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策略的运用--以王乐芬老师教授的“一条大鱼向东流”为例_风景论文

略谈阅读策略的运用——以王乐芬老师执教的《一条大鱼向东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大鱼论文,向东流论文,策略论文,老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醉心于儿童阅读的教师们而言,阅读策略早已是熟识的话题。研究表明,阅读策略的运用对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并且经常使用阅读策略能促使阅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素养。当前国际阅读界比较认同的阅读策略有:预测、联系、提问、联结、视觉化(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比较、监控理解、综合(统整)等等。当阅读策略进入教学现场,究竟该以怎样的面貌呈现,该以怎样的方式落实呢?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乐芬老师执教的《一条大鱼向东流》这节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视觉化策略,抓角色、情节、环境,破解故事的文字秘密,从关注“写什么”到“怎么写”。王老师的课给了我诸多的启发。下面就结合“视觉化策略”的教学,谈谈我对阅读策略教学的点滴思考。

      “视觉化”的出场

      4分钟静静默读以后,学生读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和大致内容,并聚焦到了关键句:桥桩不仅感到孤单,还觉得自己无用:一根桥桩,一根木头,能有什么用处!接着,王老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哪些故事情节让你读出桥桩感到孤单、觉得自己无用?学生发现“梦的情节、鹭鸶的情节、老人的情节、孩子的情节”都写出了桥桩感到孤单、觉得自己无用。接着,王老师话锋一转:“老师纳闷,曹文轩不是写桥桩很孤单、很无用吗?可是,你看,那么快乐的梦,那么可爱的鹭鸶,老人陪它唱歌,孩子来陪它砸石子玩,不是挺热闹、挺开心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有趣、快乐的事情呢?”

      学生们犯难了,他们知道:这是对比,这是反衬,桥桩身边偶尔的热闹和开心都是为了显出它平时很孤独、很无用。可是,要说清楚大作家这样描写情节的秘密,学生一时语塞。这时,王老师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在黑板上潇洒地画起了故事地图。

      师:偶尔的一点小快乐,让他很开心。可是,梦会怎么样?

      师:梦时是快乐的,而梦醒呢?却是——

      生:孤单的!

      师:鹭鸶来了,满心欢喜,可是鹭鸶终归是要——

      生:飞走的。

      师:老人在这捕鱼拴缆绳,满心欢喜,很美好,可是——老人终究要走;孩子砸石头是很开心的,可是孩子消失了,离开了,又是很孤单。

      

      故事地图,把桥桩以及孩子们阅读时看不见的心情“视觉化”成了曲线:开心,孤单;开心,飞走又孤单;老人来了开心,走了仍然孤单;孩子来了开心,孩子最后还是离开了。从故事地图中可看出,曲线变化的节点就是故事的关键情节。同时,故事地图也帮助学生巧妙破译了曹文轩编故事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生:一波三折。

      生:高低起伏。

      生:喜欢用对比的手法,反衬。

      生:故事非常曲折。

      生:跌宕起伏。

      师:哇!这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一波三折。像这样,刚才我们把它(阅读过程)变成画面的方法,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作“视觉化”。(板书:视觉化)这个策略特别好用,以后我们读到好书、好文章、好故事,都可以运用它。

      我的思考:阅读策略的出场——考虑阅读者的实际需求

      由上述案例可见,阅读策略的出场应考虑阅读者的实际需求。考虑阅读者的实际需求至少包含这样两层含义:

      1.阅读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当课堂从“故事情节的整理”跨越到“情节编织的秘密探究”时,我们发现学生陷入了学习的困境,他们急于解决,又尚未真正读通读懂,他们想说,又难以清楚表达。此时,“视觉化策略”的适时出场,巧妙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转化成故事地图,生动地呈现出故事编织的秘密,道出了学生心中有口中无的话语。阅读策略的获得亦非概念化、教条式的,而应结合具体的阅读情境,伴随文本内容的理解、语言形式的体味自然而然转换,自主感悟,自主习得。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教学水到渠成,较为适切。

      2.认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诚如王老师所说,“视觉化策略”对于五年级的孩子,会觉得很陌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和发展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说明,视觉化策略对于这个年段的孩子是可以掌握的。试想,如果让第一学段的孩子掌握理解“视觉化”就不太合理。毕竟,第一学段是大量阅读、感知积累阅读经验的时期。这也是为什么国际阅读素养发展研究项目将9岁左右的学生确定为测试对象的原因。因为9~10岁是儿童作为阅读者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四年级末的学生能够知道如何阅读,并且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

      “视觉化”的运用

      “视觉化策略”就是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神秘的阅读之旅。接下来,他们接受了王老师布置的挑战任务,尝试着运用这一策略,继续破解故事的文字秘密。

      第一次运用:根据下面这段文字,设计视觉化画面,图文对读,你发现风景描写有什么秘密?

