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丰收——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剧目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剧目论文,世纪末论文,第六届论文,演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年之交,世纪之末——1999年8月6日至19日,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在东北重镇沈阳隆重举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24台参演剧目是对我国近年来戏剧创作思想、创作成果的检阅,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戏剧在艺术创作上的可喜成果。
一、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
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反映生活的广度超过历届。有反映古代战争生活的淮剧《西楚霸王》,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上党梆子《初定中原》,反映古代忠奸斗争的滇剧《瘦马御史》,以神话形式反映古代世俗生活的川剧《目连之母》,反映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话剧《圣旅》,还有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的京剧《妈阁紫烟》、吕剧《苦菜花》等,反映旧中国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京剧《骆驼祥子》、越剧《孔乙己》、黄梅戏《徽州女人》和大型现代舞剧《二泉映月》等,当然反映得最为丰富多彩还是现代生活,工人生活、农民生活、士兵生活、学生生活应有尽有。特别是,戏剧创作者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弘扬正气、鞭挞不正之风的话剧《北方的湖》、高甲戏《沉浮记》,反映国家企业发展和工人下岗问题的话剧《父亲》、《脊梁》,反映继承、发扬优良道德品质问题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反映儿童教育问题的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反映农村改革、农民致富问题的评剧《疙瘩屯》、《关东腊月雪》等等,都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参演剧目对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普遍意义和思想深度。沈阳话剧团演出的《北方的湖》,以巧妙的艺术构思,以两个处于两极状态、一个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的强烈对比,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和我们的生活发展趋势。总政话剧团演出的《洗礼》,聚焦于一个家庭,展示了人民军队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具有很强的感人力度。福建省南安高甲戏剧团演出的《沉浮记》,以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揭示了不正之风的严重危害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弘扬。
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斑斓、内涵丰厚的巨幅生活画卷。
二、崇高人格的艺术展现
前几年,文艺界有人宣扬过“躲避崇高”的观点,当时很有些人担心:塑造或影响人类灵魂的文学艺术都要躲避崇高,今后的人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从这次戏剧节的演出看来,戏剧创作者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躲避崇高”的喧闹,唱出了一曲曲崇高人格的颂歌:《苦菜花》中的母亲、星梅、长锁等,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大义凛然,巍然难犯;《洗礼》、《炮震》中的东航、刘大海等军人,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毅然决然献出自己的一切;《父亲》、《脊梁》中的父亲、大强、铁良、石清、铁师傅等在困难面前,与国家共艰苦,同命运,拼搏奋进;《北方的湖》中的萧北,在国家需要时置生死于不顾,面对死亡,坦然处之;《沉浮记》中的李胜,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迟开的玫瑰》中的乔雪梅在家庭困境中承担了全部家务,把前程、希望、幸福一次次让给弟弟、妹妹;《疙瘩屯》中的喜莲,《关东腊月雪》中的林红霞,面对重重阻力,自立、自尊、自强,带领乡亲致富……这些人物,道德是高尚的,灵魂是美好的,在整个戏剧行动中显示了人格的崇高。
反映古代生活的剧目,温州市越剧团演出的《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钱玉莲,在生死关头、重大压力面前,忠于爱情,恪守诺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云南省昆明市滇剧团演出的《瘦马御史》中的钱南园,廉洁自守,刚正不阿;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圣旅》中的六世班禅,为维护国家统一,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这些崇高人格对今人仍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的力量。上海淮剧团演出的《西楚霸王》中的霸王是个较为复杂的人物,他坑降卒、烧咸阳,听不进不同意见,有残忍和刚愎自用的一面,但他轰轰烈烈,叱咤风云,身陷败局,决不苟且,宁为鬼雄,不失气吞山河之势,仍然显示了英雄气概!
