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X所以X”复句分析论文

“因为X所以X”复句分析

谢飘飘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因为X所以X”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依据内部逻辑关系的强弱,可将此类因果复句分为真因果关系复句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真因果关系复句是具有客观因果联系的关系复句,逻辑性强。模糊因果关系复句是逻辑关系模糊或不存在,只是借用因果复句框架进行陈述、强调或敷衍的复句,逻辑性弱。语用上,“因为X所以X”具有语言简明,交际高效、转移重心,强化情绪、敷衍应答,结束话轮三方面的交际价值。

关键词: “因为X所以X”;真因果关系;模糊因果关系;语用价值

因果复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从形式上,学界主要将因果复句分为“由因到果”和“由果溯因”两类。从语义关系上,吕叔湘(2014)将因果关系分为“释因”和“纪效”两类,又将“原因”细分为事实的原因、行事的理由、推论的理由[1]。范晓(1998)将“因果复句”分为“一般因果句”“推论因果句”“目的因果句”[2]。邵敬敏(2007)将它具体分为“说明因果复句”“推断因果复句”和“无奈因果复句”[3]。邢福义(2011)则将它分为说明性因果句和推断性因果句[4]

甄选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前来我院诊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200位作为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本次参与研究分析的200例患者在入院后都经过了CT、X线、关节镜和内镜的检测对病情进行了确认,还有手术外科的明确诊断结果。这组患者中男性为136位,女性为64位,年龄分布为19至61岁,平均年龄为35.51±3.26岁,受伤情况为:交通事故导致伤121位,被重物砸伤的58位,跌伤的21位。

在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因为X所以X”这样一类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温锁林、韩国颖(2015)认为,这种格式“是在保留原型构式框架的基础上故意把其中的两个变项的外形进行了同一化的处置……只是作者故意用词语的同形而营造的一种假象。”[5]我们认为,“因为X所以X”并非只是一种同形假象,它在构成和表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语料皆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未标明具体出处的语料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的微博语料。

一、“因为X所以X”的构成特点

(一)“X”的构成

“因为X所以X”是一个借助“因为”“所以”这一对因标和果标来表义的说明性因果复句,与普通的因果复句不同的是,“X”同时占据了表因位置和表果位置,表面上形成了“X是X的形成原因”“X是X的发展结果”的逻辑关系。

收集年限均超过10年太极拳锻炼的老龄人作为实验组,身高167.9±6.1cm, 体重67.2±10.9kg,锻炼年限18.6±10.7年;收集年限均在1~3年之间短期锻炼太极拳的老龄人作为对照组,身高168.2±5.9cm,体重69.6±7.4kg。所收集的老龄人均为男性,年龄在60~72岁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年龄、体重、身高差异不显著,每周锻炼均4次以上,每次持续1h左右,锻炼时间均在早上,身体健康、四肢无伤病疼痛、无急慢性疾病。

在音节上,能进入“因为X所以X”这一格式中的“X”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音节简短。“X”大多低于三个音节,单音节和双音节最为常见。音节过多的成分,很难进入到这一格式中。

在层级上,“X”主要由词语和简短的短语构成。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部分名词、代词、语气词也可进入这一结构之中。例如:

(1)因为舍不得,所以舍不得。

这是“因为X所以X”最普遍的入句形态。它既可以作为紧缩式因果复句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分句组成新复句,还可以充当单句成分。作为分句形成新复句时,它在位置上可充当前分句或后分句,与其他分句构成因果复句、并列复句等。例如:

(3)因为草根所以草根,我这一刻才知道什么是精疲力尽!

