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经济崭新的“发展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入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指导思想。曾创造出惊人“一夜城”奇迹的深圳特区,伴随着政策优势的弱化,伴随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迅速升值,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特区人苦苦寻求的话题。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终于使深圳特区寻找到了实现“二次腾飞”的支点。
“硅谷”:描绘出特区美好的蓝图
早在1955年,法国发展经济学家弗良索瓦·佩鲁根据不平衡动力学,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应由某些主导部门和创新行业聚合起来,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经济规模大、自身增长迅速的“发展极”,并通过它的优先增长,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选择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当代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狭长谷地。因这里微电子技术特别发达,其基本材料是硅,故称其为“硅谷”。硅谷的成功和兴旺发达,激起了许多国家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情,由此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
特区未来的“发展极” 在哪里?换言之,特区人实现第二次创业和二次辉煌的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特区人把它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0多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其中微机产量占全国近40%,计算机占全国产量70%之多,为世界产量的10%左右,计算机硬盘占全国产量90%左右,约占世界产量的3%,计算机显示器占全国产量50%以上, 程控交换机占全国产量30%左右;光缆占全国产量40%左右。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深圳崭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特区的“发展极”条件已经成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深圳。1985年,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先后引进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著名的跨国公司来园投资,同时吸引了长城、华为、联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在深圳市重点支持的2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10家设在科技工业园。此外,科技工业园还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了一批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科技企业家,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人才、技术,扩大了发展空间。进入90年代以来,深圳经济环境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特区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要素升值,一是特区的政策优势弱化。这两个因素对处于发展中的深圳高新技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鉴于此种形势, 要求建立新的开发区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1992年以来,深圳在华侨城附近的区域先后又建立了中国科技开发院、高新技术工业村及京山科技工业村,使得特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增加到4个。 “一城四区”的出现说明深圳的开发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群雄四起,则潜伏着各开发区之间争夺资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痛根。于是,1996年5月, 深圳成立以市长李子彬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德成,副市长郭荣俊,副秘书长刘应力为副组长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由科技局、计划局、经发局、规划局等19个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市高新技术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高新技术园开展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加快立法的实质性工作。深圳的“硅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看未来,前景更美好。1996年12月27日,深圳召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向人们勾勒出一项号称深圳“硅谷”的发展蓝图,讨论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规划》。深圳市政府决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特区西部,面积为112平方公里。现有企业33家;中区包括科技园一期、科技园规划二期、麻省岭和大冲村,现有企业150家; 南区现有深圳大学、京山科技工业村、国家电子工试中心、深圳高新技术工业村、中国科技开发院、华为、飞亚达、迅业集团等单位。规划组初步确立了园区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同时重视培育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这不是一个一般的规划,它是深圳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制定的新发展方向,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结果,也寄托着深圳人用新的产业导向完成新的经济增长,再造深圳新辉煌的梦想。
“巢”好何愁“凤”不至
早在特区创建之初,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之时,深圳就致力于为高新技术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深圳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方乐土。
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区的一小块区域上,建有四个中国行业排头企业:长城计算机集团深圳公司(微型计算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程控交换机)、科兴生物制品公司(基因工程)、康泰生物制品公司(生物疫苗),这种高效益大企业如此密集的排列实属全国罕见。随着长城计算机公司把开发基地放在深圳,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全国计算机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IBM、康诺、富士、 施乐等国外大公司也纷纷在深圳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了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外资配套厂进入深圳,壮大了整个产业的总体实力。深圳已拥有生产品种齐全的各类计算机产品的能力。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生产企业IBM 想在亚太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他们把目光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中国30多个大中城市转了一圈之后,毅然决定把生产基地建在深圳。如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深圳,这一大家族中响亮的名字就有西门子、艾默生、康柏、惠普等著名跨国公司,这些企业相中的是这里适宜高新技术发展的优良环境。
深圳市政府强调,要把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园区内的产业规划突出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工业的技术和带头作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与龙岗大工业区相互呼应,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对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生深远影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正对现有园区内的企业进行积极调整,将那些效益差、技术含量低、有污染的企业逐步迁出,把适于入区的企业引入园区,实现产业技术的升级。同时,以“有村无界”、“一园多区”的原则调配使用土地。并根据各园区的特点和临近旅游区的实际综合考虑,从产业结构、生产生活配套、建筑风格、园区功能等方面统筹规划,为园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到2000年,该区入区企业将达到500家,开发区内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0亿美元。
技术市场体系是深圳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深圳的技术市场在90年代获得了较快的发育,目前已形成了技术交易、评估、中介、仲裁等配套服务的技术市场体系,形成了技术成果交易的供需网络。市技术市场形成以来,充分发挥了“科技红娘”作用,先后与全国120 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收集高新技术项目万余个,同深圳市区200 家企业进行了技术挂钩,“孵化”成产品,走向了市场。特区创办以来,经市科技主管部门以上单位鉴定的800多项科技成果,已有90 %以上转化为现实产品,累计实现产值数十亿元。这表明,深圳已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良好机制。