还有一种人物的人格是灰色的,但在崇高人格的影响下,变成了崇高,或有了走向崇高的趋势。《洗礼》中的南佳、海洋原本都不崇高,但在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大无畏英雄人格的感召下,变得崇高起来。《北方的湖》中的艾蓓——一个腐败分子的情妇,其人格是低下的,但她人性中的良知尚未完全泯灭,就是这尚未泯灭的良知,打通了她与具有英雄人格的解放军战士萧北的心灵通道。她从萧北身上,体悟到了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走上了新的人生之路。从这些人物身上,同样可以体味到崇高人格的巨大魅力。
三、多样化的风格样式
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的24台剧目,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群芳争艳的戏剧大观园,差不多每一出剧目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出剧目都有自己的色彩,充分展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有的优美抒情,如《荆钗记》、《迟开的玫瑰》、《窗外有片红树林》;有的绚丽多彩,如《目连之母》、《美狐》;有的大气磅礴,如《圣旅》、《初定中原》;有的激昂慷慨,如《瘦马御史》、《苦菜花》;有的质朴自然,如《骆驼祥子》、《父亲》,有的火爆热烈,如《疙瘩屯》、《关东腊月雪》,有的凝炼深邃,如《北方的湖》、《洗礼》;有的清新明快,如《二泉映月》、《沉浮记》……风格的显示,是作品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明显特征,只有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或比较完美统一的作品,才可能具有这样那样的风格。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现出来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正说明一批思想解放、具有旺盛艺术创造力的创作队伍已经形成。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参演剧目中,人们还看到了一些与戏曲的传统样式不大相同的戏剧剧目,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浙江越剧团演出的《孔乙己》,上海淮剧团演出的《西楚霸王》,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三团演出的《徽州女人》,从结构样式到舞台演出都给人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这些剧目打破了传统的营构戏剧情势,组织戏剧冲突,在情势和冲突中叙事,在情势和冲突中抒情的套式。《西楚霸王》的话语中心没有放在争斗双方的冲突碰撞,而是通过项羽杀宋义、坑降卒、烧秦都、放刘邦、刎乌江等事件的陈述,演绎着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狂飙气势;通过斜平台上“大王旗”的翻飞变幻,展示着西楚霸王拒绝平庸、崇尚大气、追求唯美、不求结局的性格。《孔乙己》同样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性冲突,采用的是网络结构法,展示的是社会生活的整体横断面,春、夏、秋、冬四幕戏冷静地演绎出发生在孔乙己身边的一些事以及孔乙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阐释着本世纪初社会大变革时期一个落伍知识分子的尴尬、无奈、无力自拔的悲凉境遇。《徽州女人》更是以散文式笔调结构戏剧,它通过嫁、盼、吟、归的四幕时空,平和地叙述了清末民初封闭山村的徽州女子一段尘封的历史,全戏有爱无恨,有憾无悔,徽州女人心甘情愿地、平静地忍受命运加予她的不幸。既然全剧尽是忍耐,就很难构成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冲突。也就是说,这些“不同以往”的剧目,都抛去了戏剧原有的叙事方式,试图以一种新的结构样式叙事,用细节和场面的积累,氛围、意境的营构来表现人物,传达思想感情。对于这些剧目,戏剧界和观众尽管见仁见智,然而,它们在世纪末出现,反映了创作者的创新、探索意识的增强,反映了戏剧创新者突破传统的创造性冲动。愿这种新的集结与融合逐渐走向新的成熟。
四、创造戏剧艺术的整体美
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只有各门类的统一和谐,既要美视,又要美听,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第六届戏剧节的大多数剧目,首先力求在剧本文学创作上能够具有思想的丰富性和情节的生动性,反复修改和锤炼。例如《瘦马御史》竟修改14年之久,《苦菜花》在参演前还进行着修改,《骆驼祥子》的修改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二度创作方面,不少剧目都把具有实力的导演、演员、音乐、美术等部门的人才组成创作集体,对于每一段唱腔,每一个动作都进行认真推敲,因而才把闪现着戏剧艺术综合之美的一台台演出奉献给观众。
