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无痛埋针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赵玉华,罗文斓,张旭,叶婷婷,蒲蔼,罗双林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 重庆 400021)

【摘要】皮下无痛埋针疗法,是经明确病变经络后,在健侧(单侧)四肢长骨段经络循行线上,避开肩、肘、腕和髋、膝、踝关节,随机选择进针点,采用“随迎补泻”法,用毫针沿病变经络循行线经皮下平刺,将毫针顺(或逆)经络走向埋入皮下,根据患者病情酌情施以手法后留置一定的时间并用医用胶布固定。行针和留针过程要求无酸胀痛麻等针感出现,以出现温、热、寒、凉及发痒等感觉为效佳。笔者采用皮下无痛埋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10例获得满意疗效,体现针灸简、便、效、验、廉的特点。

【关键词】中风后呃逆;皮下无痛埋针;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072-02

呃逆[1]即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中医称“哕”、“哕逆”,《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相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而西医认为呃逆系膈肌痉挛[2],属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膈肌局部、膈神经、迷走神经或3~5颈髓以上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的特别声音。呃逆发作超过48h未停止者称作顽固性呃逆[3]。中风后呃逆为神经内科常见伴随症状,有时呃逆昼夜不休,影响患者饮食和睡眠,身心疲惫,甚则影响中风的治疗和康复[4]。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损伤后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相关。临床常采用肌注或穴位注射氯丙嗪、胃复安、东莨菪碱、麻醉剂对症处理,而对于顽固性中风后呃逆的患者治疗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试采用皮下无痛埋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1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患者均为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脑病科2017年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急性期8例,恢复期2例;男8例,女2例;年龄42岁~77岁,平均年龄62.20±11.97岁。

2.治疗方法

2.1 定位

健侧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避开膝关节和踝关节,在健侧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随机选择进针点,以膝关节下3寸和踝关节上3寸为宜,进针时需要避开肉眼所见的血管以及局部皮肤异常区(如疔、疖、蚊虫叮咬点、外伤伤口处),以“离穴不离经”为原则。

2.2 操作

常规皮肤消毒后,用φ0.25×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手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夹角≤30°,根据“随迎补泻”明确进针方向后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与经络循行线纵向平行进针,行针和留针过程要求完全无痛,无酸胀痛麻等针感,可出现温、热、寒、凉及发痒等感觉。每次治疗留针1~2颗,用医用胶布固定。留针时间根据病情以30分钟或3日为度,嘱患者观察皮下有无疼痛及瘀青,进针点有无红肿,一有不适立即出针并对症处理。

3.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患者一诊治愈未复发,1例男患者(左中风)一诊治疗19日后呃逆再次复发,予再次埋针治疗后治愈。治愈率100%。

表 每例患者治疗方法及效果

4.验案二则

4.1 案1

患者何某某,男,62岁,因“突发不能言语1天”于2017年6月30日入院。查头颅CT示“左侧额叶及颞叶急性脑梗塞;右侧额颞叶枕叶软化灶并周围皮层坏死;脑萎缩。”西医诊断: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患者于7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症见:呃逆2日,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短而频发,不能自止,言语不利。经肌注“胃复安20mg”无缓解,影响睡眠和进食,舌红苔腻,脉弦滑。考虑此乃肝阳亢盛,气机不利,横逆犯中,胃气上逆挟痰动膈所致。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与肝相关。辨为实证,当治以降逆止呃,故在左侧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足三里与条口连线),逆经(泻法)埋针1颗,留针5分钟后呃逆消失,为巩固疗效予医用胶布固定埋针1日,直至出院未再复发。

4.2 案2

患者童某某,男,77岁,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2小时”于2017年8月3日入院。查头颅MRI示“①脑干及左侧小脑中脚多发急性脑梗塞;②右侧小脑半球、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部分软化灶形成”。西医诊断: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于8月9日突发打嗝,即刻症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左侧偏瘫。舌淡苔少,舌下络脉迂曲,脉细涩。考虑患者年过七旬,年高体弱,正气已虚,又逢大病,正气未复,中气损伤,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肝肾亏虚,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此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与脾、肾相关。辨为虚证,当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呃,故在右侧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足三里与条口连线顺经(补法)埋针1颗,另在丰隆与解溪连线顺经(补法)埋针1颗,留针3分钟后呃逆消失,巩固疗效埋针2日后呃逆消失。于19日后呃逆复发,经足三里穴位注射“氯丙嗪注射液50mg”无效,次日再次予右侧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足三里与条口连线顺经(补法)埋针1颗,埋针3日后彻底治愈。

5.讨论

中风后呃逆是中风常见并发症,多因肝郁、痰浊和气虚所致,如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又可见大病久病,年高体弱,中气损伤,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由此可见,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肝、脾、肾有关。呃逆产生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病变经络主要在足阳明胃经,故根据病性虚实,再施以补泻以获奇效。皮下无痛埋针疗法属于毫针浅刺法,即采用普通针灸针,在皮下进行浅刺以达到针进症消、或经留置一定的时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疗法基于十二皮部理论,由于皮下埋针属浅刺,进针表浅,行针和留针无痛,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临床操作又简便安全,笔者针刺时尽可能减少进针数量和针刺次数,以获得最大的效果,临床深受患者喜爱,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

[2]王海泉,孟迎春.中风后呃逆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4 (4):60-62.

[3] Moretti R,Torre P,Antonello RM,et al,Gabapentin as a drug therapy of intractable hiccup because of vascular lesion: a three-year follow up [J].Neurologist,2004,10(2):102-106.

[4]张鸿.针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7):1041-1042.

论文作者:赵玉华,罗文斓,张旭,叶婷婷,蒲蔼,罗双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  ;  ;  ;  ;  ;  ;  ;  

皮下无痛埋针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赵玉华,罗文斓,张旭,叶婷婷,蒲蔼,罗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