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完善流程管理对于脑外科护理缺陷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给予优化流程管理,对照组给予人工气道常规管理,对比两组吸痰前后3min呼吸循环指标,包括心率(HR)、潮气量(VT)、呼吸(R)、平均气道压、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并统计吸痰次数。结果:观察组呼吸循环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吸痰次数为(33.21±7.56)次,少于对照组的(40.31±8.12)次(P<0.05)。结论:机械通气中优化流程管理可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次数。
【关键词】吸痰;优化流程;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305-02
人工气道指的是将导管经呼吸道置入器官建立的气体通道,是在生理气道和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气道通气中,做好气道管理,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有效排痰率,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是当前临床工作中一直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中,根据气道生理和反应过程,实施气道优化流程管理,旨在寻找一种提高吸痰效率的方法,为临床气道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12月我院行机械通气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45.21±4.47)岁。对照组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45.53±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人工气道护理常规流程实施气道管理,即雾化-吸痰-振动排痰流程。
观察组实施优化流程气道管理,根据模拟气道生理环境和反应过程进行管理,即吸入气体加温加湿-雾化-震动排痰-吸痰。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后3min呼吸循环指标,包括心率(HR)、潮气量(VT)、呼吸(R)、平均气道压、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并统计吸痰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均数±标准误差(x-±s)描述呼吸循环指标及吸痰次数,比较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后呼吸循环指标比较
吸痰后,观察组HR、R、SpO2指标与吸痰前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吸痰后的气道压和VT无显著变化(P>0.05),但气道压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吸痰次数比较
观察组的吸痰次数为(33.21±7.56)次,与对照组的(40.31±8.12)次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指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在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的过程中,会加重患者低氧血症,导致组织缺氧,可能会引起气道损伤、高流动力学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还有研究报道显示,在吸痰过程中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状况[2]。因此,改善患者气道管理,对于降低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临床中,基本采用人工气道流程(雾化-吸痰-振动排痰)实施气道管理,其吸痰效率有待提高。本研究根据模拟气道生理环境和反应过程进行管理,即吸入气体加温加湿-雾化-震动排痰-吸痰。其中加温加湿的处理,主要是根据肺部内气体相对湿度约为100%和温度为37℃,采用气道加温湿化装置,替代呼吸机道的生理功能,对呼吸机送气端口的气体进行加温和加湿处理[3]。雾化指的是用喷嘴或高速气流讲液体分散为微小液滴的操作,且雾化处理可将药物微粒直径控制在2~5um,并直接通过呼吸机进入末端,对痰液有稀释作用,护士再结合有效的拍背,有助于痰液的排出。在使用雾化处理后,对患者进行拍背咳痰,其振动排痰机为一种通过振动松动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的一种设备,针对痰稠厚且不易咳出的患者,使用该种设备排痰效果好,有利于肺炎的控制[4]。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使用振动排痰机的同时,给予人工拍背结合,更有利于痰液松动并向气管端移动,可替代部分纤毛摆动的功能。吸痰器为临床常用的吸痰辅助仪器,具有体积小、吸引力大、重量轻、便于携带以及低成本等优点。吸痰也是气道管理优化管理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为患者吸痰的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掌握患者的吸痰指征,主要包括有痰鸣音或排痰不畅患者,痰液粘稠未听见痰鸣音患者或无力咳出患者,气道内可见痰液患者或气道压力增高患者,患者不能进行完成有效的自主呼吸等,除特殊情况外,应及时按照吸痰操作规程对患者实施吸痰处理[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吸痰后有呼吸、心率和气道压加快和升高状况,呼吸循环不稳定,且SpO2和VT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在吸痰后,HR和R出现不稳定,气道压无显著变化,且观察组的HR、R、气道压及SpO2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在吸痰次数上,也显著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优化流程管理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吸痰效率,提高人工吸痰的安全操作系数,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程秀玲.气道管理优化流程在机械通气中提高吸痰效率的应用效果研究[J].天津护理,2015,23(5):427-428.
[2]张玉花,施子霞,朱益霞,等.流程管理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抢救中的应用[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1-2.
[3]董津平,蔡宝英,张建敏,等.程序化管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效果中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38-839.
[4]沈小枫,华芳,叶桂波等.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23(16):1478-1480.
[5]理艳萍,张沁莲,罗珊,等.优化流程在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39-4041.
论文作者:苏雪晴,王燕(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气道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呼吸论文; 机械论文; 两组论文; 流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