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应对WTO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对策论文,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加入WTO后,其农业政策的选择和实施表现出相当的谨慎。本文对印度农业应对WTO的基本立场和承诺,对印度农产品贸易以及农业生产政策选择做一些分析。
《农产品协定》与印度的基本立场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显著特征,加入WTO则意味着印度在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加入WTO也意味着挑战、风险,意味着将国内经济推向一个更加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国际大环境中。目前印度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当低下,这使得印度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同时,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对GDP总值的贡献率仍超过20%,并且容纳了近70%的劳动力,保护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此,印度政府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对WTO规则的态度和立场软中有硬。总的来看,印度政府在对待WTO《农产品协定》的基本立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农产品协定》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
依据《农产品协定》的基本原则,所有参加农业改革计划的成员方所承担的义务以及所享有的权利都是公平的。但是,考虑到非贸易因素、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共同进步的需要,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制定了一些特殊条款,允许发展中国家在WTO农业规则下采取适当的特殊政策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申请免除部分削减承诺。总的来看,通过充分利用《农产品协定》特殊差别条款,印度基本上做到了既遵守WTO规则又部分变相地否定了WTO基本规则在印度的实施。在市场准入方面除本土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外,印度对其余农产品的进口都采取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同时通过设立新的税种等方式,限制了外国产品和服务在印度享受国民待遇,防止了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在入世后产生剧烈变化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外先进农业对印度农业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不仅利用《农产品协定》规定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而且利用自身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某些特征,向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以便争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例如关税化是《农产品协定》的一个基本规则,发展中国家过去在外汇短缺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情况下,可以采取临时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但这种措施在国际收支状况改变后就不再具有合法性。(注: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19页。)印度从90年代初经济改革后,外汇储备明显增加,国际收支状况已有极大改善。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评定,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国际收支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印度从保护国内产业尤其是农业出发,坚持认为其外汇储备上升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具备延续性,因此强烈要求延长进口数量限制措施的执行期限,继续实施数量限制这一非关税壁垒措施,以防止外国农产品的大量涌入。(注:[印]《经济和政治周刊》1998年4月17日,第850页。目前,印度没有数量限制的产品项目仍高达2714种,主要有农产品、石化产品、纺织品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等,而其中农产品又占了近800余种,(注:[印]《经济时报》2000年9月12日。)
(二)利用《农产品协定》中的“绿箱”规则,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农业要发展,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产出率,在增强农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并能根据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原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这就要求印度政府必须对农业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协定》特殊和差别待遇以及“绿箱”规则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施农业支持和补贴计划。
印度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极低,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则更显落后。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使得印度农产品在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加快国内农业的发展,印度近年来更加注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支持和补贴所及范围十分广泛,对化肥的生产和流通、灌溉、能源以及农用物资供给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补贴。例如“九五”计划(1997~2002)确定了一项农业机械化的项目,即重点推广以牲口或电力为动力的农具和小型拖拉机。“九五”头两年政府就拨款2306亿卢比,补贴31.102万台拖拉机的出售,在农业科研投入方面,早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印度每个五年计划用于农业发展和农业科研预算的比重就达到20%以上,1994年,印度用于农业研究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9%,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强调“粮食安全”是农业之本,立国之本,并以此为由,在农产品国际谈判中提高承诺要价
