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105家企业为例_产业转移论文

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现阶段论文,问卷调查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接近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与此相关的产业经济现象是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区域转移可简称为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这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70年代也曾经发生过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的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的政策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也将大量的棉纱生产能力(有50万锭)转移到了新疆地区。但是这些产业转移都是政府行为,因此,不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本文在亚洲、日本和NIES(即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从70年代后半期(日本)或从80年代中期(NIES)开始,产业转移就进入了一个活泼发展的时期,由此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各国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的形成,促进了地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东亚地区存在的所谓“雁行模式”实际上就是产业区域转移的形象化表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国土面积辽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产业区域转移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国内。最近,日本学者关口博夫就敏感的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内部将出现以上海为雁首的“雁行发展模式”(《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1月14日)。事实上, 通过沿海发达地区的那些已经先行完成市场体制转型的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用形象的语言表示就是“东扩西进”,将有效地应对加入“WTO ”后的冲击,加快中国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加快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进而有力地促进整个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的稳步推进。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国际上较早形成理论的当数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发展模式,这一理论后来经过小岛清的发展成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A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和ASEAN(东盟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R.Vernon(弗农,1966),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周期论,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述和理论上的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国际经营学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Kojima,1978)的延长线上,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的载体(大西胜明,1999),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业跨国经营。牛丸元等(1999)进一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S 模型来解释赤松要的雁行模式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但其实质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Dunning(邓宁,1988)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O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L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s,I优势), 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对于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在中国国内还处于初始阶段。1997年,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这是国内较早的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足的是,该研究没有实证分析的材料,也没有接触到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虽然提到过“产业区际转移”的概念(张可云,2001),但基本没有进行展开研究。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以下3个领域:(1)技术转移的梯度和“反梯度”理论(夏禺龙等,1982;周起业,1990);(2)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联系; (3)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有关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了国内理论界的研究热门。但是,将企业开放型发展战略与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联系起来分析,这样的研究还没有见到。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正面接近产业转移研究,特别是对于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或带有实证研究性质的产业转移研究,还非常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践的滞后。除了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的差异之外,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区域转移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第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国内,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还是近年的事,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

二、基本假说

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现有的产业转移研究有待于发展和深化:(1)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扩张理论能够解释20 世纪70年代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跨国发展,但却难以解释当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开放式发展。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积极推进产业转移的企业大多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在资本、市场经验、决策支持体系方面远不能和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但却是成长中的企业,具有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独特的(专有的)经营资源,需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就是说,必须从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问题,并将企业改革、企业开放式经营等结合起来研究。(2)日本和亚洲NIES (即所谓的亚洲四小龙)的以对外投资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竞争优势,从而形成了产业转移浪潮。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正在接近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相对活泼,因此,仅仅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理论不能很好说明沿海发达地区日益活泼的产业转移活动。(3)结合中国国情,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整合以及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结合起来,特别是联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包括中央决策层的扩大内需、西部开发、“走出去”等宏观决策的影响,可能也是说明中国产业区域转移趋于活泼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我们认为,产业转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微观层面上的意义,同时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整合,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等多方面的意义。在中国,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地域资源赋存的多样性,产业转移不仅包括小岛清意义上的向国外转移,也包括向境内其他地区的转移。这种转移,除了具有一定意义上边际产业的扩张效应之外,更多的是为了组合利用国内各地区的资源,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不仅有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还有推进体制转型和扩大内需、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意义。

三、问卷调查的基本数据与结论

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沿海地区中,浙江省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具有较好的代表意义。截至2000年上半年,浙江企业的对外(指对海外地区)投资额已达3.49亿美元,而对国内地区的投资更为可观,其中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包括各类浙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中西部地区的再投资),90年代以来,已超过900亿人民币, 对上海地区的累积投资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浙江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探讨现阶段中国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什么?产业转移处在一个什么规模上,企业会采取何种方式,向何方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在本调查分析中,所谓的产业转移,既包括在国际产业转移,也包括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的对象是浙江省内各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12个行业的10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包括宁波、杭州、临海、 义乌和海宁地区,企业所有制形式以股份制、国有、私营企业为主,调查对象的企业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企业的所有制分布

