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扩大内需的背景与实践的效果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在1998年才明显凸出来,特别是对我国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的影响更大。1998年全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 是最近三年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0.5%,进口下降1.5%。全年新签合同外资为521亿美元,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589亿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6亿美元,增长0.7%。1998年初中央针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形势,果断采取启动内需的措施。但是,经过一年的内需启动,市场仍然不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是改革开放以来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倒挂的一年。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4.6倍。九八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2100多元,均比九七年名义增长4.7 %左右。 目前,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了50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居民个人手中还持有8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我国居民年收入超过50000元的家庭已达530万户,也就是说,每100 户中就有两户进入高收入行列,估计全国已有3000万人进入富裕阶层。
然而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增长形成了一个反差,1998年第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2%,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6.3%。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慢。1998年第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406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27元,比1997年同期下降1.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我国一直被国际舆论公认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但这个市场目前只开发城镇部分,广大农村市场消费滞后。据我国近期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过去集中於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开始转向了住房、电话、汽车及电脑等产品,并正进入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表明,京沪穗等十二个城市居民家庭家电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相当高。
我国农村市场,除了电风扇、单车、收音机、电视机外,电冰箱、冷气机、洗衣机、热水器、电话、轿车也不普及,还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如何把生产供应过剩的耐用家用电器和用品送入农户家中,是今后必须解决的课题。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发挥储蓄作为扩大消费、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要扩大消费,尤其是启动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当前市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就会消失,为我国经济带来强有力的拉动作用。1999年,我国宏观经济的重点仍旧是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然而,朱总理在1999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较大。
二、扩大内需的经济学原理及我国的悖论
1929年美国经济发生了一次大衰退,这次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从危机前的1929年到危机时最低年份1933年,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3%,几乎退回到了1905—1906年的水平。这次空前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一次经济理论的革命,产生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推翻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条。凯恩斯在《通论》中假定“工资刚性”,即货币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这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只要存在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将迫使货币工资下降。凯恩斯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工人坚持不降低的是货币工资,有些待业工人,在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升,从而实际工资降低的情况下也是愿意就业的。凯恩斯在其宏观经济模型中论证了国民收入的均衡值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古典经济学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是正确的。如果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虽然愿意在较低的实际工资就业的工人,由于需求不足而不能就业,这种失业称为非自愿失业,从而有别于要求较高实际工资而未能就业的自愿失业。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降低货币工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张,他认为,政府可以增加货币供应以提高物价总水平,从而达到降低实际工资,减少失业之目的。同时,凯恩斯也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他认为,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应该说完全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到目前为止,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仍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是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一次具体运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几乎产生了凯恩斯的悖论。
1998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中央银行首先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其次,中央银行几次下调了存款、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和再贴现率;第三,财政部向四大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国债;第四,全国人大又通过发行规模1000亿元的新增国债,专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年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8%, 这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相比,还是显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由于投资的增长率是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参照现价来计算,才具有可比性。而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关性不是很明显。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投资增加,也就是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他假定就业小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小于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为什么会产生凯恩斯悖论呢?我想主要是两个概念在我国无法确定。一个就是充分就业的概念。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有充分就业的概念,比如美国,失业率低于5 %以下被认为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在中国有这个概念吗?全国整体上的失业率是多少,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如果按现在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3.1 %,与西方国家失业率相比,中国完全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不要考虑任何问题,经济会自动高速增长。近几年西方国家的失业率也很高,但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相当高,可以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得到充分利用。另一个概念就是潜在的总产出。既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没有达到潜在的总产出。没有达到潜在的总产出,就没有经济紧缩的概念,实现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不会有通胀。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期时,一扩张经济就过热,发生通胀。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和货币政策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一些典型思想的评述