虽然印度不论从人口、国土、资源、经济潜力以及施政体制各方面看来都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大国,但印度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强,10亿人口更加重了农业的负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国内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1996年,低于贫困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仍有3.75亿,占总人口的37%,其中农村贫民又占了80%,达到3亿。因而粮食问题成为印度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关注的重点。印度政府也因此强调粮食安全是农业之本、立国之本。
印度政府还意识到,由于从60年代兴起的绿色革命对农业增长的推动已有所减慢,近年来农业生产平均以1.7%的粮食增长速度已经低于1.9%的人口增长,这一状况的发展必将更加恶化印度的粮食安全形势。印度国家农业政策已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自我承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有报酬的就业”这一基本目标,(注:[印]《计划杂志》第45卷第1期,2001年1月,第18页。)并且强调政府所有的农业政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由此,对照WTO《农产品协定》中的“绿箱”规则,印度在新一轮的农业谈判中特别提出了有助于自身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箱”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注:[印]《聚焦WTO》第11卷第5期,2001年1~2月,第41页。)
(1)《农产品协定》附件除第5、6、7条规定外,其他规定都应当继续作为粮食安全措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发展中国家认真地执行。
(2)发展中国家在为缓解贫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就业以及实现农业多样化经营目的而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应当免于任何形式的削减承诺。
(3)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关键性投入所提供的补贴应具有灵活性,对综合总量支持措施(AMS)中的一般产品支持也应当予以保留和承认。
(4)对于消极的特定产品支持措施应当允许将其调整为积极的一般产品支持措施。
(5)允许发展中国家保留适当水平的关税限制,并以此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护国内绝大多数以农业为生的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生计。
(6)在农业协议特殊保障条款(第5条)下,包括在指定情况下实施的对进口数量进行限制的征税行为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应当有权采取一种独立可行的农业保护机制。
(7)发展中国家应当免除提供任何形式的最低市场准入义务。
(8)《农产品协定》中的产品保障体制需要合理化,包括初级产品生产的风险保障等在内,如橡胶、初级林产品、黄麻纤维、椰子纤维、西沙尔麻等。
印度对《农产品协定》的谨慎承诺
按照WTO规则,作为其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都必须在享受国际多边贸易自由化权利的同时,承担与本国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水平相当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达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印度在对待《农产品协定》的承诺和义务履行方面却显得相当的保守与谨慎。依据国内农业发展的特殊条件以及《农产品协定》所提供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印度在执行WTO规定的义务时,都尽量从政策法规以及实际行动上回避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承诺和明显减让。印度在执行《农产品协定》过程中,对国内农业采取了大量保护性措施,除较少的几类农产品(多是一些国内难以生产的产品)外,印度把约束关税率定在100%~300%之间,对多数农产品进口采取了严格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对于农产品市场准入、削减补贴以及国内支持等方面,印度也未做出任何明确的承诺。在印度政府向WTO提交的有关承诺通知中,除了明确提到工业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税削减以及约束税率外,对于农产品的关税削减只字未提。(注:印度政府:《经济调查》(1998~1999),第85页。)
我们认为,印度政府在应对《农产品协定》时回避做出明确的削减承诺,谨慎采取农产品贸易保护性措施的行为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印度之所以采取这一种应对方式是与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印度农业整体水平还很落后,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大的竞争力,而印度农业部门又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全国7亿农民的生计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在《农产品协定》下为了逐步适应全球化趋势,减少国内农产品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受的影响和冲击,印度政府和农业部门只有严格把好农产品进口,相对提高国外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关税限制。当然,尽管印度在实际执行《农产品协定》规则时在以上这些方面加大了国内农业保护的力度,但是这些做法基本上仍然是在WTO规则的允许范围之内,而印度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所发动的一系列科技兴农、科技扶贫项目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做法,也都是与《农产品协定》精神相符合的。为适应WTO规则,印度政府近年来也逐步修改和调整了与农业相关的部分法规政策,诸如放宽对价格和农产品进出口的过分限制等。(注:向元钧:《印度现行价格政策及其管理机制》,载《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第4期。)1998年,WTO农产品委员会对印度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评审结果基本上是积极肯定的。(注:刘虎:《印度利用WTO保护自己》,载《新闻周刊》2001年11月8~14日。)
印度农业应对WTO的政策选择
(一)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政策选择
1.确定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总体思路:对重要的作物生产,要强化其产量的持续增长,对于小麦、普通水稻、粗粮、糖类、牛奶和奶产品生产都应当实现自给,通过关税限制进口并促进各邦提高水稻和小麦的产量;积极发展良种水稻,扩大棉花、烟草、茶叶的出口,这些农产品在市场自由化条件下并不会影响到国内生产,因而可以取消其进口数量限制;对于咖啡、橡胶、香料和药材的小规模生产要发展成为长期供应和规模化产业,这类作物有能力保持出口竞争优势,因而可降低其关税;对于洋葱、马铃薯和芒果、葡萄、香蕉等水果和花卉,则应当强化其出口优势;而作为重要食品的大豆的生产,其生产率的提高应当作为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来进行;油菜、芥子、棕榈油等则需要选择性地提高关税以进行保护。
2.在总体思路下,制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约束率:将初级产品关税约束到100%,农业加工品关税约束到150%,食用油为300%。此外,对各种重要的农产品进口也规定了关税约束范围,这些产品包括脱脂奶粉、优质小麦、谷物、水稻、大米、玉米、粟、高粱、油菜、芥子油、鲜葡萄等。
