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模式之双学分课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与论文,课程论文,模式论文,双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7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6)10-0001-06
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回报驱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但其现实发展状况却令人堪忧。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将近2/3的高中毕业生在高中毕业后便立即报考大学,期望接受中等后教育。而在1995~1996学年的调查中,超过37%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两年之内辍学,没有获得任何学位和证书;2000年,约有66%的年龄处于25-29岁之间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但其中也只有33%的学生能够获得学士学位”。而有研究表明,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基于此,美国开始不断探索缓解这种状况的措施,以寻求高中与大学之间的顺利衔接。在众多的措施中,双学分课程是较为典型和有效的一种。
一、美国双学分计划(dual credit program)简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推行双学分计划。依照关注点、课程和项目设计等的差异,双学分计划分为很多种类。根据学者约翰斯通(Johnstone)和戴尔·珍尼欧(Del Genio)的归纳,其主要分为两类:1)以考试为基础,包括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和国际学士学位文凭课程(Inter 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2)学校课程或学院课程,主要指双学分课程(Dual Enrollment或Cocur rent Enrollment)。
上述三种课程构成美国双学分计划的主体。由于大学预修课程和国际学士学位文凭课程的对象主要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关涉范围较为狭小,近年来虽然为了吸引学生而不断地调整,但其影响力仍远不如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学分课程。
二、美国双学分课程的发展概况与实践操作
(一)双学分课程发展的动因
双学分课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而直到80年代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双学分课程的最初目标是向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学生提供一种学术挑战,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一时期学习这一课程的主要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教育家指出,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同样也可以从双学分课程中受益。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001年的《关于高中高年级的政策报告》显示,高三年级学生易于选择缺乏挑战性的课业。这主要是由于高三学生通常已经基本具备毕业或进入大学的条件,高三年级课程对他们来说意义较小,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一些人士认为,低学业成就学生也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这主要因为许多学生学习较差并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是缺乏学习动机,如他们厌恶班级,不能正确认识学业成绩与其将来成功间的关系等。因此,如果向这些学生提供更具学术性、水平较高的课程,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期望效应”。
3.高中严格的课业与中学后教育的成功二者关系密切,对这一点的认识,推动了双学分课程向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同学的扩展。虽然双学分课程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学习大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课程的强度和难度,但这种强度的提高却促进了学生在大学成功的机率。也就是说,双学分课程对学生的挑战,推动了学生在大学中的成功。
4.双学分课程可以提高高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是这一课程可以面向更多学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使一些学校可以开设以前由于财政压力而无法开设的课程。这潜在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基于上述考虑,双学分课程开始逐渐面向更广泛的学生。参加双学分课程的学生可以在高中毕业之前先行修习大学的一些课程,这既使他们可以真正体会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也可以让他们获得大学和高中的学分。
近五六年来,双学分课程的发展极为迅速。据有关报告显示,美国现在除了三个州未实行外,其他各州均实施了形式各异的双学分课程。
(二)双学分课程的实践操作
双学分课程以州为单位实施,各州之间差异很大,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而详细地介绍。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双学分课程实施中诸要素的总体状况予以描述。
1.双学分课程实施中诸要素的总体状况。
双学分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学生、教师、课程、授课地点、学分等。
(1)学生的选择:在有的州,让学生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根据其在考试中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允许进入双学分课程计划;而在另一些州,参加双学分课程计划的学生由高中选择。
(2)课程内容:许多双学分课程计划的课程内容与传统大学课程相同,通常要求学生接受与大学生相同的考试和作业;而有些计划则采用经过修改的大学课程——专门为高中学生设计的课程。
(3)授课地点及方式:双学分课程通常在大学校园或注册学生所在的高中进行授课。在高中授课,授课形式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录像教学,还有一种正在不断扩大的形式——网络授课。而在大学中学习课程,授课形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专门的教室中大学教师单独向高中学生讲授,另一种则是高中学生与大学学生共同在一个教室中学习。
(4)教师:双学分课程的讲授主要是由大学教师或经过专门训练的高中教师担任。期望教授双学分课程的高中教师,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认证过程;然而,如何培训和认证合格的双学分课程的教师,这个问题不易解决,这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5)学分的获得:一些双学分课程计划在学生完成大学课程后马上授予学分。另一些计划则给予学生所谓的“契约式的学分”(credit in escrow),这些学生必须在高中毕业后在相应的中等后教育机构中注册,才能获得这个学分。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学分转换,即学生在双学分课程中所获得的学分能否转换为四年制公私立大学的学分。
2.高中与大学之间如何衔接?