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数%

A 国有 9 8.6

B 集体 8 7.6

C 国有控股 1817.1

D 股份制

3735.2

E 外商合资 109.5

F 外商独资 3 2.9

G 私营 1413.3

H 个体经营 0 0

I 其他 6 5.7

(一)浙江企业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所处阶段

根据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一个区域的投资发展和产业转移过程可以用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变化过程来描述。所有权优势是指由于经营资源积累和技术积累形成的优势,包括研究开发能力、企业家能力、品牌、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投资对象地区或产业转移对象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设施、商业流通网络的完备程度、投资优惠政策等等。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浙江省的投资发展和产业转移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1 )改革开放起始点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是浙江省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浙江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都处于比较贫弱的状态,基本处于一种既无对内FDI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又无对外FDI(对外直接投资)的状态。(2)浙江省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进入了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时期浙江省的对内FDI有了大量增加, 表明浙江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3)投资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对内FDI开始减少,而对外FDI开始发展和增加的阶段。浙江省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现对内FDI减少的现象,而随着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的进一步增强,对外FDI有了显著增加。

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以上的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表2表明, 被调查企业中有58.10%的企业表示他们已经进行了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 在近期(1~2年内)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意向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55.24%,近中期(2~5 年内)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意向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59.05%,而中长期(5~10年内)具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意向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67.62%。

表2 关于浙江105家企业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意向的调查

问题 是% 否%

是否进行了对外扩张或产业转移 61 58.1039 37.14

近期(1~2年内)是否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意向 58 55.2442 40.00

近中期(2~5年内)是否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意向

62 59.0533 31.43

中长期(5~10年内)是否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意向 71 67.6220 19.05

由此可以证明,浙江企业的对外FDI 是浙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会发生的现象,是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必然现象,它表明,由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浙江的资源优势有了显著的扩大,浙江企业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内的已经拥有某种程度的所有权优势,浙江经济已经处于对外FDI和对内FDI并存的发展阶段。

(二)浙江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原因

现阶段企业为什么进行产业区域转移,或实行对外扩张战略,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本调查设置了15项选择,以把握企业的对外扩张和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105家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

序号 向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原因(可多项选择) 企业数%

A[,i1]扩大销售额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6965.71

A[,i2]扩大出口4038.10

A[,i3]引进技术1716.19

A[,i4]引进人材1615.24

A[,i5]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 1413.33

A[,i6]降低税费负担7 6.67

A[,i7]降低土地使用成本7 6.67

A[,i8]靠近原材料产地 1514.29

A[,i9]提高企业知名度 2220.95

A[,i10]

融资方面的原因 1110.48

A[,i11]

便于向海外扩张 1716.19

A[,i12]

便于生产协作1211.43

A[,i13]

利用较完善的信息、交通、教育、文化、制度

、法律等硬软件基础设施基础 1918.10

A[,i14]

充分利用陈旧设备,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 2.86

A[,i15]

其他3 2.86

从表3可知,浙江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动机中具前5位的依次是:(1)扩大销售额(选择率65.71%);(2 )扩大出口(选择率38.10%);(3)提高企业知名度(选择率20.95%);(4)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基础设施(选择率18.10%);(5)引进技术和便于向海外扩张(选择率各为16.19%)。

(三)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

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6种情况:对外投资, 建立加工点,设立营销网,设立研究发展机构,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总部。我们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明目前浙江企业在选择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时主要集中在建立营销网络(选择率55.24%)、 建立加工点(选择率38.10%)、对外投资(选择率31.43%)方面,相比而言,选择设立研发机构,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企业总部作为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方式的企业要少的多,分别只有7.62%、6.67%和5.71%。即选择后3种方式作为产业转移手段的企业仅为前3种方式企业的1/5~1/7。

