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针对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方案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于2015年2月—2016年10月中所接收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中任意选取30例为本次研究主要对象,盲选其中15例,按照常规前侧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为对照组,另15例患者则按照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为观察组。针对疗效间差异加以观察。结果:结合观察可以发现,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HSS评分以及VAS评分均存在有显著优势,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有效改善,且不易导致其在术后产生并发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后踝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093-02
引言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发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复发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属于骨折病症中较为常见类型,存在有较大治疗难度。多数患者会存在有膝关节肿胀、关节内部骨折等症状,将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临床用于该部分患者手术方案主要存在有两种,即前侧入路与后侧入路的手术方案[1]。为进一步提升临床针对该部分患者诊治效果,我院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的方式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与常规手术方案相比,疗效较好,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15年2月—2016年10月中所接收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中任意选取30例为本次研究主要对象,盲选其中15例,按照常规前侧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为对照组,另15例患者则按照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可以发现,对照组由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构成,年龄于24~67岁,中间值为(45.34±1.87)。而观察组则涉及到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21~68岁间,中间值为(46.87±1.92)。综合对上述数据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X现检测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按照常规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辅助患者以仰卧位处于X线术床上,随后将同侧髋关节垫高。借助充气袋对患肢进行止血。在本次治疗中,对照组单按照常规前侧入路的方式实施治疗。而观察组则按照前后联合小切口的方式进行治疗。结合常规方式对骨折部位皮肤软组织进行分离,需剥离到胫骨后外侧角。针对存在有塌陷的骨块则需要借助克氏针进行固定,使其高度得到恢复,同时对关节面进行平整。针对存在有缺损部位则借助颌骨进行填充。随后使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对韧带以及半月板进行修复。随后对下肢进行外旋,于膝关节前正中实施切口,并在髌骨上方3cm左右位置处进行切开,并分离至胫骨外侧,确保近端胫骨能够充分显露出来。为防止皮下组织与皮肤出现分离,需于骨膜下实施分离,对骨折部位情况进行综合探查。随后将塌陷骨折进行抬升,复位。借助钢板进行固定。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2-3]
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具体有肌力10分、关节活动度18分、关节功能评分22分以及关节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以及疼痛情况30分构成。同时,借助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满分为10分,得分与疼痛程度表现为正比。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与两组患者有关数据都按照SPSS 19.0进行处理,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以t检测,而计数数据则以%表示,以χ2检测,若(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S以及VAS评分情况分析
在手术前,观察组HSS评分为(56.34±2.86),对照组为(57.98±3.86),VAS评分在手术前为观察组为(8.21±2.97),对照组为(8.34±1.86),综合对比可知,上述数据不存在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手术后,观察组HSS评分为(93.87±3.57),对照组为(80.63±5.78),在VAS评分上,观察组为(3.08±1.36),对照组为(5.35±1.66),综合对比可知,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检测值对应为13.424,15.93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观察组在术后共2例出现并发症(具体存在有切口皮缘坏死1例,大出血1例),而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感染、切口皮缘坏死、大出血、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各1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检测值为11.029.
3.讨论
在各类骨折病症中,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属于极为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一类,多由外力所致。近几年,在建筑施工,交通事故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类骨折的临床病发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合临床实际可知,该类骨折多伴随存在有软组织损伤,表皮损伤以及交叉韧带损伤等症状发生,患者膝关节部位多伴随存在有肿胀情况,且胫骨软组织覆盖情况较差,会直接诱发其他多种并发症,致使患者膝关节功能严重受损。为帮助该部分患者受损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更需要对手术方案持续进行完善[4]。
在以往治疗过程中,临床多借助常规前侧入路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而因手术过程因视野不佳,导致操作难度较大,且因膝关节部分解剖层理复杂,其固定难度也相对较大,将直接影响到患者在术后恢复以及功能训练。同时,该手术方案很容易使得患者在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进一步影响到其恢复,致使该部分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生活质量持续降低。为进一步提升临床针对该部分患者治疗水平,帮助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根需要对手术方案持续进行优化,使其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当前,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方案已逐步在临床得到推广。该手术方案对切口无过大需求,在对小部位软组织进行剥离后,便能使得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可获得极为清晰的手术视野,且手术难度较低,能间接起到对软组织保护的效果。此外,在后侧入路的帮助下,能有效对关节面复位情况进行保障,以提升内固定处理的稳定性,以防在高能量损伤所造成的内侧骨粉碎影响到外侧固定的综合效果。正是基于该方面因素,能有效避免在常规手术方案下,导致患者出现下肢力线不一致的情况,便于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进行功能训练。能帮助患者受损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同时,在该手术方案下,可使得各方面手术操作准确性得到提升,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帮助其尽快恢复的同时,保障其恢复期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按照前后联合入路的方式对15例该类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结合治疗结果可以发现,在该手术方案的作用下,能有效针对该部分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改善,帮助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接受康复训练,同时从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可以发现,在该治疗方案的帮助下,能有效改善该部分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对于提升术后恢复期生活质量同样具备有积极意义。此外,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可以发现,在该治疗方案的帮助下,能有效降低该部分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能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小,帮助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恢复。
总之,结合本次观察可以发现,针对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其综合手术效果远好于常规前侧入路手术方案,能帮助该部分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以提升其治疗期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卫平.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07(21):11-13.
[2]冉俊涛.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临床探析[J].中外医疗,2014,30(32):17-18.
[3]钟立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临床探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01(18):121.
[4]尹广政.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5,03(42):30-31.
论文作者:韩鲁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3
标签:患者论文; 胫骨论文; 术后论文; 膝关节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方式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