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论文_靳冬英

了解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论文_靳冬英

靳冬英 济南市技师学院 250031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研究这门语言,而且是要掌握这种语言工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概念,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完成某一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交际文化即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有充分的了解。

人类文化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在交际文化方面,差异更明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同一个称呼,同一个手势,东西方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了解英汉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下面作简单归纳:

一、称呼(Addressing)

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

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如: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teacher”应为“Good morning,Sir”、“Good morning,Madame/Mr.Zhang/Ms.Li”。“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再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往往用“大哥”、“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在英语中,一般直呼其名更亲切、得体。

二、介绍(Introducing)

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an,my classmate.”“Joa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在介绍两人相识时,西方一般按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年少后年老;先职务低后职务高……和汉语的习惯相反。

三、关心(Showing concern)

我们常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轻易不问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英语中要避免问以下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 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人士来说,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都属“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否则就是失礼。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表示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四、谦虚(Modest)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易导致误解。

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我们遇到外国朋友,称赞“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而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时,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谦虚是美德,然而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他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肯定的答复。

五、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

1.电话铃响。

2.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

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

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电话,常用语:“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 am×××.”应该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要说:“Are you××× speaking?”

六、打招呼(Greeting)

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而会误认为你可能是发出对他的邀请。

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或认为你在打听他的隐私。英国人见面常谈论天气,如:“It's fine,isn't it?”“It's raining hard,isn't it?”这和他们国家的气候有关,英国的天气瞬息万变,甚至一天会经历四个季节。一说起打招呼,同学们都知道“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然后就是“What’s your name”。殊不知,在英美文化中,如果想问对方的名字,一般说:“May I know your name?”多在警察询问犯罪嫌疑人或审问犯人时才会直接问“What’s your name”,所以这是不礼貌的一种说法。

七、道别(Departure)

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社会礼节,如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人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 you”。这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

例如: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 my duty”,英美学生听起来就不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应回答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Don't mentio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了,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请医生,看病)。

总之,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作者:靳冬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

标签:;  ;  ;  ;  ;  ;  ;  ;  

了解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论文_靳冬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