(4)在这种情况则是“因为这样所以这样”,是蛮可怕的。

(5)不想让大家希望大失望大,等确定吧。我还是回绝了老姐,因为啊所以啊,我不想自己太精分了。

引水鱼经常游在鲨鱼前面,这样不仅能借着鲨鱼“狐假虎威”,还能得到一些鲨鱼丢弃的“残羹剩饭”。引水鱼甚至还会游进鲨鱼的嘴里,帮助鲨鱼清理牙齿内残留的食物。

在“因为X所以X”复句中,“因为……所以……”是说明性因果复句最为典型的标志,“因为”为因标,“所以”为果标。在因果句中,可以作为因标的还有“由于”“因”等,可作为果标的还有“因此”“因而”“以致”等。不过,“因为X所以X”中的“因为……所以……”很难用别的关联词进行替换,而且必须成对使用,可见,“因为……所以……”结构已逐渐固化。

有些短语也能够进入到“因为X所以X”格式中,大多为简短的短语,包括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状中短语等,复杂短语数量较少。此外,“X”也可以是简短小句。例如:

(12)我不玩了,我实在忍不住了对不起各位,之前要你们转发是因为无聊所以无聊。

(7)不怕时光蚕食,不怕情感游离,因为爱你所以爱你,三生不变!

风险分配、绩效挂钩机制合规。项目设计、建造、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理共担。政府付费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不得低于 30%。

(8)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喜欢。

(9)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地球是圆的。

例(6)~例(8)中的“X”为短语;例(9)中的“X”为简短小句。

以上几个文件都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纵观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透视大学生自身价值体系,再反观近10年来的影视艺术教育,我们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从影视艺术教育主体本身看,与其整体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是分不开的。从社会环境看,新媒介技术的层出不穷在推动影视艺术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毫无思想观念的“视觉崇拜”,影视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也使影视艺术教育偏离了其原本轨道,误导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当前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亟待变革,以期形成合力。

(二)“因为……所以……”的构成

除此之外,可进入这一格式的常见动词还有“爱”“恨”“讨厌”“喜欢”“相信”“怕”“感动”等;形容词有“专业”“阳光”“二”“开心”“熟”“幸福”“贵”“平凡”“痛”“慢”等。

“由于”和“因为”都是因果句中常用的“因标”,语义差别不大,在一般因果句中有时可以自由替换,并不会产生语义上的差别。但在“因为X所以X”复句中往往无法进行替换。关于“由于”和“因为”的异同,邢福义(2002)、李晋霞(2011)、李宗飒等(2016)已作了深入研究。邢先生认为,与“因为”句相比,“由于”句具有更强的“理据性、断定性、书面论说性”[6]。李晋霞指出,“因为”比“由于”“更主观、更适宜于强化、衔接指向更多样”[7]。李宗飒、姚双云从语体角度对二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因为”的口语化色彩明显,“由于”的书面化色彩较强;在句法位置上,“因为”倾向于后置,“由于”倾向于前置[8]。由此可知,“因为”与“由于”在句法、语义和功能方面,都存在差异,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替换。

此外,“因为”和“所以”必须成对使用,缺一不可。“因为X所以X”复句中表因和表果位置都是“X”,若没有“所以”,便形成“因为XX”格式,无法进行正常表义;若没有“因为”,便形成“X所以X” 格式,句中因果关系的表达会受到阻碍。因此,因标和果标必须同时出现。

(三)“因为X所以X”的构成

“因为X所以X”入句之后,在语气停顿方面呈现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因为X”与“所以X”之间没有语气停顿,未用逗号隔开,构成紧缩式因果复句;另一种是“因为X”与“所以X”之间有语气停顿,具体表现在有逗号将其隔开,形成明显的前分句和后分句,为一般因果复句。

1.紧缩式因果复句“因为X所以X”

(2)一上围脖,有30多个人回复我:164,因为矮所以矮。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时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0)爱你不是因为不能失去你,只是因为爱所以爱。

记者型主持人要想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体现了人们获取和分析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等来服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服务工作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11)因为熟所以熟,因为不熟,故而不熟!

充当单句成分时,可在句中充当宾语、定语等。例如:

(6)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相信。

(13)你又如何?一旦进入了因为讨厌所以讨厌阶段,我就是个鬼啊!