(1)入学(从高中到大学)方面的衔接。一些学者认为,在校时间不应成为掌握课程内容的度量标准,且以之作为授予学分的一个条件也并不可靠。对于双学分课程学生来说,获取学分是以标准化的、可测量的结果——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美国,高中和大学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达到毕业或获得学位的标准。通过双学分课程修习一些大学课程,既可以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学分,又帮助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有所了解。在实施双学分计划的地区,通常大学和学院都承认学分的有效性。在许多州,学生通过双学分课程获得的学分,只有在其高中毕业后到相关的大学或学院中注册,才能生效。这推动了高中与大学或学院之间的合作与衔接,学生可以更为平稳地进入大学学习。而有10个州(如新泽西州、堪萨斯州等)则明确规定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即可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学分,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双学分课程的学分也就成为他们大学学分的一部分。
(2)高中与大学在课程方面的衔接。课程方面的衔接是实现学生由高中向大学自然过渡的重要尺度。已有资料显示,高中学生通过双学分课程所选择的课程主要是大学课程或高中本应开设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多为理科或职业性课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这对于许多高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双学分课程推动了高中与大学在课程方面的互补。通过利用大学的资源和设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一些高中的压力。同时,对于已经掌握高中课程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双学分课程,对大学课程的水平和要求有所了解,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节。双学分课程作为连接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使之逐渐相互结合的一种尝试,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
(三)双学分课程的具体实践
在美国,大多数州都实施了双学分课程,其中以纽约州和威斯康星州较为典型。
1.纽约州的“现在大学计划”(College Now Program)。
纽约州采用的是一种限制性政策,主要指给予学生接受双学分课程的机会,但不给他们提供经费或其他方面支持。这一计划首先由纽约州布鲁克林德的凯斯布罗社区学院(King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简称KCC)于1984年发起,其主旨是允许一些经过筛选的高中高年级学生在高中学习有学分的大学课程。该计划发展十分迅速,在2000~2001学年,约有5000名学生在KCC注册参加这个计划。目前,KCC已成为纽约州实行双学分课程的典范,其在推广和促进双学分课程制度化方面都走在前列。
“现在大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如下:
(1)学生的选择:想要参加这一计划的学生必须在高中二年级的春季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这个考试是纽约城市大学面向新生的入学考试,学生在这次考试中的成绩将作为其选择相应大学课程的基础。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选修大学提供的具有学分的课程;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直接接受由大学所提供的补偿性教育(remidical courses),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获得有效辅导。由此可见,这一计划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能够切实地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并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大学课程的同时先行获得一定的大学学分;二是对那些需要辅导的学生给予帮助,为他们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2)课程设置及实施:这一计划提供的课程主要是经过修改的大学课程,由大学教师专门为高中学生设计。课程实施地点主要是在高中;在授课时间上,除少量课程在周末开设外,其余主要是在教学日之前或之后。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涉及人文学科、商业和应用科学。一些参加了专门的高中计划(spe cialized high school programs)的学生有时也可以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完成课业,例如,参加高中旅游和观光学术团的学生,就可以研究“好客”(hospitality)问题。
(3)教师:在这一计划中,高中教师——作为 KCC教师团体的辅助人员,教授课程。高中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接受大学教师的评估,同时在作为兼职教授的过程中,他们要始终接受KCC全体职员的监督。
由于这些课程的实施主要在高中完成,学生没有机会与大学学生一起上课。但是,这一计划规定,凡注册参加这一计划的学生,均可以获得大学的身份识别卡,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使用大学的资源和设施,参加大学的活动。在KCC所开展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这一计划的毕业生比其他城市大学学生获得的学分要多,更易于按时毕业。“现在大学计划”主要聚焦于学术性科目,为学生的大学学习做准备。
2.东北威斯康星工学院的青年选择(Youth Op tions)计划。
不同于纽约州的“现在大学计划”,威斯康星州的青年选择计划更倾向于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选择,尤其是职业科目。1998年,威斯康星州以法律形式规定,参加这一计划的高中二三年级学生可在工学院、公私立大学注册,来选修他们高中所不能开设的课程。这一计划的典型代表是东北威斯康星工学院(Northeast Wisconsin Technical College),其主要特点是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讲授传统高中课程以外的课程。
(1)学生:这一计划对学生是免费的,学费主要由地方学区支付。不同于“现在大学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由学生所在高中负责选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同时,这一计划也没有面向高中学生专门设计的课程。尽管接受互动电视课程(Interaction Television,简称 ITV)的全是高中生,但是他们也会与东北威斯康星工学院的大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
(2)课程:这一计划中的课程包括单个高中所不能提供的课程;通常学生最宜选择的课程主要涉及应用科学领域和职业课程,如心理学、机械制造或农业科学等。
(3)教师:在这一计划中,课程全部是由大学教师教授,而不是高中教师。
(4)授课方式:青年选择计划的覆盖面非常广,一些农村地区也涵盖其中。东北威斯康星工学院有3个校区和5个区域中心。学生可以在任一校区中学习课程或通过互动电视来学习;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计划凭借网络学习课程。
在此计划实施的前三年,注册人数稳步增长。 1998~1999学年,参与这一计划的学生总数约为150人,至2000~2001学年,已经超过300人。由于计划刚刚起步,故而参加计划的学生在中等后教育中的具体成就还不甚明朗。但可以看到,这一计划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课程选择。而且,该计划对学校和学生也有极大的益处。由于开设大量课程,尤其是职业课程的成本问题,以及各州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标准和测验,许多学校不断缩减选修和职业性的课程(coursework)。这一计划的实施使高中学生可以在东北威斯康星工学院中学习这些课程,同时又减轻了高中负担——不必再开设昂贵的实验课程。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一计划帮助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时节约成本,也鼓励学生在高中提前获取大学学分。
(四)双学分课程的优势及争议
1.双学分课程的优势。
双学分课程实施时间并不长,但其优势却十分明显。
从学生角度来看,双学分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在学术和心理层面的过渡。双学分课程对于学生在学术发展上的益处主要体现在:1)提高高中课程的学术水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在大学中成功的机会;2)调解出口(高中毕业)与进口(进入大学)的标准,将原本互不联系的高中毕业和大学入学所需条件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门类增加,尤其是那些条件较差的高中,通过与大学合作可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开设以前没有能力开设的课程等。同时,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或者对大学经历缺乏关注或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辍学或学习不良。因此,帮助学生从心理上实现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型也十分重要。许多双学分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他们可以有机会了解大学非学术性的一面,甚至通过参加大学的一些活动更为真切地熟悉大学生活,这些可以帮助他们对大学生活形成较为真实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或对自己未来人生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
