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的律师事务所,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网络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前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青少年对网络系统的入侵,传播不良信息与病毒,导致网络资源遭到破坏,公民隐私遭到请饭,造成信息系统瘫痪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阐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网络犯罪的原因和现状,并且对目前国内网络犯罪的状况和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防范治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要素之一。网络犯罪是当代社会较为普遍的犯罪形式,由于网络的隐蔽性高,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为青少年的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对国家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多年以来,我国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治与惩罚始终存在着不足。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相关内涵与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指出了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必须以计算机为载体,因此计算机的使用与网络的应用之间已自然地契合在一起,从上述两种事物应用的相关性上来理解,计算机犯罪的范畴自然包括网络犯罪在内,计算机犯罪是上一位阶的概念。网络犯罪概念是伴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深入普及发展,从“计算机犯罪”的概念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紧密相系在一起的、相比计算机犯罪更高级阶段的犯罪,但两者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具体说,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现象,而计算机犯罪则是类犯罪的总称。[1]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首先,从青少年犯罪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上,对于犯罪主体的界定,只有未成年人的说法,并没有“青少年”的说法。可以说,青少年犯罪是指10岁到25岁左右的人犯罪,这《刑法》规定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青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
比较网络犯罪的定义,此处的青少年网络犯罪,特指青少年行为主体以网络信息和信息网络为攻击对象,或借助信息网络为犯罪工具和手段,故意实施的危害信息网络安全、侵犯社会主体合法权益,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
二、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我国网民人数呈指数增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是我国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权威机构,据其公布的研究结果指出: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发案率占到了我国刑事犯罪案件的70%多,青少年犯罪群体本身的年龄段也呈下降趋势。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学者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犯罪的呈高发态势,而接触不良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由于网民总数的增多,近年来我国网络犯罪案件的发案率也呈上升趋势,年上升幅度达到了30%,网络犯罪案件的年龄主体以青少年占比最大。
(二)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想要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实施犯罪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青少年时常需要得到同龄人的集合,拉帮结派,一起实施犯罪,这也就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团伙性特征。受到现代网络上许多不良信息的诱导,青少年组成的网络犯罪团伙,虽说还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组织,但却比传统犯罪组织有更强大的破坏力。
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智能化、暴力化的特征。网络上掺杂着许多暴力色情的信息,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误导,激发了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青少年容易模仿网络上的暴力行为进行犯罪,把暴力作为一种乐趣,使得他们犯罪手段越来越极端。
另外青少年网络犯罪还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动机是寻求刺激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索世界,但是他们不懂得控制自身的情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做出许多悲剧的事情。他们犯罪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三、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一)网络存在的诱惑性
有关青少年网络犯罪,从主体和客体上来看,有下列几点原因:其一,由于网络这虚拟空间中的道德和法律的观念的淡薄和失衡;其二,现阶段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建立的滞后和不完善;其三,网络的虚拟性改变了许多青少年的性格,导致他们性格迥异;其四,不规范的网络环境导致了青少年社会化程度不足,社会责任感薄弱;其五,网络的亚文化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3]。
(二)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从内部因素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也是造成网络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是青少年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于越是不该看的、神秘的内容越是想去通过各种方式去窃取偷看,网络正是给青少年这种心理提供了可能。二是青少年的叛逆和放纵心理会让青少年放纵对自我的调节,让内心欲望无限扩大。三是青少年的博弈心理让青少年去争取网络中的话语权,使得网络成为他们全新的“战场”。四是青少年时期的人感情丰富且强烈,容易激动,感情用事,带有冲动型,如果他们在网上或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某种不良刺激,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泄愤心,网络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五,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易让人们无所适从,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当面交流机会大大减少。混乱的信息导致了青少年心理上产生紧张、孤僻、焦虑甚至敌意心理,从而导致犯罪[4]。
(三)学校和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由于体制的变迁,出现了残缺家庭、问题家庭、下岗家庭,家庭暴力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产生怀疑,很可能因此误入违法犯罪的歧途。而学校长期推行应试教育,分数线依然是学生的生命线,学生常有一种无名的恐惧和压抑感。很多时候,这种压力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少学生依靠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在学业压力与网络不良信息双重的刺激下,那些平时貌似平静、腼腆实则脆弱、偏激的孩子就会做出人们始料不及的举动来,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国网络环境还泛滥着恶劣低俗的信息,这些信息颠覆了人们的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虽然虚拟的网络非常自由,但是也释放了人性的丑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出口成脏”的帖子,内容也非常让人吃惊。另外,西方开放文化的传播,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若是没有正确吸取西方价值观,会导致他们过于迷恋对物的占有、享受和崇拜,而对财富是采取何种手段聚敛而来却不关注。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不断的冲击,大大降低了原有道德体系对人们的约束力,导致他们的内在控制能力减弱,在不良的外界诱因刺激下产生违法犯罪。
四、从法律层面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制度规定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想要有效的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就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法制教育。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普法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的网络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明白:虽然普通违法犯罪与网络违法犯罪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危害却是相同的,都是对公众权益和公共安全的侵害,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犯罪却是真实的,犯罪危害结果并不会因网络是虚拟的而减轻或消失。要按照青少年不同的年龄层次结构,有重点的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以达到规范网络行为,健康文明上网的目标。
(二)加强对青少年伦理道德规范教育
如今,许多人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青少年对于网络的看法,青少年网民群体也整体陷入伦理道德危机。有关部门应该将网络活动与行为纳入到道德治理的轨道中,使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网络道德伦理教育能够同步进行。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5]。
(三)完善网络管理法制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必须通过及时、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从心理上震慑犯罪分子,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首先,要在刑法中增加网络犯罪的罪名数,增加过失实施网络犯罪的罪名。其次,在惩罚方式上,要适当增加处罚种类。另外,还要扩大网络犯罪主体打击的范围。最后,可以扩大程序法上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犯罪证据的收集方式和认定的范围。
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是有效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对网络信息的严格管控是杜绝网络违法犯罪问题发生的重要前提。要给监督管理部门权力,也要对部门进行良好的管理,要设立多样的网络举报渠道,创设文明的网络环境。
五、结语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国家的未来,网络违法犯罪问题是他们在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青少年网络犯罪来势汹汹,如今已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将网络法制教育工作贯穿于各个方面,健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制体系,有效的防止犯罪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卫国、张立宇.网络犯罪及其相关问题[J].科技与法律季刊,2001(4):28.
[2]许艳棋.三网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网络犯罪防御机制研究[J].河北企业,2016(12):210.
[3]郭开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4]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5]王江淮.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2) : 3-9+15.
论文作者:郑沥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网络论文; 青少年论文; 青少年网络论文; 我国论文; 青少年犯罪论文; 互联网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