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论文_陈迪鹏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论文_陈迪鹏

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当前阶段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是保证居民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抗震技术的使用。文章中以土木工程结构为前提,重点分析了抗震技术的发展,并且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结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发展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率的逐步加快,土木工程的数量及规模越来越大。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期间,应合理设计其结构,从而提高建筑项目整体的抗震能力。以下简要针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影响土木工程结构抗争能力的因素

1.1 地基影响因素

无论哪种建筑,地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土木工程来讲,假如在选址期间,地基不符合要求,则很容易对其抗争性能造成影响[1]。例如:假如将地基的位置选在软弱的冲击土层场地,则极容易损坏土木工程的结构,这是由于地基土德液化作用会造成地基出现沉降不均匀的问题,从而对建筑物的上层结构稳定性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造成建筑物整体发生倾斜。因此,在选择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时,应保证地基处于均匀、密实的硬土中,亦或是较为平坦、开阔的土场,不可以横跨两种土壤,同时尽可能远离河岸,特别需要躲避抗震危险区域,例如:滑坡、断层等。

1.2 结构系统及建材原料影响因素

在对土木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期间,应保证结构系统的合理性,同时确保建材原料的质量。当建筑项目的结构存在差异,则其抗震重点也各不相同。例如:土木工程中应用填充墙框架房屋结构进行施工。该结构的特点在于钢筋混凝土的平面其内柱的上端会受到剪切损坏,同时窗下墙可能出现窗洞,对外墙的框架出现约束,产生短柱型、剪切型的损坏。针对屋面框架结构来讲,假如底层的刚性强度较低,则很容易出现损坏,当应用框架体系进行施工,假如底层的设计为敞开形式的框架,同时没有砌筑砖墙,则会严重损坏建筑底层。

1.3 抗震预防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现存的抗震标准相对较差,并且有关参数的要求较不严格,例如:轴压比不合理、配筋率较低、梁柱的承载力不匹配等。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因为结构失效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大,从而使建筑项目整体投资结构占据的比例相应降低。因此,需要应用弹性结构设计的方法,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能力,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 土木工程中抗震技术所必需的条件

2.1 社会性需要

现有的建筑物中有很多是不可中断或长期中断使用的,有些还具备纪念价值,不能对其进行拆除重建,只能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有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研究土木工程的结构,以使总体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以更好的保障,同时,还必须确保其符合社会的需求。

2.2 经济性需要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建筑设计的开展必须量力而行[2]。对于新建施工而言,加固施工不仅能够对已有的建筑基本框架加以充分的利用,而且还能在确保建筑结构可靠度的基础上,使已有资源得以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进而达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所需使用功能的目的。

2.3 安全性需要

国内外的地震灾害事件证明,建筑物坍塌或损毁是导致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的关键原因。而目前我们对于地震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更没办法对地震进行预报,因此,我们只有将建筑物建造得更加牢固抗震,才能使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些建造于早年时期的建筑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对抗震设防加以考虑,或者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导致目前许多建筑物都无法满足抗震安全性的需求。除此之外,因为设计荷载的增多、施工与设计欠缺恰当的考虑、超出了使用年限以及使用动能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物存在某些安全隐患。

3 土木工程结构中抗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3.1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特征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使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施工人员还应当对建筑结构的规则特征加以高度重视。设计土木工程结构的人员应当尽可能的选取最简单的抗侧力结构,而且还应当保证结构的规律特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进行恰当的分布,可以使建筑物的坚固性及稳定性得到全面的增强[3]。倘若土木工程没有规则的结构,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建筑物结构与钢心势必会出现严重的交叉情况,如果出现地震灾害,那么建筑物的构造必定会发生严重的偏离,总体强度减弱之后,土木工程的稳定性也势必会相应的减弱。所以,设计土木工程结构的人员应当对建筑结构的规则特征加以高度重视,以避免因建筑结构不规则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3.2恰当的选取地基场地

在实施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部分就是地基场地的选取,因此,在对建筑地基场地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应当对此地区地震的活跃状况加以全面的掌握,深入场地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抗震设计等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在选择地基场地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选取有利的设计场地,倘若由于项目需要而必须选取存在不利条件的地基场地的话,那么,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此外,应当尽可能地将存在较多岩石或密度较高的基土设计为地基的场地,同时,还应当保证土木工程地基的抗震能力满足相关建筑标准要求。

3.3优化抗侧力的体形

如果在开展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选择刚性结构的方案,那么就能够使地震灾害对建筑主体结构造成的破坏得以有效的减少,而且建筑主体结构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形变。如果建筑结构中拥有比较多的超静定,那么必定会有较多的塑性铰,其能够使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得以有效的减少。对于结构而言,强度越低,稳定程度也就越低。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合理地优化建筑结构的屈服性,一旦结构遭受破坏时,应当根据总体的屈服机制来对屈服机制加以制定,不可根据楼层来进行制定。在对土木工程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几点原则:强压弱拉、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弱杆,即在对横向杆件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杆件的轴力,确保其尽量出现弯曲耗能,进而使总体构建的延性得以加强。

3.4加固设计

①倘若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设计人员应当及时地对构件的数量予以增加,在加强土木工程总体强度的基础上,使建筑物的总体抗震能力实现有效的提升。②设计人员应当通过加强建筑物承载性的办法来使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实现提升,通过对建筑物原截面的扩增,来使构建得以增加,进而使建筑物的稳固性得以加强。此外,倘若建筑物的总体结构无法满足土木工程的抗震标准,那么,设计人员应当及时地对建筑物的总体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使地震的作用力得以分散,进而使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得以有效的减少。可以使用叠层橡胶支座来对建筑物进行加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运用抗震技术,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安全,并对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证。文章中重点分析了抗震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使用与发展,对于今后相关环节的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希望能够实现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炫.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技术分析[J/OL].工程技术研究,2017,(07):46+48.(2017-07-24)

[2]刘江.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钢结构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269.

[3]李亮.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363.

论文作者:陈迪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论文_陈迪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