2.一般式因果复句“因为X”,“所以X”

在这种形态下,此结构常以独立复句或分句形式出现。例如:

(14)因为一个人,所以一个人。

(15)我困了,舍不得睡,因为舍不得所以舍不得。

“因为X”与“所以X”存在语气停顿,跟“X”的音节、修饰成分以及说话者的强调重心相关。格式中的“X”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音节简短,音节过长很难进到格式中。同时,“X”音节的长短也会影响整个格式的入句形态,“X”音节越多,存在语气停顿的倾向越高;“X”音节越少,存在语气停顿的倾向越低。

因标与果标前的修饰成分也极大影响了此类因果句的入句形态。“因为X所以X”形式上已较为固定,“因为X”与“所以X”中间无法插入其他修饰成分,但整个格式前可以受到修饰语的修饰,常见的修饰语有“只是”“只”“也许”等。格式前的修饰语非常丰富时,句子更倾向于分为明显的前后分句。例如:

1.2 无菌苗的获取 将种子放到无菌水中浸泡15~20 min;取出种子,用75%的酒精处理40 s,无菌水冲洗3次;最后放到30%双氧水中浸泡15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等待播种。将种子接种于MS培养基中。25 ℃下黑暗中萌发2 d,然后移至16 h/d光照,3 000 lx 光强条件下培养。

陆九渊和王阳明创立的理学框架的核心以及最高本体是“心”,他们论证“性”和“理”的原因是要证明宇宙的本体是心,同时心也是认识外界的主体、伦理道德的本体。心包括道、性、理,心就是理和心就是性,这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且两者能够一起实现。

(16)曾经我的理想,有人深刻的评价过,也许只因为平凡,所以平凡。

模糊因果关系复句是指表因句与表果句之间逻辑因果关系模糊或不存在,只是借用因果复句框架进行陈述、强调或敷衍的复句,具有弱逻辑性。从说话者的模糊动机来看,“模糊”的形成包括有意模糊和无意模糊两种。有意模糊是说话者刻意借用因果复句框架模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看似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实则并未给出实质性的解释,以达到强调结果或敷衍原因的目的。无意模糊是说话者对一现象或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不准确而陈述了相对模糊的答案,这与自身认知和理解表达能力有关。例如:

此外,说话者的强调重心也会影响语气停顿。如果刻意强调原因,则容易重读原因并在原因后停顿,以引起听者的注意。若刻意强调结果,原因部分往往会迅速带过,不加停顿。关于“因为X所以X”语气停顿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关联,对数据进行全面地分析,从中发现并挖掘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关联规则进行初步了解和解释,从而找出异常联系和异常数据,发现审计疑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财政、税务、社保、培训等不同类别的不同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系来开展关联性研究,全面跟踪分析数据,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运用和推行使审计效率加强。在深入挖掘数据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数据库和模型分析数据等变动信息,利用其对数据的关联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制机制性问题,挖掘行业性和趋势性潜力。

表1 “因为X所以X”语气停顿情况

二、“因为X所以X”的语义关系

我们知道,语法因果关系与逻辑因果关系是不同的。江天(1979)认为,语法上的因果关系比逻辑因果关系更广,“从语法角度说,原因不仅是引起另一现象产生的现象,甚至包括引起另一现象产生的外部条件在内(这里是指已实现的)。”[9]董佳(2012)也指出:“语言表达上的因果关系有别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强调因果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前者则不强调这种必然联系,而是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来表现因果关系。有时,两件事之间也许并不存在事理上的因果联系,但由于说话人主观心理上认为它们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就可以在语言上表现为因果句。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表明一种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因果句。”[10]

