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城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方法:从2018年10月~2019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专业盆底功能康复和优质护理干预。在护理3个月后,深入分析和对比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尿失禁等。结果:在产妇盆底肌力评价结果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专业盆底功能康复和优质护理的实施,对于产妇盆底功能康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的出现予以有效控制,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护理干预;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现阶段,人们对孕产妇的安全予以高度重视,而在产妇产后疾病中,产后盆底功能性疾病比较常见,已经得到了临床和产妇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产后盆底功能性疾病的出现,对妇女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借助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于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具有极大的帮助,给予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强有力的保障。为此选取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50例,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9.65±3.29)岁;观察组为50例,年龄为24~38岁,平均年龄为(28.84±3.54)岁。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专业盆底功能康复和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来说:
首先,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深入分析和评估产妇收缩压和盆底肌力,并结合评估结果,给予护理方案有效性一定的保障,为产妇迅速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康复训练指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产妇盆底肌训练的正确引导【1】,并对训练强度和频率等予以控制。此外,护理人员需加强电刺激治疗方案的应用,也就是说,结合产妇参数FES,将电刺激落实到位,并将强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最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从产妇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保证产妇对盆底损伤知识、保护方法等进行充分了解,确保产妇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3个月后,对比两组产妇的发生情况,比如盆底肌力、尿失禁等【2】。盆底肌力为0~5级,级别越高,康复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评价结果比较
在产妇盆底肌力1级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产妇盆底肌力5级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00%、30.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产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不良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如表2所示:
3. 讨论
现阶段,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现象愈发严峻,对妇女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威胁。盆底功能障碍的出现,与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如果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危害性明显,其痛苦感比较强烈,而且极容易使产妇出现不良情绪状态。因此,务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和盆底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护理方案高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电刺激疗法和盆底肌锻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产妇,将提肛锻炼、婴儿式仰卧训练落实到位【3】,给予产妇盆底肌力改善一定的保障。此外,护理人员也需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使产妇认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积极实施盆底肌功能训练。
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评价1级、5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专业盆底功能康复和优质护理干预,对于产妇盆底肌力的改善具有极大的帮助,将产妇恢复时间降至最低,为产妇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便利性。
参考文献:
[1]陈萍.护理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4):68-70.
[2]赵晓翠.护理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3):139.
[3]梁晶心.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3):36-37.
论文作者:王赟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产妇论文; 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产后论文; 肌力论文; 统计学论文; 差异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