一批以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动态, 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863”计划项目,已在深圳安家落户。据悉,目前已有十多项“863”成果在深圳实现了产业化,十多项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 这些“863”项目1997年实现产值5.7亿元,利税1亿元。 目前在深圳实现产业化的“863”成果 ,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 主要产品及项目:曙光并行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终端、快译通、aIB干扰素、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等20余项。这些项目已成为深圳的行业龙头。如深圳科兴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该公司aIB 干扰素年产量达500万支,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中国近一半市场。 桑夏公司完成了快译通“笔译通”等近10个“863”项目的生产转化, 被国家科委授予“863”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称号。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曙光一号、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天演工作站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产品,年产值数千万元。
在“863”成果转化过程中,深圳企业探索出了多种模式。 深圳桑夏公司“借鸡下蛋”(在企业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借他人力量来发展自己)——“养鸡下蛋”(有一定实力后,自主完成项目的开发与生产,获取更大效益)——“孵化场”(先将个别企业办好,然后用所得红利追加投资,或开发新项目,使科技成果不断转化)的桑夏模式,使一批科技成果走出“深闺”。深圳的科兴公司、黑眼睛公司、曙光计算机公司走的是产学合作的道路。他们依托内地的技术力量,尤其是以国家“863”重大成果为基础, 利用深圳的市场优势进行科技成果商品转化,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已被证明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圳何以吸引这么多“863”项目和成果?又有较高的成活率?用商界人士的话说,深圳具有成果转化的肥沃土壤。为了让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863”成果落户深圳,科技局长七上北京求“技”, 为解决成果的产业化的资金问题,市里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划拨专门资金资助“863”项目,使得“863”产业化在深圳如鱼得水。
“三驾马车”撑起特区科技的辉煌
为了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使特区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深圳特区匠心独运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设计了“三驾马车”:
——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一路开“绿灯”。为实现把深圳市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规定》要求继续增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1998年科技经费达到当年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5%,以后逐年增加,到2000年达到2%。强化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担保和股权投资的功能,在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市财政分3 年每年对公司注资1亿元,使公司注册资本到2000年达到4亿元。《规定》要求了一系列的优惠财税政策: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年免征所得税,8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 除享有原有的所得税优惠外,增加两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投产后,经有关部门认定和批准,对该项目给予3 年免征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增值税,从1998年起,3 年内由该市财政部门按50%的比例返还,对国家级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或试产计划的产品、首家生产的发明专利产品、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计算机软件也给予了相应的所得税优惠。《规定》还对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更新、项目用地、人员因公出差等给予了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可按年销售额的3%至5%提取技术开发费用;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行研制的技术成果,其技术转让及过程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新建成或新购置的生产经营场所,自建成或购置之日起5 年内免征房产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根据需要,按有关文件规定,可以对生产和科研设备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简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因公出国、赴港审批手续等等。
——投入确保向高新技术企业“输血”。近年来,深圳市加大对高新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促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1997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4.9%,比1996年底上升了6.2个百分点。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企业向银行贷款要求投资公司担保,深圳市两年前为此专门成立了拥有1 亿元注册资产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包括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经纪行、无形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两年来为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向银行担保融资4.6 亿元。地方财政还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投入力度。近3 年来,深圳市政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通过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直接追加股本金等资金注入形式,共投资3.7 亿元,支持了该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激光视听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取得显著的效益。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先上市的政策。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深圳市优先安排深圳华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股票上市交易,共筹集社会资金2.98亿元,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节节上升,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力。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性强,骨干企业的联动作用事关整个行业发展,仅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有上百家企业与其产品相配套。深圳市政府先后为希捷、华为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解决其面临的资金、土地等问题,保持了骨干企业的发展后劲,1997年上半年,该市11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总产值76.9亿元,占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的14.6 %, 比1996年同期增长104.5%, 对深圳市工业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架桥修路”。1993年6月, 深圳市成立了全国首家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被我国理论界誉为“是这一领域的超前探索”。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创办,使深圳在企业股份制改造、外资的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国内的技术贸易、国外技术引进、企业变更破产清算和相关的司法保护实践中所遇到的大量无形资产评估问题迎刃而解。在成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同时,深圳市建立了深圳市技术经纪行,使科技人员在技术贸易中的咨询服务合法化、规范化。深圳还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配套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有力地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进程。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大胆改革,对企业的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进行革新,形成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技术入股目前已成为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方式。深圳高新技术人才群体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启动、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引进各类人才达12万多人,其中科技人才通过新扩建的功能齐全、电脑信息管理的市区两级6个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
深圳毗邻香港,深港间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高新技术景观”,香港有融资、信息和市场优势,这是发展高新技术所必需的。但在产品技术的开发生产、技术交易网络、发展空间等方面,深圳又有明显优势,深港两地优势互补,携手发展高新技术前景辉煌。
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深圳特区第一次创业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的,特区的第二次创业将使高新技术产业走进辉煌的世纪,特区的土壤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也需要特区这块“圣地”。也许10年、20年后,人们或许谈忘了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留在人们记忆深处、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圳是中国最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