表4 105家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

序号 如进行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准备采取何种方式(可作多项选择) 企业数%

M[,o1]对外投资 33 31.43

M[,o2]对外设立生产加工企业(点) 40 38.10

M[,o3]设立营销网点 58 55.24

M[,o4]设立研究和开发中心或类似机构 8

7.62

M[,o5]将主要生产设施和产品转移到国内外其他地区 7

6.67

M[,o6]将企业总部转移到其他地区 6

5.71

M[,o7]其他 2

2

(四)浙江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面向对象地区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浙江企业的产业转移或意愿性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以中西部地区的选择率最高,上海第二,浙江省内的中心城市如杭州、宁波等第三,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第四,海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五,如表5。

表5 105家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区域选择

序号 如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将考虑面向以下地区(可作多项选择)企业数 %

A[,r1]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98.57

A[,r2]杭州、宁波等省内中心城市 21

20.00

A[,r3]省内其他地区 20

19.05

A[,r4]上海 22

20.95

A[,r5]华东地区其他省区 17

16.19

A[,r6]广东 11

10.48

A[,r7]国内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20

19.05

A[,r8]国内中西部地区25

23.81

A[,r9]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18

17.14

A[,r10]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8

17.14

A[,r11]

俄罗斯和原东欧国家76.67

A[,r12]

港澳地区 98.57

A[,r13]

其他 87.62

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选择率最高,为23.81%,中西部是一个很广阔的地域概念,差不多有大半个中国,其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性对浙江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对浙江企业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行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向上海进行区域转移居第二位,高于对杭州和宁波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水平,这表明,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对浙江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向省内地区(包括杭州、宁波和省内其他地区,但不包括省内欠发达地区)也有较高的选择率,表明地理位置、相近的发展环境等也是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所考虑的因素。

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是浙江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五)浙江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分布状况

浙江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分布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如表6所示, 依次是省内,国内华东地区,国内沿海地区,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

表6 105家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分布状况

序号 企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可多项选择) 企业数 %

M[,a1]省内 60 57.14

M[,a2]国内华东地区 48 45.17

M[,a3]国内中西部地区35 33.33

M[,a4]国内沿海地区 46 43.81

M[,a5]国内农村地区 20 19.05

M[,a6]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42 40.00

M[,a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2 20.95

M[,a8]俄罗斯和原东欧国家21 20.00

M[,a9]东亚国家和地区25 23.81

M[,a10]

港澳地区 25 23.81

M[,a11]

其他(请具体写明) 4

3.81

(六)浙江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大小

浙江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投资规模以百万为数量级,上亿的投资还比较少。其中100~500万的最多,占了调查企业的24.76%(见表7)。

表7 105家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

序号 如对外投资(包括海外和国内其他地区)投资规模约为多少(人民币)企业数%

A30~50万元 5

4.76

B51~100万元 6

5.71

C101~500万元26 24.76

D501~1000万元

14 13.33

E1001~5000万元 17 16.19

F5001~1亿元 1

0.95

G1~5亿元1

0.95

H5亿元以上

0

0

四、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基于上一节所提供的基本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以寻求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一)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

从表3我们已经知道浙江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动机分布,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深入到更一般更集中的层次,我们采用变量聚类法对问卷调查的备选项目进行聚合归类,以便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企业对外扩张的目标模式的特征。将设计的备选项目作为变量、将各个地区,各产业部门(行业)的企业对这些备选项目的选择数和选择率作为变量属性,我们共有15个变量,其一般式为X[,i],X[,i]=(X[,i1],X[,i2],X[,i3],X[,i4]…X[,in])∈R,i=1,2,3,…n;j=1,2,3,…p。用两变量X[,i]和X[,j]的相关关系作为它们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由下式求得:

r[,ij]=[∑(X[,ij]-X′[,j])(X[,ik]-X′[,k] )]/[∑(X[,ij]-X′[,j])∑(X[,ik]-X′[,k])]