当前为了扩大内需,国内经济学界不少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很多的计策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商榷。
1.消费者信贷。消费者信贷是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消费方式。在中国推行消费者信贷的方式没有社会基础。首先是中国人没有超前消费的心理,商业信贷不发达。其次,我国70%的人口还是基本的生活消费。8.7亿农村人口,1998年初的恩格尔系数为55.1%,比1987 年虽然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还是未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没有能力搞消费者信贷。再次是对预期不看好。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到位,个人将分担改革的成本,这就意味着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减少,消费受到压抑。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未来一、二年收入预期的居民意向调查,认为未来收入会减少的储户为15.8%,比上年同期调查上升2.5个百分点; 认为未来收入会不变的储户为55.1%,比上年同期调查上升0.3个百分点; 认为未来收入会上升的储户为29.1%,比上年同期调查下降2.8个百分点。 (注:《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4期P22。)这表明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下降,收入预期下降,而支出预期增长,对启动消费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利影响。近三年来,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市场是我们启动内需的热点,对此希望比较大。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导。我国农村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仅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并非现实的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1997年农村人平纯收入为209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个收入水平只能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略有节余。从纯收入的分布看,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口占58%,估计60%的农村人口的收入在2000元以下,这部分比重占全部农村购买力的比重约为35%。就近期看,这个市场比较难于启动,原因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消费物价持续走低,在生产没发展的前提下,这是一个市场畏缩的信号。从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中高收入阶层已基本普及,低收入阶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1994年1995年1996年
自行车(辆)136.5 147.02139.82
电风扇(台)80.91 88.96 100.46
洗衣机(台)15.30 16.90 20.54
冰箱(台) 4.00 5.15 7.27
黑白电视(台) 61.77 63.81 65.06
彩电(台) 13.52 16.92 22.91
收音机(台)31.19 31.05 28.53
收录机(台)26.08 28.25 31.15
照相机(台)1.16 1.42
1.94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
3.住房消费。我国的住房水平是比较低的,大体上还没达到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70年代的水平。
部分国家70年代的住房水平
美国1970年 前苏联1975年 日本1978年 西德70年代
人均居住面18 121425
积(平方米)
罗马尼亚70年代 南斯拉夫70年代
人均居住面 13 15
积(平方米)
资源来源:《经济研究参考资料》总第630期
我国住房水平近年的变化 单位:平方米
1978 1985 1990 1995 1996
城市 3.6
5.2
6.7
8.1
8.5
农村 8.1
14.7 17.8 21.0 21.7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的住房消费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改变,消费动机发生了也呈多元化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为子女上学作准备、养老、购房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38.4%、20.3%,购房在人们心理上已不占主要的地位。从实现的经济现象看,住房消费也没有起到启动内需的作用。1998年年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6000多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近30%,商品房空置率接近20%,新建的商品房中又有70%空置。国内研究机构都认为,空置率大于10%时说明房子积压严重,房地产市场本身会产生一些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过6次银行降息,城乡居民储蓄仍没有降低, 反而增长。1998年的储蓄存款余额达534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从住房消费水平看,1985年,我国城镇住房支出占全年家庭收入的4.3%,1990年为4%,1996年为5.8%(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P294的统计数字整理并计算。)。接近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水平。在西方国家的统计中,住房消费包括燃料、水电在内约占消费支出的12%左右,如果我们国家的计算口径与其他国家相同,应该是基本接近国际水平。
4.五万多亿居民存款变为消费。我国居民现有储蓄存款达50000 多亿元。很多学者认为扩大消费就是要使部分储蓄存款变为消费支出,一个参照物就是西方国家的经验就是变储蓄为消费。 但是我认为这50000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不大可能变为消费支出。我国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不断增加,储蓄增加,定期储蓄就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居民中的80%是定期储蓄,这可能是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了消费。近期要使我国的消费有一个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变化 (亿元)
时间 1978
1980
198519901995 19961997
总计 210.6 399.5 1622.6 7034.2 29662.3 38520.8 46279.8
定期 128.9 304.9 1225.2 5851.3 23778.2 30873.2 36226.7
比重% 61.21 76.32 75.51
83.18
80.1680.1578.28
资料来源:《1998年中国经济年鉴》P892整理计算
同时,如果我们从最终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的变化来看,我们更相信这个结论。
我国最终消费与储蓄之比的变化
时间 1978
198019851990 1995 1996 1997
A
2239.1 2976.1 5773.0 11365.2 34529.4 41039.5 44768.2
B
210.6 399.5
1622.6 7034.2
29662.3 38520.8 46279.8
C% 9.41
13.42
28.11
61.8985.9093.86103.38
A:最终消费,B:储蓄,C:储蓄与最终消费之比资料来源:《1998年中国经济年鉴》P865,892整理并计算
四、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
扩大内需的政策是与扩大外需政策相对应的。从经济理论上讲,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应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开办银行创业贷款,支持个人创办小企业。我国目前的政策是鼓励消费,但是我认为,如其鼓励消费,不如鼓励生产。生产不发展,就没有人员就业,没有人员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居民就没法消费。现在银行贷款给一些效益不好的大企业,还不如贷款给私人作为生产性支出,鼓励个人当私营业主,直接为社会作贡献。银行贷款给私营业主的风险还小,因为私人还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而且数量小,风险分散。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汤敏先生介绍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在孟加拉“乡村银行”,通过短短的十几年,它从一个小小的试验所发展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大金融机构。在孟加拉国整个银行坏帐率为60%以上而且面临全业倒闭的情况下,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回收率高达97%以上,在整个银行系统普遍亏损的经济环境中,乡村银行的日常运作却已能做到基本上自负盈亏,略有盈余。更重要的是,乡村银行的成功证明,第一,这种面向贫困户的小额贷款,能在较差的经济环境下,用较小的投入使用贫困户大面积脱贫。这对那些认为“只有地区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贫困户问题”的,所谓渗透式的扶贫方式是一个挑战。第二,在适当的运作机制下,贫困户具有很强的还款能力,并能承受较高的利率。最后,现有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或行政网络,不适用于有效地发放和管理扶贫款,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机制与机构。我国可以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在城镇开办银行创业贷款,支持个人创办小企业。
