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不相关到最近的相关度0.516)以及日本与世界经济相关程度基本未变外,其余地区与全球经济相关程度反而减弱,最明显的是美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保持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导致和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程度反而减弱。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世界经济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目前多极化的格局减弱了美国单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是美国与世界经济总体相关程度变弱的一个直接原因。而非洲国家与世界经济波动的脱拍,则完全是另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后,非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弱于世界整体发展速度,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明显有边缘化的倾向。并且,选用的非洲发展中国家样本,没有包含撒哈拉地区南部非洲国家样本,这是世界主要贫困国家集中的地区,即便和非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这个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可以说,非洲发展中国家这个群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弱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提升形成明显对比。

3.2 区域内国家间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从样本总体中选出欧盟、亚太发达国家、东盟、拉美国家四个区域,测算各区域内国家的国民经济互动指标,部分结果见表4~7。

表3 世界各主要经济区域与世界经济总体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美国 日本 非洲发展 欧盟 亚太发 亚洲发展中 东盟 石油 拉美

中国家 达国家 国家和地区 国家 国家 国家

1951-1975 0.748 0.669 0.540

0.882 0.898

— 0.632 0.867 0.659

1956-1980 0.737 0.537 0.454

0.877 0.851

— 0.614 0.632 0.693

1961-1985 0.523 0.679 0.519

0.906 0.764 0.6820.578 0.687 0.743

1966-1990

0.713—0.887 0.748 0.6190.490 0.593 0.720

1971-1995

0.686—0.902 0.726 0.5280.460 0.634 0.666

1976-1998

0.678—0.917 0.690 0.516 —

0.466 0.561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表4(a) 法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比利时 芬兰 德国 英国 奥地利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瑞典 挪威 意大利

1951-1975 0.801 0.590 0.589 0.618 0.710 0.677 0.609 0.631 0.815 0.773 0.552

1956-1980 0.790 0.557 0.597 0.632 0.725 0.601 0.646 0.714 0.774 0.758 0.656

1961-1985 0.900 0.678 0.828 0.779 0.858 0.786 0.832 0.862 0.874 0.861 0.829

1966-1990 0.937 0.737 0.896 0.779 0.916 0.844 0.881 0.913 0.913 0.840 0.890

1971-1995 0.946 0.707 0.903 0.812 0.926 0.841 0.895 0.941 0.874 0.858 0.888

1976-1998 0.967 0.731 0.941 0.783 0.962 0.881 0.923 0.965 0.857 0.851 0.913

注: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显著)。

表4(b) 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比利时 芬兰 法国 英国 奥地利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瑞典 挪威 意大利

1951-1975 0.682 0.652 0.589 0.470 0.771 0.715

— 0.712 0.598 0.669 0.746

1956-1980 0.740 0.524 0.597 0.425 0.828 0.533

— 0.806 0.453 0.612 0.662

1961-1985 0.905 0.659 0.828 0.634 0.933 0.730 0.796 0.940 0.719 0.815 0.841

1966-1990 0.945 0.709 0.896 0.665 0.964 0.823 0.864 0.966 0.808 0.793 0.915

1971-1995 0.937 0.581 0.903 0.673 0.958 0.850 0.865 0.948 0.760 0.761 0.857

1976-1998 0.954 0.588 0.941 0.652 0,968 0.345 0.874 0.962 0.781 0.769 0.850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显著)。

表4(c) 英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比利时 芬兰 法国 德国 奥地利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瑞典 挪威 意大利

1951-1975 0.661 0.565 0.618 0.470 0.505 0.468 0.499 0.562 0.744 0.642 0.448

1956-1980 0.519 0.523 0.632 0.425 0.497 0.450 0.475 0.405 0.635 0.656 0.795

1961-1985 0.678 0.669 0.779 0.634 0.650 0.649 0.704 0.614 0.726 0.776 0.834

1966-1990 0.700 0.724 0.779 0.665 0.663 0.620 0.762 0.637 0.756 0.760 0.802

1971-1995 0.721 0.678 0.812 0.673 0.679 0.647 0.784 0.685 0.794 0.786 0.852

1976-1998 0.700 0.703 0.783 0.652 0.658 0.643 0.786 0.671 0.750 0.789 0.825

注: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显著)。

表5(a) 美国与其他亚太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

1951-1975 0.533—

0.609 —

1956-1980 — — — —

1961-1985 0.411— — —

1966-1990 — — — —

1971-1995 0.440—

0.433 —

1976-1998 — —

0.444 —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表5(b) 日本与其他亚太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