该式中,X′表示均值。

由该式可求得相似矩阵,然后选择两类变量间的聚合指数,我们采用最大系数法定义两类变量的聚合指数,其数学表示式为:

R(G[,1],G[,2])=max{r(X[,i]、X[,j])}X[,i]∈G[,1]、X[,j]∈G[,2]这时,R(G[,1],G[,2])等于两类中最相似的两变量的相似系数。

通过多轮计算,结果由图1表示,在图1中,我们去掉了一些选择率非常低的备选项目。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最初的3轮聚类过程中, 把原来的15个指标归类成6个目标,包括(1)扩大销售额,(2)扩大出口, 便于向海外扩张,降低劳动成本,(3)引进技术,吸引人才, 利用基础设施,(4)提高企业知名度,(5)便于生产协作,靠近原材料产地,(6)降低税负,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和融资的便利。

图1 105家企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的变量聚类

从图1的6组目标看,第6 组目标主要反映了企业对资本要素的考虑,可称之为“资本效益目标”,其中“融资方面的原因”企业选择率最高,但也仅为10%左右,可见在企业区域转移过程中,资本或资金问题不是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在企业访谈中也得到证实。

第5 组目标是反映生产过程因素对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决策的影响,可称之为“生产协作目标”,其中“靠近原材料产地”企业选择率最高,但也仅为14%,可见,生产过程因素对企业的区域转移行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因此,对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4 个方面的因素,即:扩大销售额(市场目标);扩大出口和便于向海外扩张(出口目标);引进技术和人才及基础设施的利用(资源利用目标);扩大企业知名度(广告效应目标)。它们构成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为目标。

我们可以把上述4 方面因素分为两类:市场扩张因素和资源利用因素。前者主要表现:(1)扩大销售额;(2)扩大出口和向海外扩张。后者主要表现在:(1 )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2)提高企业知名度。 前者可以称之为市场扩张目标,后者可以称之为资源利用目标。但是这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从问卷企业的选择率分析,可以认为,现阶段浙江企业实现的是一种以市场导向(市场扩张)为主,资源利用为辅的产业转移行为目标模式。

我们从企业产业区域转移诸目标的相关关系分析中继续证实这一点,见表8。

表8 105家企业产业区域转移诸目标的相关关系

A[,i1] A[,i2] A[,i3] A[,i4] A[,i5] A[,i6] A[,i7] A[,i8] A[,i9] A[,i10] A[,i11] A[,i12] A[,i13]

A[,i2]0.65

A[,i3]0.560.40

A[,i4]0.610.430.77

A[,i5]0.690.740.640.60

A[,i6]0.440.280.190.510.40

A[,i7]0.440.390.260.450.51

-0.03

A[,i8]0.460.220.480.290.42

-0.24

0.58

A[,i9]0.650.380.190.330.280.18

0.40 0.63

A[,i10]

0.330.190.270.600.300.94 -0.09-0.200.15

A[,i11]

0.640.920.590.480.710.20

0.28 0.240.290.14

A[,i12]

0.530.370.430.650.450.26

0.47 0.230.590.23 0.39

A[,i13]

0.540.630.500.750.700.42

0.42 0.310.310.45 0.660.48

A[,i14]

0.550.390.20

-0.110.300.03

0.03 0.550.580.09 0.36

-0.07-0.01

注:A[,i1]扩大销售额,占领市场;A[,i2]扩大出口;A[,i3]引进技术;A[,i4]吸引人才;A[,i5]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A[,i6]降低税费负担;A[,i7]降低土地使用成本;A[,i8]靠近原材料产地;A[,i9]提高企业知名度;A[,i10]融资方面的原因;A[,i11]便于向海外扩张;A[,i12]便于生产协作;A[,i13]利用较为完善的软件基础设施;A[,i14]充分利用陈旧设施。

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目标是扩大销售和扩大出口,前者主要面向国内区域,后者主要面向境外区域。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大约在65%左右。