越剧《荆钗记》是一出改编的传统戏,一些专家认为“从创作到演出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它的一度创作已经具有正确而积极的立意,鲜明而生动的性格基础,营构了具有张力的戏剧情势,组织了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二度创作,导演不仅准确把握剧本提供的立意、情感、性格,而且对每一个调度都考虑了人物的内在依据和画面形式美,服装设计既注意舞台上的色彩对比,形成“色彩节奏”,而且注意了以服装外化情感和性格。布景以中国画勾勒的水纹天幕在灯光的渲染变幻中构成戏剧情感的意象化,不仅为人物提供了有意蕴的环境,而且创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细腻地传达了人物情感。末场王十朋、钱玉莲见面时的满台红灯,似生花妙笔,亦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匠心独具。音乐唱腔既有传统神韵,又有当代特色,放控有致,声情并茂,收到了感人肺腑的效果。陕西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演出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剧本结构严谨而集中,以过生日和“堵实了”的幕间伴唱作为全剧外在形式上的贯穿线,以雪梅的命运以及她在特定境遇下的自我选择作为内在贯穿线,具有很强的整一性。呼唤奉献精神的立意开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导演在二度创造中强化了人物性格和情感,对舞台作了具有诗意的处理,舞台美术简洁、优美,很好地显示了人物境遇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主要演员唱腔圆润动听,举手投足,一吟一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该剧创造了戏剧性的综合美,所以不仅中老年观众爱看,而且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话剧《北方的湖》叙事方式极具特色,没有紧张的表面冲突却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期待;没有大的场面却可以让人看见大千世界。旋转的舞台,构思精致、搭配巧妙的亭台楼阁,配以山和湖的背景给人以幽深感、层次感,与本剧含蓄凝炼的风格相统一。演员以真实、自然、投入的表演不断完成着剧场式的情绪积累,从而使观演者获得“剧场式的感动”。这种平静的、非常话剧的演法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使该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应该说到的是注意戏剧整体美、并且达到了整体美的剧目远不止以上这些,但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
五、追求戏剧艺术的当代性
艺术的当代性是艺术通向当代观众的重要途径。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的当代性主要表现在用当代意识观照生活,以超越意识突破自我,尊重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融现代艺术的表现语汇和当代科技以增强戏剧艺术的现代感等方面。
《北方的湖》、《父亲》、《洗礼》、《炮震》、《疙瘩屯》、《迟开的玫瑰》等剧目,观众感到新颖,能引起共鸣,首先是因为创作者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当代意识审视生活、把握生活,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和丑以及美和丑之间的斗争和斗争趋势。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高大全”的完人,他们是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炮震》中科技强军的思想,对人员文化素质的强调,显然是今天才可能注入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刘大海在紧张的训练中还在考虑婚姻,想着家属随军问题,这也是只有在当代才可能在我们的戏剧舞台上出现的英雄人物。《父亲》中的一家人,在经历“下岗”的阵痛中,几乎个个都摔过跤、跌破头,他们有牢骚、有抱怨、有气馁、有苦闷,他们更有热情、有活力、有理想、有骨气,父辈未竟的事业,由儿女们接过来,磕磕绊绊进行新一轮的登攀。这些,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通过这一普通工人家庭的窗口,透视出千千万万与国家共命运的当代家庭。这些,都是创作者们用当代意识把握现代生活的结果。即使反映古代生活的作品,创作者们也在寻找古今契合的桥梁。《瘦马御史》选取钱南园与贪官污吏的腐败作风的斗争为表现内容,《圣旅》着力讴歌的是六世班禅一切为着国家统一的思想,均是立足于当代的选择,使反映古代生活的戏剧散发出了今天的时代精神。