(二)农业生产的政策选择
为了最大限度发掘农业的增长潜力,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适应WTO的要求,印度农业生产政策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资源条件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投入与激励机制、农业土地制度创新以及政府管理的改善等。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印度,农业一直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加速农村具有支撑性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各地区经济的联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印度已决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在100个最落后的县实施基础设施发展特别计划,通过修筑农村公路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电力网,并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设施,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宽农业增收、就业渠道。作为农业政策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的重点内容,印度政府尤其重视改善和提高农村电力供应的质量及效率,加大对农村电力方面的投入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为提高现有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专门制定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与分配方案,更加注意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库、灌溉渠、排水设施建设等,以促进农村地区施灌总量的增长和施灌能力的增强。
此外,加入WTO后,印度还加快了国内农产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强化了农村周末定期市场制度。为减少农产品浪费和促进盈利,政府还在农产品生产区域为农民提供制冷储藏设备,并且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提高市场定位和大力传播市场知识。
2.资源条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印度政府认为:农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当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自然资源——土地、水、生物包括基因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效地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移,从而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印度政府对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都非常重视,对畜牧业用地、草场也加强了管理。在农村水资源管理和灌溉发展方面,印度政府制定了一项长期开发计划,努力实现农业用水的持续供应以促进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缺水地区农业的发展。
在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印度也加大了力度。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基因,印度政府和农业部门正在开发更多的抗旱、抗病虫害、耗水少、营养价值高且能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新作物品种。此外印度政府还制定了一个有关物种的项目规划表,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并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
3.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
印度政府认识到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口不断增长与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才能迎接经济自由化和农产品市场开放给农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印度政府在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特别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地区发展战略
目前,印度全国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率,发达地区农业在相对较高的投入产出基础上生产水平已接近极限,因而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增长必须更多地奇望于干旱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不同地区的作物状况、气候条件、水源状况以及环境、生态条件,印度政府正致力于发展一种有差别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战略,即开发新的、适宜不同地区条件的、营养价值高的作物品种。例如喜马拉雅山西部次温暖地区的苹果、马哈拉斯特拉邦纳什克地区的葡萄、安德拉邦的芒果等。
(2)禽畜养殖计划
禽畜养殖同样是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的途径之一,因而印度政府对禽畜养殖特别重视,制定出一项国家家畜繁殖计划以促进牛奶、肉类、蛋类和家畜产品的生产,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对野生牛种的遗传改良工程,扩大了人工受精的种牛范围,并为农民养殖禽畜提供了一条龙式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务。
(3)水产养殖和发展计划
为提高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项有关海洋和内陆渔业养殖的综合设计方案,该方案对于水产繁殖和遗传的生物技术应用、免疫和疾病控制、鱼苗培育和地面设备等,都给予了具体规划。
4.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农业科技创新在印度一直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对印度绿色革命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进入90年代尤其是加入WTO后,印度政府更加注重引导科研所、农业大学和农业专家、学者向生物技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研究、遗传研究、空间技术、遥感技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更高级、更系统的领域发展,同时还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现在,印度政府正努力组建一种有组织、高效率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印度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与推广。