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区域转移是国内企业在现阶段对外扩张的主要类型,我们的调查表明,有65%以上的企业把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作为其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动机和目标。

扩大出口是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另一目标。我们的分析表明,扩大出口和企业的海外扩张有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高达0.92,海外扩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出口,扩大出口是海外扩张的重要内容。

扩大出口和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的行为目标也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以浙江企业为代表的沿海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已经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浙江的出口产品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几年来,由于东亚金融危机,周边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式更加严峻,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成为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除了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出口这一类市场扩张目标之外,资源利用也是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行为目标,它突出地表现在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

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是企业对外扩张的实行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为目标之一,它表明,企业对企业所处环境,特别是包括软硬件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表明,企业所在地域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土地、资本、减轻税负等要素目标更为重要。

引进技术和吸引人才也是反映资源综合利用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我们的调查表明这两者之间相关性很强,企业把引进技术和吸引人才作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重要目标而置于诸如获取融资便利,减轻税负等目标之上,突出的表明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求。

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是企业进行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为目标,它和吸引人才扩大市场份额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这突出地表现出企业希望通过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来达到某种广告效应,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人才,扩大市场销售额的愿望。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进行对外扩张和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和扩大出口,是属于市场导向型的,但另一方面,反映资源利用的目标,如引进技术和人才,降低劳动力成本,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等也常常是它们所关心的。与此相比,企业在进行对外扩张和产业区域转移时单纯考虑有关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目标和动机相对不是那么强烈,生产流程中的协作和配合,如协作的便利和接近原材料产地等虽然也是考虑的因素,但重要程度较靠后,这就充分证明:在现阶段,浙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市场导向为主,综合资源利用为辅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目标模式。扩大市场销售额,扩大出口和向海外扩张是企业的主要市场目标,利用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社会基础设施,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是企业的资源利用目标。

(二)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分析

我们的调查表明,当前以浙江企业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选择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时主要集中在建立营销网点,建立加工点和对外投资方面,而对设立研发机构,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总部的方式选择较少,这和企业在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的目标模式有关。

我们从分析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目标和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来说明企业对产业转移方式的选择偏好。

我们把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方式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建立营销网点,建立加工点和对外投资;第二组是设立研发机构,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企业总部。将这两组方式与企业对外扩张的主要行为目标联系起来建立相关模型进行分析,这些主要目标包括:扩大销售额,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知名度,利用较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便于向海外扩张(见表9)。

表9 105家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诸目标与行为方式的相关关系

A[,i1]A[,i2]A[,i3]A[,i4]A[,i5]A[,i6]A[,i7]A[,i8]A[,i9]A[,i10]A[,i11]A[,i13]

M[,o1]0.827 0.518 0.31 0.340 0.32 0.266 0.2550.332 0.62 0.1708 0.524 0.3329

M[,o2]0.740 0.339 0.20 0.329 0.45 0.278 0.3080.451 0.64 0.1888 0.255 0.4122

M[,o3]0.943 0.604 0.57 0.643 0.68 0.503 0.3120.371 0.51 0.4195 0.578 0.5735

M[,o4]0.207 0.538 0.20 0.421 0.34 0.248 -0.120

-0.260 0.05 0.2739 0.480 0.5158

M[,o5]0.592 0.552 0.64 0.386 0.40 0.177 -0.050

0.420 0.59 0.1996 0.669 0.3319

M[,o6]0.323 -0.020 0 0.306 00.312 0.1660.303 0.42 0.3863 -0.0900.3295

注:M[,o1]~M[,o6]见表4,A[,i1]~A[,i13]见表3。

为了文字表述的可读性和界定的明确性,我们把相关系数在0.5 以上者界定为有强相关性,0.8以上者界定为有很强相关性,把0.3~0.5者界定为一般相关性,0.3以下者为弱相关性。