艺术的当代性体现在艺术家个人身上,就是不断地以超越意识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素以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靓丽形象享誉越剧舞台的青年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为了提高越剧的文化内涵,为了拓展越剧题材的表现领域,勇敢地对自己和越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发起了冲击。《孔乙己》中穷困潦倒、落魄萎琐的末路书生的塑造,使她从“帅哥”变成了“丑生”,使她对越剧小生进行了唱念做舞的整体变革。可以说,越剧《孔乙己》并非完美,但茅威涛的进取与超越却使越剧艺术大踏步地贴近了当代知识观众。进行这种超越的不仅仅是茅威涛,京剧《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虎妞”也赢得了这种“超越性”的满堂喝采。“架子铜锤两门抱”的花脸名角陈霖苍和著名青衣花旦黄孝慈,勇于创新、勇于突破,“撕碎自己,重新打造”,实现了传统京剧程式化表演手段与现代生活的最佳结合,那既具传统神韵,又蕴现代素质的“洋车舞”、“双人醉舞”与“闹寿棚”等高潮戏的处理,令当代观众兴奋痴迷,耳目一新。
尊重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是戏剧实现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戏剧节奏的拖沓为当今多数观众所同感,他们希望看到强烈鲜明的节奏,戏剧节的不少演出,不仅现代剧目强化了节奏,加快了时空转换,就是传统剧目也大有改观。例如《荆钗记》、《目连之母》,剧情进展迅速,增强了单位时间传达的信息量,往往一个转身、一句道白就实现了过去舞台上敷演半天才能实现的舞台转换。当今观众的审美兴趣在向体验人的内心世界方向转化,本届戏剧节的舞台上,大量剧目都加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而且舞美、灯光都在创造意境,营造不同类型的“情绪场”,参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骆驼祥子》那倾斜的城门、倾斜的石狮子,显然是人物内心世界不平衡的外化,从而造成观众内心的不平衡。《徽州女人》中那封闭的镜框舞台,沉重的古代民居面幕,深深且窄窄的小巷天幕背景,映衬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性和封闭的内心。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的绝大多数剧目都在舞台面貌的形式美上努力创新,正是尊重当代观众注重观赏性这一审美习惯的体现。
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演出的不少剧目,舞台表演大胆借用现代艺术的表现语汇,舞台美术大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戏剧舞台当代性的实现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使得整个舞台面貌焕然一新。淮剧《西楚霸王》以巨大的浮雕景片,多层次极具表现力的灯光,对比鲜明的人物服装,撞击人心的音响效果,18员靠将的跌宕舞姿,主要演员的精美表演等诸多舞台艺术元素浑然一体,“交响”于整个演出进程,较好地承载了这出极具现代意识和戏剧精神的演出。《窗外有片红树林》中的三角形风帆吊板,用电脑喷绘工艺陈述了现代都市深圳的风貌,象征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和蕴含的希望。话剧《脊梁》中顶天立地的金属色钢架坚实地构成“脊梁”的形象与品格。《迟开的玫瑰》使用了影视艺术,甚至是MTV的表现手段。《美狐》中的武打,《初定中原》中的“马舞”, 分别融入了艺术体操和现代舞的肢体语汇,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使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散发着当代艺术的鲜活气息。
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既然是对我国现实戏剧创作的一次检阅,那么,它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仅只限于使人们看到成就,鼓舞士气,同时在于发现不足,补救缺陷,以利于今后的创作。
人们看到的戏剧节的演出,有的剧目艺术上不够精细;有的剧目观众的接纳存在一定阻隔;有的剧目还有图解意念痕迹,部分情节有虚假之感;有的剧目创作者的审美判断还存在某种失误,使观众对艺术形象难以把握。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局部的、个别的,但毕竟不利于戏剧的今后发展,我们的戏剧创作者需要强化观众意识、市场意识、精品意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美的创造力,抛弃概念化的创作方法,更多地占有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让我们的戏剧艺术以崭新的面貌,绚丽的风姿,昂首跨入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