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524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从防水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筋锚固等几个常见施工方面,分析了新施工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看法。
关键词:建筑施工;新技术;应用
引言
虽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一、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目前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锚固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施工技术、防水施工技术、钢筋锚固技术、外墙保温技术等应用最为常见,也是整个工程施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1混凝土施工新技术
2.1.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占用空间的减小,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累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体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理念。按装饰效果可以分为三类: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装饰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混凝土技术的一项新技术,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使施工更简单方便,成本也随之降低,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而且缩减了工程使用后的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更低。
2.1.2混凝土施工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
钢纤维砼是在普通砼中掺人适量钢纤维经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能改善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而且能增强砼构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构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能力,对于结构抗震性能有极大改善。钢纤维砼的应用,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它弥补了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2.2防水施工技术
2.2.1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是为了防止和水接触的地方发生渗透和产生裂缝。工程施工时,工人应该时刻谨记,综合治水,全面设防,以排为主,结合防水,刚柔并用,以及注意微妙的细节。时刻牢记施工的前提是保证质量。
最近,我国产生了一项新防水技术,其主要针对屋面防水,这就是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技术。这种技术在施工开始时,采用优质建筑专用聚合物防水乳胶为主要原料,以多种助剂配制而成的防水乳胶。用该乳胶与水泥复合后,涂刷于基面上,可形成具有一定的弹性、粘结力强、抗弯强度高、抗渗性、抗裂性、耐候性、耐酸碱性优异的柔韧性防水层,该产品无毒、无污染、施工简便,完全符合环保要求。
而针对外墙防水,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可以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前先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挂钢丝网。待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工作,其配方为:20%的108胶水,再掺以 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结束之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
注意事项:
①砌筑时严禁使用干裂的砖或含水饱和的砖,保证工程的每一个细胞都质量达标。
②不得边浇边砌。
③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砼过梁。
④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
2.2.2防水材料的更新发展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3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2.3.1 技术内容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是将螺帽与垫板合二为一的锚固板通过螺纹与钢筋端部相连形成的锚固装置。其作用机理为:钢筋的锚固力全部由锚固板承担或由锚固板和钢筋的粘结力共同承担(原理见图1),从而减少钢筋的锚固长度,节省钢筋用量。在复杂节点采用钢筋机械锚固技术还可简化钢筋工程施工,减少钢筋密集拥堵绑扎困难,改善节点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该项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部分锚固板钢筋的设计应用技术、全锚固板钢筋的设计应用技术、锚固板钢筋现场加工及安装技术等。详细技术内容见行标《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
图1 带锚固板钢筋的受力机理示意图
2.3.2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机械锚固,主要适用范围有:用锚固板钢筋代替传统弯筋,用于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代替传统弯筋和直钢筋锚固,用于简支梁支座、梁或板的抗剪钢筋;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以及桥梁、水工结构、地铁、隧道、核电站等各类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钢筋锚固还可用作钢筋锚杆(或拉杆)的紧固件等。
2.4高性能外墙保温技术
2.4.1 石墨聚苯乙烯板外保温技术
2.4.1.1 技术内容
石墨聚苯乙烯板是在传统的聚苯乙烯板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工艺改进而成的产品。与传统聚苯乙烯相比具有导热系数更低、防火性能高的特点。石墨聚苯乙烯外墙保温系统(图2)常用于建筑物外墙外侧,由胶粘剂、石墨聚苯乙烯板、锚栓、抹面胶浆、耐碱玻纤网格布、饰面层等组成。
2.4.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各种主体结构的外墙外保温,适宜在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使用。
2.4.2硬泡聚氨酯板外保温技术
2.4.2.1 技术内容
聚氨酯是由双组份混合反应形成的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硬质泡沫塑料。聚氨酯硬泡保温板是以聚氨酯硬泡为芯材,两面覆以非装饰面层,在工厂成型的保温板材。由于硬泡聚氨酯板采用工厂预先发泡成型的技术,因此硬泡聚氨酯板外保温系统与现场喷涂施工相比具有不受气候干扰、质量保证率高的优点。硬泡聚氨酯板外墙保温系统(图2)常用于建筑物外墙外侧,由胶粘剂、聚氨酯板、锚栓、抹面胶浆、耐碱玻纤网格布、饰面层等组成。
1-基层墙体;2-粘结层;3-石墨聚苯乙烯/硬泡聚氨酯板;4-抹面层;5-饰面层
图2 石墨聚苯乙烯/硬泡聚氨酯板外墙保温系统构造示意图
2.4.2.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各种主体结构的外墙外保温,适宜在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使用。
三、创新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意义
在建筑施工时,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施工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且建筑施工新型技术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型施工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大的推动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的构建,要本着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施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新型技术的应用是息息相关的。建筑工程中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够实现地域化倾向的完美结合,提倡人性化的、科学的、整体的、创新的施工技术理念。在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且能够表达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工民建筑技术体系,并积极的将其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施工技术逐步的出现在外面眼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各种建筑难题带来了良好的解决思路和发展前景。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稳步向前发展,进而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为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发展奠定了基础前提。
参考文献
[1]陈佳.建筑施工新技术应用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07
[2]王磊,关春野.施工新技术在我国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论文作者:庞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锚固论文; 钢筋论文; 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聚氨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