模型分析表明,第一组方式和主要目标之间的相关性要显著的大于第二组方式。

其中,建立营销网点这一对外扩张方式和所有6 个主要目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具有强相关性。 其中和扩大市场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具有很强相关性。和扩大出口相关系数是0.60,此外和引进技术、便于向海外扩张、以及利用社会基础设施等目标也都有强相关性。

对外投资这一方式和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知名度,以及便于向海外扩张等目标也具有强相关性,但和引进技术以及利用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目标之间仅具有一般相关性,这表明了浙江企业现阶段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还是扩大市场和扩大出口,而以对外投资的方式来引进技术的考虑相当不足。

建立加工点和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知名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和扩大出口、利用基础设施之间具有一般相关性,和引进技术以及向海外扩张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可见,现阶段浙江企业跨区域设立加工点的方向主要还是国内。

第二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比第一组方式更进一步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采用这组方式的企业还是少数,其原因除了企业本身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外,这些方式和企业发展目标(对外扩张的目标)的关系没有第一组方式来得更为密切也是原因。

设立研发机构和扩大出口,以及利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之间有强相关性,和便于向海外扩张的相关性接近强相关性(相关系数0.48),但是和扩大市场份额等目标仅具有弱相关性。

转移生产设施和对外扩张及产业转移的目标结合相对好一些, 和6个主要目标中的5个具有强相关性,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进入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第二阶段后,浙江企业会较多地采用转移生产设施的方式。

转移总部和所有6个主要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都很低, 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利用设施间只有一般相关性,而和扩大出口、引进技术,以及便于向海外扩张目标间仅具有弱相关性。

以上分析进一步表明,浙江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是市场导向,辅之以资源综合利用。在现阶段,多数企业将主要采取设立营销网点,建立加工点,开展对外投资等方式进行产业区域转移,此外,由于和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具有较强相关性,今后,转移生产设施也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以转移企业总部为产业转移方式的企业还是少数,其行为目标主要是扩大企业知名度。

(三)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将要通过对调查对象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分布和产业转移区域偏好的相关性,产业转移的目标和区域偏好的相关性以及产业转移的行为方式和区域偏好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和分析来揭示调查对象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1.企业的产品市场分布与产业区域转移的区域分布。我们认为,既然现阶段浙江企业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是一种市场导向为主资源综合利用为辅的模式,那么,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和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会有某种联系,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我们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建立了调查对象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和产业转移的意愿区域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企业产品市场分布和产业转移区域偏好相关关系

A[,r1]A[,r2]A[,r3]A[,r4]A[,r5]A[,r6]A[,r7]A[,r8]A[,r9]A[,r10]A[,r11]A[,r12]A[,r13]

M[,a1]0.47 0.46 0.62 0.57 0.54 0.51 0.73 0.86

0.43 0.29

0.22

0.490.35

M[,a2]0.38 0.42 0.41 0.68 0.77 0.57 0.67 0.84

0.39 0.33

0.34

0.400.37

M[,a3]0.44 0.45 0.43 0.58 0.82 0.65 0.42 0.74

0.34 0.29

0.20

0.490.22

M[,a4]0.35 0.43 0.40 0.74 0.81 0.72 0.62 0.84

0.42 0.28

0.24

0.530.22

M[,a5]0.55 0.69 0.61 0.52 0.66 0.14 0.11 0.53

0 0 0.14

0

0.14

M[,a6]0.20 0.31 0 0.51 0.16 0.09 0.21 0.44

0.78 0.69

0.51

0.260.55

M[,a7]0.25 0.58 0.28 0.50 0.58 0.34 0.15 0.41

0.59 0.80

0.31

0.330.28

M[,a8]0.13 0.35 0 0.37 0.54 0.39 0.15 0.22

0.46 0.84

0.21

0.420.27

M[,a9]0.36 0.69 0.27 0.44 0.33 0.22 0.08 0.26

0.45 0.73

0 0.260.25

M[,a10]

