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路径与策略论文_葛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路径与策略论文_葛璇

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摘要:随着“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近年来我国乡村统筹规划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研究也因此大量涌现。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现有村庄规划编制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规划编制路径与策略,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字: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编制;全域统筹

前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规划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性、有效性。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规划落地性不强、建设主体不当、多规冲突、产业考虑不全均属于我国村庄规划编制中的常见性问题,而为了尽可能解决这类问题,正是本文围绕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问题分析

原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存在侧重于城市规划、在乡村建设层面浅尝辄止的不足,而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编制了不少村庄规划,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这类规划多缺乏村庄层面的详细规划内容、无法准确表达建设用地范围等详细信息、未调动村民的建设主体积极性,且无法在乡镇范围内实现有效整合,这就使得村庄规划编制往往难以落地,并可能引发各方面冲突,这类问题的存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2.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规划编制路径

2.1规划编制理念

为较好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编制必须明确全域统筹、多规协调、规划与决策先行、重心下移四方面理念,具体理念如下:(1)全域统筹。需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成果覆盖全域,以此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统筹,完成“全域的全要素规划”。(2)多规协调。村庄规划编制必须与县(市)域已有规划实现较好对接,如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以此真正实现乡村建设“一张图”管理。(3)规划与决策先行。需结合已有“十三五”规划、村民意愿开展针对性村庄规划编制,项目支撑需要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4)重心下移。需充分引导村民参与到村庄规划编制中,村民委员会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此保证村民的意愿能够在规划中得到较好体现[1]。(5)生态优先与产业融合。村庄规划应牢牢树立生态优先的观念,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等新型农村业态,划定“三区三线”。

2.2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在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中,技术路线的确定需同时关注基础整理层面、县域统筹层面、细化落实层面,具体路线如下:(1)基础整理层面。需结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县域旅游与环保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县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当地总体规划。(2)县域统筹层面。需关注公共设施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产业布局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建设用地要素、人口分布要素影响。(3)细化落实层面。需关注乡镇现状、统筹定位、乡村体系规划完善、集镇土地利用控制依据乡村建设、产业、设施用地细化,由此方可通过详细规划保证村庄规划编制较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规划编制策略

3.1基本策略

为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更高质量开展,必须保证规划能够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充分对接,这样才能够保证规划编制较好服务于乡村各类问题的解决。同时,村庄规划编制还需要真正以问题为导向,抛弃原有的“脱离农村实际、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村庄规划编制,以此提升规划的实用性,具体编制需采用部门协调、统筹分解、明确条件、关注落地、创新采集、明确主体等新规划方法,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也需要在规划编制中得到重点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全域统筹

全域统筹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乡村建设规划横向衔接存在的问题,因此村庄规划编制需着眼于全域,以乡镇为单位,真正实现规划在用地空间和人口层面的落实。基于全域统筹的村庄规划编制需围绕人口分解、用地分解展开,人口分解需结合总规城镇化预测,以此确定村庄人口总量,同时根据区域集聚能力针对性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用地分解则需要结合人口分解基础,以此合理匹配建设用地规模,村庄的管理范围也需要由此明确。

3.4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在全域范围内充分对接各类规划。在对接“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需结合重大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准确反映相关项目内容;对接城乡规划需重点关注已落实规划编制,同时需结合其落实情况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以此实现规划间的协调一致;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需基于该规划内容进行细化和修正,并重点核对村庄规划编制中基本农田、建设用地边界,以此保证“三生空间”准确落地;此外,农业、产业、旅游、防灾减灾等规划的对接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以此实现村庄规划编制的目标统一,规划“打架”问题即可得到较好预防[2]。

3.5重心下移

重心下移需实现沟通与服务对象、资料收集模式、成果内容深度以及指导成果实施手段的下移,沟通与服务对象下移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者将村民作为服务与沟通的主要对象,并通过高清影像图保证规划能够真正传达给村民,针对性的汇报和解释也需要得到重点体现;资料收集模式下移是为了保证村民的诉求能够较好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得到体现;成果内容深度下移需保证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县域统筹要素的容纳,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土地分类控制等内容;指导成果实施手段下移可通过针对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管理手册》实现,由此宏观通则式要求存在的缺陷即可得到较好弥补,规划的重心下移目标也将更好实现。

3.6产业融合

以生态优先、底线思维为核心,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并给予产业用地支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 农村产业园建设通过主导产业确定性质, 结合田园综合体相关规定, 配置一定比例建设用地, 不同级别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不同。针对生态敏感区域, 提出管控要求,产业园在“三区三线”基础上, 根据人工种植比例, 细分“三区三线”内容, 生态空间建议分为生态环境区、生态产业区, 解决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3.7技术革新

各类先进技术能够较好服务于村庄规划编制,如无人机航拍技术、影像图处理技术、GIS软件技术等,这类技术的针对性应用同样需要得到重视;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需围绕村庄点航拍展开,在无人机的支持下,传统技术手段存在的不足可得到较好弥补,配合剪辑、梳理等手段,村庄规划编制成果也能够由此更好传达给村民;影像图处理技术的应用需体现在对配准、投影、压缩、拼接等图像处理模式的应用层面,由此即可获得更加精确的规划底图;GIS软件技术的应用可结合各类高清数据实现村庄土地分类控制,并修正原先各类规划的偏差,村庄规划编制水平提升、村庄建设落地指导、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满足均可由此实现。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规划编制存在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编制理念、编制技术路线、全域统筹、多规合一、重心下移、产业融合技术革新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村庄规划编制路径,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生态优先、文化挖掘、资金统筹等要点也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邹钟磊,杨文平,赖奕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问题及规划对策——以汉源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8-16.

[2]赵倩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村庄规划新趋势和新策略[J].智能城市,2018,4(17):13-14.

论文作者:葛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  ;  ;  ;  ;  ;  ;  ;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路径与策略论文_葛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