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后现代论文,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解构性。并以此来否定现代性哲学的世界观,把现代性哲学宏大的体系解构成零散碎片,以证明并不存在人类的主体性、历史的意义、真理的证明、哲学的基础等,一句话,否定建立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进入90年代后,一种与后现代解构性哲学相对抗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美国迅速发展,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建构性与继承性,自称为建构性后现代哲学。(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推出一套《建构性后现代思想》丛书共九本,由大卫·让·盖里菲因(David Ray Griffin)主编。其中《建构性后现代哲学的先驱》是比较重要的一本书,书中提出了建构性后现代哲学的基本纲领和思想。盖里菲因在本丛书的总序中指出:建构性后现代哲学,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它要超越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这种超越并不是建立在对现代性世界观彻底否定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前提,现代主义思想的批判、修改、继承来达到。这种建构性的后现代世界观,包括新的科学体系、伦理体系、美学体系和宗教制度,它反对的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建构性后现代哲学建立世界观的重要基础。
建构性后现代思想并不局限于对现代主义世界观的修正与批判,它同时和后现代世界密切相联。盖里菲因指出:“这一新的世界观支持世界的后现代性,同时又将为后现代性世界所支持。”①一方面,后现代世界将包括后现代的人和后现代的精神;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需要后现代的全球秩序。
建构性后现代思想对现代性世界的超越,包括超越它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父权主义、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事主义。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支持生态学、和平运动、女权主义和其它现时代的解放运动。它要拯救与重建人类自我、历史的意义和做为一致性的真理等现代性的核心思想,而不认为像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这些概念已陈旧过时,应该彻底抛弃。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结论是建立在修正与批判现代性的前提之上的,这种继承与建构的后现代性哲学,以开放的态度重建真理与价值,包括创造性地综合现代与前现代的真理观与价值观。
2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坚持一个后现代时代的来临,主张现代性已经终结。
两者的区别则在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坚信现代性能够而且必然被超越。它认为这种超越是以对现代主义的世界观的修正与继承为前提,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主义哲学的彻底解构与否定、偏移与妨碍了对现代性的深入批判。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主张维护进步、真理、意义的概念、寻求对人类秩序、前途、希望的重建。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却极力否定进步的观念,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哲学的解构,是号召人们返回前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中,这种主张历史倒退的思想是和人类进步的精神相违的。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现代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反科学倾向。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并不拒斥科学,它拒斥的是科学主义。现代世界由科学误用所产生的大量问题,责任在于科学主义的世界观而不是科学本身。因此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但不反对科学,而且把它当作反对现代主义世界观和建立后现代性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基础。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持有更充足的证据来证明现代性的不合理性,说明现代性世界观在社会与精神方面造成的危害性。它强烈地意识到,“现代性的继续,将威胁到我们这个星球生命的存在。”②军事主义、核武器、生态危机是和现代性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让人们了解与认识建立后现代世界观的必要性和根据。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则否定建立后现代性的世界观和克服现代性弊端的努力,认为对现代主义的修正、批判和继承的主张是毫无希望的。
3
下面我们简要地评价一下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观点。
首先,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意义、真理、价值、世界观的重建具有积极意义,在解构主义掀起的否定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提出这一抗击解构主义的文化纲领,主张历史进步的观念,反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取消进步与倒退、意义与标准的区别,是符合人类进步精神的。如果按照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对真理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观予以彻底地解构与粉碎,那么在这样一个精神世界完全崩溃的虚无主义废墟上,人类很难再看到希望与出路。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的不单纯是哲学问题,而且更加关注人类问题,诸如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特别是生态灾难问题。这些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是十分紧迫不容回避的问题,追寻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时代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尽管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不全面,其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可行,但这种努力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理论上的不足与困境。
建构性后现代性哲学是以抗击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姿态出现的,但它没有对解构主义哲学展开深入有力的批判。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各个方面反对启蒙思想设定的理论目标,如取消真理与错误、进步与倒退,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个别与一般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区别,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却回避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不外是其反现代性的立场阻碍了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因为启蒙运动设定的理性目标是现代性的基础。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尽管强调要建构后现代性的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做到的。纵观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推出的理论著作,很难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罗蒂、利奥塔德等人的著作相抗衡,其影响力在美国也很有限。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运动刚刚兴起,另一方面这一运动还未涌现出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在哲学方面,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是对皮尔士、詹姆斯、柏格森、怀特海、哈特曼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后现代语境中做再诠释,寻求其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如对真理的论述是把真理是什么的问题转换成了真理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认为真理就是关于事实的存在。这是怀特海思想的后现代解释。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具体哲学理论介绍中还比较零散,缺乏鲜明独特的理论特色,继承与修改多于创造与发展。如在反基础主义问题上,建构性后现代哲学宣称,它既非基础主义者,也不是极端的反基础主义者,而是一种非极端相对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这种理论上的折衰使它陷入了理论困境。在世界观问题上也是如此,它把对上帝的信仰与对真理和价值客观性的信念综合在一起,认为这有助于在实践中导向“吃苦精神”(strenuous mood)和“奉献主义”(Contributionism),这些思想在方法论上都有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