0.26 0.53 0.09 0.52 0.37 0.21 0.13 0.39

0.66 0.71

0.38

0.160.43

注:M[,a1]~M[,a10]见表6注,A[,r1]~A[,r13]见表5注。

验证结果和我们的判断基本是吻合的,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和企业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浙江企业的最大销售地是省内地区,作为销售地的省内地区和作为产业转移地区的省内地区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他如作为销售地的华东地区和作为产业转移地的华东地区,相关系数为0.77。这种产品销售地和产业转移区域间的强相关性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区域转移种更为明显。这个结果再次证实,浙江企业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是受市场导向的,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对象地区大多是本企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

但是,作为产品销售市场的分布和产业区域转移地区分布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我们的调查发现,浙江企业或浙江产品的市场分布有如下特点:第一,国内市场的浙江企业的进入密度分布,由近及远,由城市到农村呈逐渐弱化之势,依次为:省内——华东地区——国内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第二,浙江企业对海外市场的进入密度分布和人均收入的高低相关,依次为: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港澳地区和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和前东欧地区。可见,浙江产品的市场分布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产销地距离、交通便利程度以及传统经济区域等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二是市场的大小,这是决定因素,市场的大小主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多的地区,市场大,浙江企业的进入密度就高,反之则低。

但是从浙江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目标地区看,就不完全符合产品市场分布的这个特点,比如,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远,人均收入较低,作为浙江企业的产品市场,它的重要程度相对比较靠后,但是作为产业区域转移的目标区域,却有很高的选择率。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理由来解释这种差异:(1 )浙江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府政策导向的,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浙江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有重要影响;(2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浙江在资源赋存结构上有较大的互补性;(3)作为一个发展中市场, 中西部地区有较好的预期。

2.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和区域分布。浙江企业选择不同区域作为产业区域转移的目标地区与企业实行区域转移的动机和目标有关。我们可以根据调查资料建立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目标和转移区域之间的相关模型,如表11。

表11 浙江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与区域分布的相关关系

A[,r1]A[,r2]A[,r3]A[,r4]A[,r5]A[,r6]A[,r7]A[,r8]A[,r9]A[,r10]A[,r11]A[,r12]A[,r13]

A[,i1]0.425 0.488 0.476 0.707 0.422 0.4640.707 0.7450.643 0.597 0.416 0.548 0.472

A[,i2]0.056 0.240 0.056 0.430 0.078 0.2700.235 0.3500.652 0.905 0.425 0.346 0.439

A[,i3]-0.127-0.115-0.0230.478 0.058 0.4820.531 0.6700.585 0.235 0.463 0.325 0.308

A[,i4]0.161 0.123 0.058 0.660 0.344 0.6160.646 0.6820.667 0.328 0.146 0.682 0.138

A[,i5]-0.0200.030 0.016 0.483 0.116 0.4510.461 0.5330.617 0.740 0.406 0.560 0.447

A[,i9]0.339 0.759 0.769 0.476 0.497 0.3470.484 0.6240.265 0.372 0.349 0.196 0.040

A[,i11]

0.002 0.125 0.007 0.342 -0.0550.1780.271 0.4030.721 0.783 0.484 0.273 0.509

A[,i13]

0.302 0.250 -0.0450.517 0.262 0.3100.440 0.5810.706 0.556 0.124 0.582 0.403

注:A[,i1]~A[,i13]见表3,A[,r1]~A[,r13]见表5。

我们将这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按大小排列可得表12。由表12可知,企业选择率较高的地区都是和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相关性较高的地区,也就是说,企业对产业转移地域的选择基本上是根据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企业实现其行为目标而进行的。

表12 企业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与转移区域的相关程度排名

扩大销售扩大出口 引进技术 引进人才 利用基础设施

1

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西部地区港澳地区 发达国家

2

上海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 中西部地区港澳地区

3

国内沿海地区其他 国内沿海地区 发达国家 中西部地区

4

发达国家上海 广东 上海 发展中国家

5

发展中国家 中西部地区上海 国内沿海地区 上海

3.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方式和区域分布。企业产业转移的行为方式分为初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初级形态包括3种:对外投资, 对外设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营销网点。高级形态包括3种:设立研发机构, 转移生产设施和转移企业总部。由于选择高级形态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样本数目相对较少,用来进行相关性检验误差较大,我们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初级形态的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方式,事实上,现阶段浙江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方式是初级形态方式。

