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人类的发展将比今日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基地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展望未来,有必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近16年以来,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本专科学生11.7万人。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为1080所,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79.86万人,研究生达到12.79万人。与建国初期相比,高等院校数量增加了4.3倍,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增加了22.9倍。从1949年到1994年,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平均年增长率为7.48%。在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上,最近十余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发展了财经、政法等比较薄弱的学科以及一些新兴边缘学科,加速培养了一批社会紧缺的人才。多年来本科生与专科生比例失调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改变,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规模和生师比也逐年有所提高。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也很快,1949年全国仅有一所成人高等学校,学生124人。1994年成人高等学校和办学点1172个,在校生235.2万人。预计1995年,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可达到550万人。可以说,经过45年来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些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面向未来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体现为:

(1)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

最近几十年是人类跨世纪的年代,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将会全面增长。中国又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每年新生人口就达2000万。即使中国政府采取了控制生育率的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总人口仍将达到13亿,其中儿童、青少年人口群(14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群(15-64岁)分别为3.56亿与8.39亿,形成庞大的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正规教育与菲正规教育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近十几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和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会大大超过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1992、1993年高等学校招生年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20%,就突出地反映了这种趋势。

然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的统计,1992年我国人均GNP为470美元,在42个低收入经济(指人均GNP为670美元以下)国家列倒数第28位,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教育经费总的投入水平还是很低的,根据93年的统计资料,中国教育公共支出约占世界公共教育支出的1.04%,但在校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却占世界的17.9%,因此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增加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适应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高等教育体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发展要求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一场涉及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的改革,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本上是由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包揽举办所有高等学校,并承担学生的学习、医疗和一部分生活费用。学校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就业。在管理体制上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对高等学校实行直接行政管理,学校的人、财、物资源由政府按计划配置,学校按照政府的行政计划要求办学等等。原有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不仅束缚了全社会参与高等教育和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而且造成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教育体制上存在的这些弊端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因此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这些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经验,但总的来说教育体制改革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而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是两个社会功能不同的范畴,有各自运动的规律与特点。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特别是教育活动的周期比较长,改革的成败往往要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在两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又要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善于总结和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处理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经验,积极而又审慎地进行这项改革。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许多观念和对学生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的划分,以传授有关学科的知识为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划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他们学会主动掌握知识和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能力不够等等。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仍然过细过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存在趋同的情况,缺乏合理分工,未能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在类型规格上多样化的要求,办出各自的特色。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近十几年来虽有所改革和更新,但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相当普遍。不少课程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脱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脱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更新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面向新世纪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基本的能力,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最根本的要求。面对上述挑战,我想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高教发展和整个教育结构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而不注意教育结构的合理性,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且会影响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益,甚至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如前所述,在我国人口、经济、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呈竞相发展的趋势,本世纪末我国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口将达2.5亿人,加上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总数在4亿以上,我国尚有2.3亿文盲,其中青壮年约7000万,存在着超大规模的待教人口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社会处于相当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向现代结构过渡的阶段,即由少数现代工业和城市人口与大量手工工具操作的传统农业和农村人口并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上的二元化,向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过渡。我国未来教育结构的特征将是低重心、多导向、更灵活的多种层次的动态结构。在教育体系的宏观层次上,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把加强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深才能叶茂。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塔尖的位置。如果塔的基础打不好,塔尖是不会稳固的。抓好基础教育不仅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应用学科生源的素质,有利于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作用,避免人才使用上的浪费。