我们非常认同董佳的观点。语言是客观的,但更是主观的,若人的主观认识能够把握住事物之间客观的逻辑关系,那么语法因果关系相应地就具有强逻辑性;反之,这种认识的逻辑性就较弱,甚至根本不具有逻辑性。由于人们主观认识的不同,“因为X所以X”复句内部因果关系的逻辑性也就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依据其因果关系逻辑性的强弱,我们将“因为X所以X”类因果复句细分为真因果关系复句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两类。

(一)真因果关系复句

这里的真因果关系复句是指具有客观逻辑的因果关系复句,即一个事物或现象引起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过程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逻辑性。如:“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他的鞋子湿了。”此句中的“下雨”引起“鞋湿”,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属于真因果关系复句。“因为X所以X”格式构成的复句中,部分复句属于真因果关系复句,表因句中的“X”引起表果句中的“X”,两者虽然看似相同,但是位置无法调换,为表区分,可将其表示为“因为X1所以X2”。“X1”与“X2”之间能够构成真因果关系复句,它包括省略或隐含成分不一致、因果之间循环递进两种情况。

1.省略或隐含成分不一致

省略和隐含都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减省,但又存在差异。范开泰(1990)认为,“省略是由句法成分的删略而形成的一种隐略现象,隐含是由句法格式的紧缩而形成的一种隐略现象”[11]。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句法上的省略,后者是语义上的省略。由于“因为X1所以X2”中的“X1”“X2”音节受到制约,所以极易出现省略或隐含的情况,造成“X”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表面现象,其实两者省略或隐含的成分并不一致。例如:

(18)照片一张一张的上传,因为慢,所以慢,没上传到你,请包涵。

(19)因为草根所以草根,我这一刻才知道什么是精疲力尽!

例(18)中,前一个“慢”省略的主语是“照片一张一张上传的速度”,后一个“慢”省略的主语是“上传到你那边的速度”,这是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两个方面,信息传输慢与信息接收慢之间存在必然客观规律,前后主语的省略使得“X1”“X2”相同。 例(19)中,“草根”指“普通群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草根身份,它的完整句义是“因为过去是草根所以现在或将来还是草根”。

2.因果循环递进关系

在“因为X1所以X2”句中,X1、X2之所以能够构成真因果关系,跟X1、X2处在因果循环的关系网上也有很大关联。X1、X2处在连接因果的循环递进位置,作为原因的X1促使着作为结果的X2的出现,作为结果的X2又推动着作为原因的X1进一步发展,由此构成有限递进的因果关系。这种相互递进的作用力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且作用力存在限度,因此并非是无限的循环递进。例如:

(20)有些东西它因为贵所以贵,不是因为奢侈,也不是因为虚荣,更不是因为攀比,而是它注入了现代的“体验”元素,体验已经成了一种现在价值的体现。

“因为X所以X”在框架“因为……所以……”的影响下,可以起到对因果联系进行说明的作用。同时,“X”既出现在表因部分又出现在表果部分这一特点,使其在原有作用的基础上带来其他的语用价值。

(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

(17)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因为爱,所以爱。

(21)因为喜欢所以喜欢,为什么的问题留给白痴回答吧!要那么多的为什么干嘛?

(22)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喜欢,下午补课,烦死。

(23)我每天都是这样……很感人,但我没有哭得出结论了。因为不适合所以不适合。

以上三个例句都包含了“因为X所以X”格式,表因句和表果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模糊,没有真正对“爱”“不喜欢”“不适合”的原因进行有效解释。其中,例(21)和例(22)属于有意模糊,例(23)属于无意模糊。

无论是有意模糊还是无意模糊,其内部表达的因果关系都不很清楚甚至不存在。为什么因果关系模糊甚至不存在的语言成分可以进入到“因为……所以……”框架中,而且人们还是依旧将其视为因果关系复句呢?笔者认为,这跟人们对因果联系的不同认知、应答协调一致性的交际原则与因果复句框架的强制影响有关。