从学校角度来看,双学分课程对高中和大学(或学院)均具有一定益处。首先,对高中而言,通过与大学的合作促进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从而逐渐改变现有的学术和课程实践,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做好升入大学的准备;而且,双学分计划可以帮助学校扩展课程门类,特别对那些经费比较紧张的学校十分有利。增加课程门类也为那些已经做好准备进入大学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对大学而言,通过双学分课程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财政资助,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入学就读。
2.双学分课程争论的焦点。
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双学分课程具有很多优点,并在美国得到大力推广,但双学分课程仍在许多方面存在争议,如成本问题、师资问题、学分转换以及课程质量等。
(1)成本问题。对于双学分课程的争论,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成本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州负担全部和大部分经费,这些经费或经由公立高中分付给参与双学分课程的学生,作为其学费,或者是由州政府设立的专项财政机构来支付经费。而另一种策略是由家长和学生负担全部或部分课程费用。在前一种情况下,双学分课程对州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成为许多州的巨大负担。而为了保证双学分课程的顺利实施,又不能缩减对高中和大学的经费投入,否则将会降低高中以及部分大学参与双学分计划的积极性。在后一种策略中,参与双学分课程的机会则会偏向于能够负担学费的学生,这将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极为不利。
(2)学分转换问题。虽然通过双学分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高中学分,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双学分课程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通常参与双学分课程的学生通过与大学或学院签订合同等方式来获取大学学分。学生必须达到常规的大学入学标准后才获得学分,有的还须在高中毕业后到相关的大学或学院注册,或者必须向大学或学院支付课程费用才能获取相应有效的学分。而且到目前,双学分课程并未在全国统一实施,也没有统一标准,一些大学并不接受这种学分,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重复学习。
(3)双学分课程的质量问题。关于质量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是否真正达到大学水平。众所周知,双学分课程的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因素就是师资。可以说,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双学分课程的质量。如前所述,双学分课程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大学教师和高中教师。课程由大学教师来负责,则势必与其在大学中的教学和工作产生一定冲突,加重教师的负担,不易确保课程质量。而高中老师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在教授双学分课程之前需接受必要的培训。但有的学者依然认为由这些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可能与传统的高中课程相差甚少,达不到要求。因此,一些地区的计划中引入了具体的标准和训练机会以期保证教学质量。
三、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理论归结
美国寻求高中与大学相互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个性化思潮和终身学习思潮。
“教育个性化”思潮出现于二战后的西方世界,它的主要观点是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制度对人的异化,倡导以人为本,推崇教育的个性化。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多样性的才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增强体制的弹性和灵活性,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这一教育思潮在美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得以体现,双学分课程就是代表之一。从学生角度来说,双学分课程给予学生更高的学术挑战,同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学术准备的学生可以提前修习大学学分,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可以接受补偿教育,为其进入大学打好基础;从学校角度来说,双学分课程充分体现了美国高校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即以多样化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利益、需要、兴趣,也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终身教育思潮”,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终身学习思潮”,也是双学分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一生的事情。因此,终身学习思潮倡导以人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和选择;关注改造教育系统,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突出中等和高等教育在结构和职能上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与中等后教育机构之间缺乏联系,由于这种阻隔许多学生放弃了进入中等后教育机构的机会,这必然造成这一群体的学习断层,不利于其良性发展。而美国实行的双学分课程志在推动高中与中等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预先学习相关课程,同时真实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由此激发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促进个体自我发展。
四、美国双学分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思想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将升入大学作为其最大的人生目标,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虽经过艰辛努力进入大学,但却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必要联系。高中与大学之间割裂的阶段性教育,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同时高中生由于缺乏学业和心理上的准备,且对大学情况缺乏相关了解,没有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心理、学业、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以致在现实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加,在我国推动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也至关重要。
当然,由于美国与我国国情相去甚远,我们不可能将美国的双学分计划和课程照搬照抄,但其不失为一个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从我国现实状况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我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首先,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应注重向学生传输有关中等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较为正确的判断;其次,大学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这主要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此外,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养成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等。
[收稿日期]200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