      天上的星星不只是一颗,星星的周围都是星星。

      空中的大雁不只是一只,长长的雁阵就像谁用笔在天幕上画了长长的一笔。

      大地上的白杨不只是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直延伸到了遥远的天边。

      大河中央,却只有一根桥桩。

      第二次运用:想象画面,描摹风景。

      师:这天底下,还有很多很多的景物是成群结队的,你看,那一朵朵连绵的云彩,你看,那一丛丛盛开的花,你看,那山,那萤火虫,那水中的鱼。请继续运用视觉化策略,想象浮现在你眼前的画面,把它变成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桥桩的孤单、无用。

      学生试着将文本转换成一幅幅的简笔画来帮助自己思考:风景描写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你不得不惊叹,看似粗糙的简笔画却激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他们与文本互动,对话语言,对话作家。有个学生发现:

      星星不是孤单的,是一群的;大雁不是孤单的,是一列一列的,排成了一个长阵;白杨树也不是孤单的,是茂密成林的;只有桥桩只有一根,在大河的中间。其他都多,只有桥桩只有一根。

      这个学生发现了重要的对比,另一个学生发现:

      作者是从上往下写的。他是先写天空,天空是最高的。然后再写大雁,大雁飞起来,我们也够不着。然后再写白杨树,白杨树是又高又大的。最后写大河中的木桩,木桩是很矮的。

      这个学生发现描写风景需要有一定的顺序,就像在拍一部电影,从上往下,一点一点看下来的,最后是孤单的桥桩。第三个学生又发现:

      它孤单的时间很久。大雁不可能一次性飞过去的,是一阵一阵的。白杨树肯定是一年复一年生长的。星星是晚上有,白天没有的。

      这个学生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他读出时间有节奏,四季在轮回,树绿了又枯,枯了又绿,雁群冬去春来。那一刻,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刹那间也感觉到:原来阅读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有趣,如此迷人!这样美好的境界,是它带给我们的——阅读策略!

      我的思考:阅读策略的运用——把握阅读材料的具体特征

      于是,我开始思考:王老师的阅读策略运用为什么能如此尽善尽美?我联系到曹文轩的讲座、联系到曹文轩的作品、联系到王乐芬老师是曹文轩的粉丝。我找到一些信息:曹文轩爱写风景,善写风景。曹文轩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非常重视写风景的作家。不写风景,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些独具特色的风景描写,构成了曹文轩纯美小说的亮丽风景。王老师是深谙这一点的。但要破解风景描写的秘密,用哪一种策略最适合?是预测?是推论?是联结?不!是“视觉化策略”。所谓“视觉化策略”,就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讯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根据这段风景描写绘成的简笔画,成功地发现了风景描写的三个秘密,深切地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描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凸显桥桩的孤独、桥桩的无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材料都适合“视觉化策略”。比如,故事结局出人意料的小说,我们就可以尝试运用“预测与推论”。因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趣味,增加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使用“联结”策略,关注文本主题、结构、写法上的异同点,以获取最佳的阅读效果。

      因此,只有精准把握阅读材料的具体的特征,才能在课堂内训练学生用最合适的阅读策略开展阅读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具有了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更能形成因文定法的阅读能力。

      温儒敏教授曾说:“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其实,“阅读策略”就是指阅读方法和技巧。为什么我们做得不够?从个人而言,读得太少,也不怎么会读。阅读策略进入教学现场,首先应建立在对阅读策略概念及内容的厘清与明确之上。一个敢将阅读策略请进教学现场的老师,他本身就是一位阅读的高手。同时,我也在思考,王老师的课固然展现了她对阅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但是,面对教学现实,班里究竟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视觉化的阅读策略,掌握到了什么层次?这就涉及阅读策略的评价问题。还有,能不能建立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策略与技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标签:;  ;  ;  

浅谈阅读策略的运用--以王乐芬老师教授的“一条大鱼向东流”为例_风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