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选用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神经网络的模拟,将BP神经网络所需要的数据集汇总,将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导入相应的数据模块,采用Network Type设置11-3-1的网络结构,在创建完网络模型后,对数据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模拟的训练、验证和测试的均方误差如图3所示。当训练次数达到35次时,训练、验证及测试的均方误差达到最佳测试点,说明该BP神经网络模型已达到良好的预估效果。

1.对因果联系的不同认知

(2)桥梁伸缩缝设计。由于桥梁的混凝土建筑材料会受温度影响,从而出现收缩情况,影响桥梁的伸缩量。面对这种情况,工程师一般采用对伸缩缝装置进行重新设置来解决问题。为确保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就要在设计过程中从桥梁实际长度的基础上出发,对伸缩量进行综合性计算,从而确定伸缩缝具体形式。另外在曲线桥梁的设计中,伸缩量由内外侧的梁长所决定,直线桥通常会小于伸缩量,这就需要综合桥梁的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情况,并与矢量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关联。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对这种因果联系的认知却是不同的,这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立场等有关。例如:

(24)因为爱所以爱,爱情没有理由。

这句话回答了“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这个问题,答案是“因为爱所以爱”,认为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对“爱”与“爱的形成原因”之间的因果联系持否定观点。而从客观事实角度来看,爱一个人肯定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被对方的外貌、性格、气质、能力等因素所吸引。“爱情有理由”跟“爱情不需要理由”是两种不同的认知,但“爱情不需要理由”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同于大众的普遍认知。因此,这种特殊的认知要受到客观事实与大众认知的约束,由此形成看似表达因果关系、实则带有模糊性或否定性的表达,这是弱势认知在强势认知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结果。

2.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

陆俭明先生(2007)在《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一文中,提出“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这是以往学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他认为,“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话者在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时,往往会遵循一致性原则。如表示人的量词可以用‘位’,也可以用‘个’,但是当别人问‘请问几位’时,我们常会应答说‘三位’;当问‘你们几个人’时,我们又常会回答‘三个人’”[12]。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是不断挖掘和发现新的语言事实的结果,完全符合汉语实际。

“因为X所以X”格式的出现与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密切相关。在日常交流中,听话者就提问者的问题进行应答时,除了会在个别词语的使用上受到提问者的影响,回答问题的思路也同样受到提问人的影响,即使听话者认为提问者的问题并非恰当。如果提问者询问一个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听话者听到这个问题时,潜意识会直接受到提问者思路的影响,第一反应就是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以此类推,在对因果联系进行解释时也是如此,“因为……所以……”这个最具代表性的说明性因果句框架,会最先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当听话者经过思考后,发现提问者所提原因根本不存在或是听话人不想表达时,就可能会用“以果说果”的方式进行解释或敷衍,于是就出现了“因为X所以X”这一格式。因此,我们认为,听话者应答时会受到提问者的思路影响,也是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在汉语事实的扩大表现。

3.因果复句框架的强制力

因果复句主要的作用是表达因果关系,邢福义先生(2011)认为,“复句关系分类的原则是:从分句之间的关系出发,用联结分句的形式标志(即关系词语)来确定复句的具体类别。”[4]由因标“因为”和果标“所以”成对出现构成的因果复句是最典型的因果复句。“因为……所以……”也是表达因果关系的一个最为稳固的框架,我们可以依据这对复句标志直接将其判断为因果复句。同时,所有进入到这一框架的语言成分,都要受到该框架的制约。

“因为X所以X”格式正是运用了这个表达因果关系的框架形成因果关系复句。虽然表因句与表果句中的“X”因果关系在逻辑上模糊或不存在,但在这一框架有力的制约下,我们依旧将其看作是因果关系复句。由此可以看出,语法上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指的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它的范围更广,能够容纳因果上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也没有间接关系的成分。

三、“因为X所以X”的语用价值

例(20)中的“因为贵所以贵”,自身注入了现代体验元素的“贵”使得商品的价格得以提高而变“贵”,商品价格的“贵”反过来又为“贵”增添现代体验元素。“贵”的内在因素与外部表现之间有着循环递进的因果关系,不过,它们并不是无限递进的,同时还要受到商品的价值与消费者接受度的制约。