2.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启动城镇就业市场、保持居民收入稳定。我国的失业率按统计口径1996年为2.6%, 而实际的失业率可能就更高一些,特别是下岗人员不断增加。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推算,1997年9 月末,全国共有下岗人员1150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58万人,增长 28.9%,全国下岗人员占全部职工的7.8%,占国有职工的比重超过了 10%。1998年和1999年下岗人员可能还会增加。因此,要扩大内需就要创造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启动城镇市场和扩大内需的目的。根据经验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 城市消费品市场大体增长1.05个百分点。失业和下岗是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1%。我国在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同时, 下岗人员也呈增长趋势。
1992年以来我国登记失业率情况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失业率% 2.32.52.82.93.0 3.13.1
失业人口(万人) 393.9
420.1 476.2 519.6 552.8
570-
我国1993年以来下岗人数变动表
年份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下岗人数(万人)
300
360
564
891
1151
-
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最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内需就没有基础。有人认为,中国已进入短缺经济时代,这个结论的根据就是很多产品出现了过剩。我们就以耐用消费品为例。对比一下耐用消费品在城镇的普及程度。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1994年1995年1996年
组合家具(套) 41.87 46.23 49.51
洗衣机(台)87.29 88.97 90.06
电冰箱(台)62.10 66.22 69.67
彩电(台) 86.21 89.79 93.50
空调机(台) 11.61
热水器(台) 34.16
排油烟机(台)
38.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从消费市场看,主要是消费不足,并非产品过剩。扩大消费,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
3.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率,增加农业人口收入。乡镇企业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增长源。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97 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 仅为18 %, 远低于1993年的65.1%,也低于“八五”时期的42%,并且低于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20%。乡镇企业经济效率下降,产品积压,资产负债高,亏损面达15%。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不少,但是,就业者的工资水平较低。乡镇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的30%。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主要是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产品品种与品质结构,实现加工增殖,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乡镇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比较
1994年1995年1996年
每百元固定原值实现利20.5 19.46 31.2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 9.0
8.848.6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锐 14.8 14.07 14.6
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 5.4
5.52
5.6
每百元固定原值实现营379.4 352.34 328.4
业收入(元)
每百元营业收入占用流 33.7 34.12 34.4
动资金(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1997》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与工资水平
1994年1995年1996年
每百元固定原值实现利20.5 19.46 31.2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 9.0
8.848.6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锐 14.8 14.07 14.6
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 5.4
5.52
5.6
每百元固定原值实现营379.4 352.34 328.4
业收入(元)
每百元营业收入占用流 33.7 34.12 34.4
动资金(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而且影响到农村的消费需求。以生产能力过剩最为严重的家用电器产业来说,城市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但占全国70%多的农村人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尚不足20%。其主要限制因素在于:农村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价昂贵;许多地区没有差转台,电视信号弱。如果能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我国家电生产的能力将会显得不足,而不是过剩。农村改革以来,政府通过增加产出、提高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经济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然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些增收因素的贡献趋于弱化。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政府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1998年十省农村市场调查结果显示,78%的农户认为技术指导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这说明农民并不缺乏科技意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
开拓农村市场的又一个关键问题是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农民只有卖出自己的产品,才有可能从市场上买回所需的工业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可显著增加农民的收入,说明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流通体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极其深刻。为此,政府必须着力进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多渠道开拓农副产品的购销市场。
5.源头产业的价格必须放开,不能实行保护价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各国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方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首先复苏的是旅游业,因为旅游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更直接。要发展国内的旅游业,交通运输的价格要放开,特别是航空的票价要放开,航空的票价是旅游业源头的产业。国内的旅游业发展不起来,主要是源头的产业航空业的票价没放开,而且还有最低的保护价,这不利于源头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如从深圳去海南四天游还得花2000元人民币,而从深圳经香港去新马五天游才只花1600港元。国内旅游业如何发展?旅游业也没有办法发挥带动作用。
标签:扩大内需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 就业选择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失业率论文; 银行论文; 有效需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