1951-1975 0.668 0.524

1956-1980 0.416 0.461

1961-1985 0.475 0.552

1966-1990

0.662

1971-1995

0.699

1976-1998

0.655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表6 巴西和拉美其他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墨西哥

智利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秘鲁

阿根廷

1951-19750.531—

— — 0.502—

1956-1980 — —

— —— —

1961-1985 — —

— —— —

1966-1990 — —

— —— —

1971-1995 — 0.4440.426

—— —

1976-1998 — ———— —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显著)。

表7 马来西亚与其他东盟国家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泰国

1951-1975— —

0.666 0.754

1956-1980— 0.479 0.635 0.754

1961-1985— 0.498 0.718 0.773

1966--1990 0.4530.6010.748 0.693

1971-1995

0.4650.6470.738 0.722

1976-1998

0.5720.7660.739 0.763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通过比较表4~7的结果,可以看出欧盟和东盟两个区域集团的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国民经济互动程度随时间推进,得到明显加强。而包括美国和日本的亚太发达国家以及拉美地区国家的国民经济互动程度没有改变。比较这些区域之间的区别,欧盟国家经济水平均处于工业发达国家行列,东盟国家均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型工业国家,它们的经济基础乃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一致,同时在地理区位上具有明显的聚合优势。而亚太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成员国地理位置明显分散,拉美国家之间素来有民族矛盾,经济局势一直不稳定,这些都不利于其区域内的经济融合。

就国家参与全球经济融合进程分析,一般而言,必然是首先和区位邻近的国家发生往来,然后依次向外扩展。反映在经济互动水平上,必然是区域内国家之间要高于和区域之外的国家经济波动相关水平。对所有样本国家之间经济互动程度的计算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区域内各国经济基础的差异程度、文化背景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3.3 区域间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呈明显的多极化格局,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多层面、多渠道化,各个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愈加错综复杂。众所周知,区域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两个并行不悖的发展方向,这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更为明显。从发展过程看,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由阶段。但不容忽视的是,区域化本身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相矛盾,区域化注重的是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而经济全球化则是要打破国家乃至区域间的联系壁垒,最终实现全球经济融合。从对各个区域内部的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分析结果看,诸如欧盟、东盟等经济区域内部的国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间的联系程度如何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方向发生了偏颇,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以欧盟、亚太发达国家以及东盟三个经济区域为例,对其间区域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如表8。从表8中明显看出,随着时间推进,世界各个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却在逐渐变弱,这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以欧盟和东盟为例,1951-1975年两者国民经济互动指标0.494,而到1961-1985年两者经济波动则开始不再相关。而同样的时期,两者内部的国民经济互动指标都有明显增大。这固然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演变有关,但主要的原因是各个区域内部国家更加致力于区域内部经济的往来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最终结果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相背。

表8 欧盟、亚太发达国家以及东盟三个区域国民经济互动指标变化过程

  欧盟 亚太发达国家

东盟

亚太发达国家 东盟 欧盟东盟

欧盟

亚太发达国家

1951-19750.6640.494 0.664 0.558

0.494   0.558

1956-19800.5950.418 0.595 0.524

0.4180.524

1961-19850.481 —0.481 0.541   — 0.541

1966-19900.484 —0.484— —

1971-19950.490 —0.490— —

1976-19980.468 —0.468— —

注:—表示两个时间序列无相关性;其余结果均为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至少在5%水平显著)。

4 结论和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1)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明显的发展趋势。

(2)各个区域之间经济联系逐渐减弱,导致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程度减弱。

全球贸易往来、资本流动的迅速扩展,并没有带来如同人们预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是恰恰掩盖了全球化进程中愈发突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近50年以来,世界经济表现出来的更为明显的特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1999年欧元的正式启动,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活动明显频繁,都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化的进程。

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却日益减弱。世界范围内的强国之间的联合,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这似乎更加支持了“经济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的全球化”的观点。在这种趋势下,相当数量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演变为弱式群体,这些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参与全球化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如此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这个弱式群体的目标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世界范围内的强强联合必然有助于发展区域经济,但对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发展会埋下隐患,是否会导致出现世界经济的巨大波动,这个问题实在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收稿日期:2001-12-27;修订日期:2002-10-28

标签:;  ;  ;  ;  ;  ;  ;  ;  ;  ;  ;  ;  

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