(一)语言简明,交际高效

“因为X所以X”格式中的语句十分简明,主要和“X”音节简短、“X”语法成分省略、“因为X所以X”后共现成分较少三方面有关。音节简短方面,是指“X”大多低于三音节,常由词语和短音节短语构成。语法成分缺省,是“因为X所以X”格式语言简明的根本原因。“X”主要语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往往存在部分省略,不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主语、宾语的省略最为常见;此外,谓语中的判断动词“是”和其他动词也可省略。例如:

打开网络和手机,一个个标题令人触目惊心:《被手机毁掉的下一代》《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被直播毁掉的中国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是“标题党”耸人听闻吗?至少不全是。在青岛海边,年轻的妈妈专注于手机屏幕的方寸世界,身边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孩子被海水卷走,而她竟浑然不知。众人全力搜寻,最后找到了一个孩子的尸身。

(25)宠爱你,不惧时光蚕食,不怕情感游离,因为爱你所以爱你,三生不变!

(26)开心后忽然间不懂为什么就跌入了追低谷的感觉,因为习惯了,所以习惯了。

(27)你有没有试过打了满满几百字的话,还没点发送,突然之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我有,就刚刚,因为一个人,所以一个人。

(28)微博还会继续,但并非因为新浪所以微博,而是因为微博,所以微博!

上述例句中的部分语言成分省略了,不过,我们可以依据上下文或会话背景将其推导出来,并不妨碍话语的正常进行。例(25)省略了主语“我”;例(26)省略了主语“我”和宾语“这种状态”;例(27)省略了主语“我”和谓语中的判断动词“是”;例(28)“所以微博”部分省略了主语“我”和谓语动词“用”。

后共现成分方面,“因为X所以X”格式往往直接构成复句或是以紧缩复句的形式出现,即使与其他语言成分共现形成多重复句,或是充当单句句法成分,但与其后共现的语言成分都具有数量少和结构简单的特点。“因为X所以X”格式后面没有较多其他语言成分与之共现,整个句子也就较为简明。总之,“X”音节简短、“X”语法成分省略、“因为X所以X”后共现成分少且简这三个方面,使得“因为X所以X”格式构成的句子语言较为简明。语言简明能够帮助说话人突出表达重心,也利于听话人迅速抓住并理解说话人的话语重心,话语交际得以顺利高效进行。

(二)转移重心,强化情绪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使用“因为X所以X”来表达说明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意进行模糊的。当提问者向听话者提出问题并要求或请求听话者对此作出回答时,若听话者积极配合提问者进行作答,这样的有意模糊属于积极有意模糊。积极有意模糊除了出现在应答情境中,也可用于主体个人单纯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因为……所以……”的表达重心本是进行因果说明的,而“因为X所以X”格式积极地模糊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表达重心转移到结果上,对结果进行肯定和强调,这样有利于情感的渲染,强化主体的感受、态度或观点。例如:

(29)很多外地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烤鸭还要再煮煮……很好吃啊!因为很好吃,所以很好吃。欲罢不能,超级香。

(30)现在女子的堕落无可厚非。因为贱所以贱,你情我愿。

(31)“任谁都不让进吗?”她又回复到她的印度人盘坐姿势。“为什么不让?”莱昂内尔的回答是完整的一句话,可是仍然声音不够大。“什么?”宝宝说。“因为不让所以不让。”(塞林格《九故事》)

例(29)“因为很好吃,所以很好吃。”未对“好吃”的原因做详细的解释说明,着重强调事物的“好吃”,渲染并强化食物带给主体的美好感受。例(30)“因为贱所以贱”强调“贱”,突出了对堕落女子的极度蔑视和厌恶。例(31)“因为不让所以不让”强调“不让”,表现出莱昂内尔对宝宝的坚决拒绝态度。

