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琴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中学 312030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的、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 有效性提问 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界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对于教师把握课堂提问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而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英语课堂提问,作为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正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促使课堂效率提高的途径之一。针对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利用题材广泛且体裁多样的课文和话题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修养,以形成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英语。而“课堂提问”则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听、想、说”的好渠道,同时也是师生加强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增进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方式。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一、英语课堂问题设计原则
1.达成目的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新知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检测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老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突出重点,弄清每个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安排好提问顺序,由浅入深,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那些漫无目的的、超越知识范畴的、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激发兴趣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那些新颖独特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热门而备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问题往往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充满乐趣,在愉快中学到新知。如在教学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7时,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姚明、潘长江、范冰冰等明星照引出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的问题。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地参与了课堂问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快掌握了句型。
3.难易适度的原则。
教材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水平、能力因年龄、阅历而有高低之别。所以,课堂提问既要兼顾教材内容、把握教学实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开展,又要紧扣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做到问题难易适度。也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使所提问题有一定的高度,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而且难度要适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有层次。如平铺直叙、毫无难度,则无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失去提问的意义;如问题偏难,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彻底打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恰当地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摒弃“偏旧繁怪”或“单纯浅显”。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把握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什么时候采用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应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这就涉及到适时原则。笔者认为,在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转换时、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没有“疑问”时、知识需要联系实际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智慧的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教学对话,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广的层面拓展,教学效益自然是有效、高效的。
当然,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把准时机的同时,还要避免走向极端——“满堂问”,这就是适量原则。如果说“满堂灌”是无问少问,那么“满堂问”就是滥问多问。“满堂问”表面上看好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它实际上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在一些毫无价值、不胜其多的问题下,思维浅尝辄止,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要为完成教学目标创造条件,真正使提问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
2.选准提问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因此,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要面向全体。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尤其要让学困生在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回答,具有回答的自信心。这样,在交流时学困生就能较准确地回答出来,从而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虽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但长此训练,就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进度不但不会耽误,反而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变换提问方式。
(1)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或请个别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如对于基础性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先向1-2个个别学生提问来引出问题,然后向全班学生提问,进行操练。
(2)集体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辩论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集体讨论形式。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大大提高了参与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如在教学人教版Go for it 九年级 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第三课时时,让学生就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bring mobile phones to school or not?来展开辩论。学生很喜欢讨论这种联系实际的、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讲起来头头是道,辩论很是激烈。使学生自然而有效地熟练了本单元重点句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在积极地思考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3)学生提问——课堂提问除了老师提问学生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发现新问题,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到善于“发问”。
4.表达准确明白。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使用简洁明了而地道的英语课堂用语,让提出的问题规范、具体、表达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不应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
三、提问后的有效做法
1.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问题提出后,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筋,然后再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留有等待时间有以下积极作用:
(1)学生在回答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问题的答案。
(2)使自己的答案更完整、更充分。
(3)有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
(4)使害羞和回答慢的同学能有更多的参与。
(5)使学生的回答更富有想象力。
(6)学生更容易交流,更有信心。
课堂上如果说没有“思”因素的参与,学生就迷惑不解,也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等待时间的尺度,如果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提出新颖、具有独特性的答案,等待的时间应较长,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时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2.铺路架桥,及时引导。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随着不同意见的发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问题的交往越充分,提问的效果越好。
3.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不是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更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装饰。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英语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冯克诚 于明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3]向守万 《反思课堂提问》.《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美]丹东尼奥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论文作者:杨富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