未来几十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在数量上采取适度发展的方针。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基本保持八十年代在校生平均年增长率5-6%的速度,也就是说在1980年到2000年的近二十年内高等学校在校生将增长3倍,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适应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对人才的急需,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培养各个领域高层次的人才,我们还应努力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现有的1080所普通高等学校,应在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上有合理的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为了适应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将集中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并努力建成若干所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校管理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还应积极发展高中后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充分运用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现在的大学生将是21世纪各个领域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对21世纪我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21世纪我国和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更加进步、国与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为了适应对未来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正如“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呼唤着新的道德规范。应当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应当认识和学习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应当对国家和社会、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值得提出的是,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和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都是教育我国青年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提高人才的素质主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针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过细、服务面过窄、课程设置和培养过于划一、呆板等弊端,积极推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项改革在不同类型与学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别很大,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关系,在培养规格上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多种类型规格的人才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要努力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并把学科要求和学习者的要求结合起来,即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要求,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人类已经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未来应该知道的东西,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的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把规定性和选择性结合起来,既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规范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能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在教育评价上,把教育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重视社会评价的作用,完善全面评估制度,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改革的措施也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化。例如,减少专业科类,拓宽专业学习的领域;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与结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灵活的学分制、主辅修制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为了改变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落后的状况,我们组织高等学校的专家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指导原则,现已开始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试点,并将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迈向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我们愿与国际国内教育界的同行们进一步互相探讨,互相切磋。

(三)高等教育体制要有大的改革

我国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普通高等学校几乎全部由政府举办并实行直接行政管理,其中大部分条件好的骨干学校又由中央政府有关部委举办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高度集中统一、条块分割、学校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这不仅直接影响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束缚了社会支持和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由于中央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部分高等学校,还造成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面过窄,使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因此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招生、收费以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在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方面,要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我们现在的1080普通高等学校和1172所成人高等学校基本上是政府投资举办的,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稍多的办学经费。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只有2000人左右,规模效益不高。我们在适当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的同时,积极倡导现有一部分公立学校由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实行“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我们还欢迎境外机构和人士按照我国法律和教育法规来华捐资助学或者合作办学。

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学校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真正能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行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逐步扩大省的教育决策权和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宏观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高等学校条块分割、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办学效益。中央各个部委所属的367所高等学校(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3)将扩大服务面和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学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系,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单一的经费来源状况,增强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某些单科性学校之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之间还应加强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或合并,调整学校的结构布局。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新情况,中国正在进行高校收费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即将国家包学费、包分配逐步改为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缴费数额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根据社会承受能力逐步到位。政府和学校设立各种类型的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和到国家需要的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同时设立数额较大的贷学金以保证经济有困难的优秀青年有机会入学。在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及就业制度比较完善以后,除享受国家和企业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按合同就业以外,其余学生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全面处理好学校、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改革,要增强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发挥市场在调节人才供求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合理布局,制定教育的法规和各类学校的基本标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还应通过拨款和制定各种政策,尽最大可能为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和妇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和人们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于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艰苦地区人才需求,对于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采取保护、扶植和倾斜政策,也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要的任务。

(四)关于增进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著名教育家波伊尔博士在他《创建新型美国学院》一文中,提倡在美国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学,它围绕紧迫的社会问题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学校课堂与实验室的范围也将拓宽,卫生所、青年中心、中小学和政府办公室都是学生们的课堂和实验室的一部分。教学人员将与社会各部门的实践者结成合作伙伴,而社会优秀的实际工作者也可到校园任教或担任学生的顾问。这些设想构划出他对未来世纪大学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蓝图,值得认真思考。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界、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种社会团体同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学校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和广大农民、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为政府和社会各部门进行各种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等等,使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社会相沟通,社会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校的培养过程,学校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最近几年来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一批高科技的工业园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例如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依托的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一批学校所办的高科技产业如北大方正集团等等。他们不仅是这些高等学校某些学科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排头兵。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发挥它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加强各国之间教育的交流和合作,这已经成为教育的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为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要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联合办学、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途径,进一步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并要求高等学校学生把提高外语水平和学习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他们的必备素养。

应该说,建设面向21世纪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社会工程。我在这里只是提供一些有关的情况和问题,并不是对问题本身的回答。如果这些问题能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探讨,我非常愿意和各位在这一领域共同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

标签:;  ;  ;  ;  ;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