我们以产业区域转移的主要行为方式为被说明变量,以产业转移区域为说明变量,分析这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将与被说明变量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的地区按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列,结果如表13、14所示。由此可知,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方式和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以设立生产加工点为行为方式的企业,就比较多地选择了劳动力成本较低,或离企业所在区域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如中西部地区、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浙江省内其他地区。而以设立产品营销点为转移方式的企业则较多的选择了上海、中西部地区、国内沿海地区、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也就是说,企业对产业转移地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些地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企业所采取的转移方式有关。

表13 浙江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方式与区域偏好的相关关系

A[,r1]A[,r2]A[,r3]A[,r4]A[,r5]A[,r6]A[,r7]A[,r8]A[,r9]A[,r10]A[,r11]A[,r12]A[,r13]

M[,o1]0.44 0.51 0.48

0.47 0.27 0.26 0.68 0.65 0.43 0.47

0.24

0.230.54

M[,o2]0.61 0.57 0.54

0.50 0.29 0.36 0.55 0.66 0.24 0.35

0.02

0.340.50

M[,o3]0.45 0.47 0.29

0.82 0.47 0.57 0.66 0.72 0.65 0.54

0.26

0.590.48

M[,o4]0.03 0.26 -0.20 0.35 0.05 0.45 0.06 0 0.39 0.59

-0.10 0.240.13

M[,o5]0 0.30 0.28

0.30 0.13 0.43 0.29 0.60 0.54 0.39

0.41

0.080.21

M[,o6]0.14 0.56 0.29

0.60 0.73 0.17 0.13 0.51 0.33 -0.20 0 0.470

注:A[,r1]~A[,r13]见表5,M[,o1]~M[,o6]见表4。

表14 企业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方式与转移区域的相关关系排名

对外投资

设立生产加工点

设立营销网点

1国内沿海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上海

2国内中西部地区省内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

3其他 杭州、宁波等省内中心城市 国内沿海地区

4杭州、宁波等省内中心城市 国内沿海地区 发达国家

5省内其他地区 省内其他地区 港澳地区

五、结论

我们的分析表明,浙江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是市场导向型和综合资源利用型的,和这个目标模式相关,调查样本企业所进行的产业区域转移主要采取中小规模对外投资,建立生产加工点,建立营销点和营销网络等方式,以达到改善企业竞争态势,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大规模地转移主要生产设施,转移企业总部,对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等较高层次的产业区域转移行为还只限于少数企业。

受产业转移的目标模式导向,在产业转移的方向上,受到调查的浙江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1)中西部地区;(2)上海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3)海外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4)浙江省内地区。

和日本及亚洲NIES企业进行的产业转移的背景条件不同,劳动力成本的制约尚未成为沿海地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尽管多数浙江企业都有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愿望,但近中期浙江省或中国沿海地区基本不存在向海外或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以“边际扩张”为重点的产业转移的可能,类似欧美企业那样,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导向为重点的大规模对外扩张和产业区域转移在目前的阶段也不可能发生。根据我们的调查推算,浙江省在今后5 年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大约在100亿~500亿之间(注:这主要是指浙江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的对外投资,包括国内地区和海外地区,不包括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不包括已经在省外的浙江企业家和浙江商人在当地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利润进行的再投资额。)。年均20亿~100亿之间, 这个数目相当于浙江2000年GDP的0.4%~2%。这个规模不是很大。但另一方面, 产业转移将通过市场扩张、产业分工、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重组等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生积极影响。

标签:;  ;  ;  ;  ;  ;  ;  ;  

现阶段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105家企业为例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