在印度,有关专家认为生物技术比绿色革命更趋中性,更符合环保要求,而且有利于众多小型农户的发展,因而生物技术在印度首先受到政府倡导。1999年初印度在9个邦的40个不同地区进行了13个转基因棉花的大田种植试验。新德里国家植物资源局内,设立了印度最大的基因库,对动植物的遗传资源进行收集、定性、评价、登录和保存,以利于保持改良品种生物的多样性并扩大遗传基础,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此外,印度政府在国外金融机构的帮助下,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为使农业科研推广系统更具备广泛基础,更充满活力,印度政府决定对推广系统进行改革和放权,要求它们在技术推广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员、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和技术更新,尽快形成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5.农业投入与激励机制
在这方面,印度政府农业政策选择的重点在于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投入的效率和质量,诸如为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生物保护性药品、杀虫剂、农药以及合理利率的农业信贷等。在对国家种子公司和国家农业合作团体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印度已形成一种新的种子供应体系,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投入的效益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促进农业投资,印度政府大力提倡公私部门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在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则之下,印度通过立法确立和保护印度生物品种的多样性,这将有助于鼓励和推动私营部门、私人资本对农业新品种研究和试种的投入。印度政府还规定,除一些因为商业目的而受到特别保护的品牌种子外,对于农民一般使用的农作物种子,允许其拥有保留、交换和销售的权力。新的农业研究成果产生后,研究者的专利权便会受到保护,这也同样促进了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刺激了农业科研更大的发展。
为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农民的资金积累,消除农业生产中的扭曲性因素,改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印度政府正致力于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金融及贸易环境。例如发展农村信贷业,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贷款,改善信贷管理,简化批准和支付手续,消除商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歧视,特别注重增加农村的小规模信贷等。又如在农村建立一套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为那些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的农民提供适当补偿,加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强化农业生产投入以及产品储备加工管理;取消各地农产品流通限制,促进农产品自由流通,利用价格机制刺激农业生产;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过多税种;等等。
6.土地制度创新与改善政府管理方式
作为一个以小农和边际农为主导的行业,印度农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土地制度已越来越难以适应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印度政府意识到,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土地制度改革与使用创新已势在必行,因而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新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
(1)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西北各邦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
(2)在无地农民和农村失业青年中重新分配限额剩余土地和废弃土地,并提供农业生产启动资本。
(3)租佃改革必须充分认识到佃农的利益,必须保障他们参与产品分配的权利。
(4)发展土地租赁市场,以立法形式授予私人土地种植和租赁经营的权力,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生产以及专业化经营。
(5)对土地进行档案登录管理,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对农民用地发放使用权证。
(6)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作为应对WTO的政策选择,以上改革在印度政府引导下将逐步付诸实施,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政府还修改和强化了部分相关的法律及管理框架。
在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方面,中央和各邦政府也决定进行一次综合深入的改革。联邦政府对农业生产将从纲目式具体目标的制定和下达转变到宏观管理与调控上来,并以一种农业支持者、联系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各邦政府提供帮助。此外,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从播种、收获到产品加工所有过程都将进一步集中到质量管理上。例如培养农民和农产品加工者的产品质量意识,对农产品实行分等定级和标准化鉴定,强化农产品进出口卫生和安全检疫标准,大力提倡使用农业科技等。
印度是WTO创始国之一,印度农业已伴随WTO走过了7年的风雨历程。在《农产品协定》背景下,印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不小的成绩,农产品市场日趋活跃,农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和经济越加进步和开放。而其中印度政府应对WTO的各种内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人口状况与我国都相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农业在入世后的经历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下,入世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作为该组织的新成员,WTO的许多规则、制度和条文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与应对,尤其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弱势部门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领域。因而印度农业在应对《农产品协定》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策略选择,为我国农业在WTO《农产品协定》的条件下加快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标签:农业论文; wto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关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