(三)敷衍应答,结束话轮

与积极有意模糊相对的是消极有意模糊,消极有意模糊只出现在话语问答中,是交际互动的结果。听话者并不愿意配合提问者,消极应对话语交际。交际环境、交际主体、交际方式、交际话题等都是导致听话者敷衍应答的影响因素,当听话者认为提问者的问题无法回答、不方便回答或是不想回答时,“因为X所以X”格式可以帮助说话者敷衍应答,以便迅速结束当前话轮。

尽管“因为X所以X”并没有对提问人的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回答,但是在“因果……所以……”框架的制约下,还是提供了看似对问题予以解释的答案,迅速完成当前的话轮。当提问者接收到听话人的信息后,可能会通过听话者敷衍的态度判断出听话人不想继续交谈的意愿,从而结束当前话轮,不再进行追问。跟直接拒绝回答问题的方式相比,使用“因为X所以X”格式进行应答的方式较为委婉,起着暗示提问人不要继续话轮的作用,这样就不至于显得粗鲁和失礼。同时,这个格式还有强化情绪的作用,因此,跟礼貌拒绝的方式相比,又显得较为冷漠和不耐烦。

我们就提问人“你的胳膊怎么摔着了?”问题进行应答,试比较以下答案:

(32)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33)因为摔着了,所以摔着了。

(34)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等会再告诉你可以吗?

例(32)直接拒绝,态度非常冷淡。例(33)应答模糊,敷衍了事,与直接拒绝相比态度较为缓和。例(34)委婉拒绝,跟前两种答案相比最为礼貌和得体。

在一定程度上说,“因为X所以X”格式的消极有意模糊也能像积极有意模糊一样,起到强化情绪的作用,不过,其强化情绪的作用相对较弱,毕竟敷衍应答、结束话轮才是它最重要的语用价值。

综上所述,“因为X所以X”为说明性因果复句,从因果关系的逻辑性强弱方面,可以将其分为真因果关系复句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从模糊动机来看,模糊因果关系又可以分为有意模糊和无意模糊两类;从有意模糊的效果看,有意模糊包括积极有意模糊和消极有意模糊两种。“因为X所以X”复句看似是简单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实则内部语义关系较为复杂。它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不同的是,语法上的因果关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态度的同时,又促进着交际的进行,具有交互主观性。这种格式的出现并非是简单的“同形假象”,而是语用作用下语法形式的自我调整和适应,是交际互动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温锁林,韩国颖.新兴因果构式“因为A,所以B”的建构与修辞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6]邢福义.“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J].中国语文,2002,(4).

[7]李晋霞.论“由于”与“因为”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1,(4).

[8]赵宗飒,姚双云.从语体视角看“因为”、“由于”的差异性[J].当代修辞学,2016,(1).

[9]江天.略论因果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6).

[10]董佳.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表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1]范开泰.省略、隐含、暗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12]陆俭明.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的一点想法[J].语言科学,2007,(6).

Analysis of “Yinwei(因为)X Suoyi(所以)X” Complex Sentence

Xie Piaopiao
(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49, China )

Abstract: “Yinwei(因为)X Suoyi(所以)X” is a special causal complex sentence.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internal logic, this is sub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true causal complex sentence and fuzzy causal complex sentence.The true causal relationship complex sentence is a relational complex sentence with objective causal relationships, which has strong logic.Fuzzy causality complex sentences are fuzzy or non-existent logical causal relationships.They are only weak sentences by using the causal compound sentence framework to make statements,emphasizing or perfunctory complex sentences.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agmatic value of “yinwei(因为)X suoyi(所以)X”:language is concise,communicative is efficient; transfers the center of gravity, strengthens emotions;perfunctory response, ends the turn.

Key words: “yinwei(因为)X suoyi(所以)X”;true causality;fuzzy causality;pragmatic value

作者简介: 谢飘飘,女,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因为X所以X”复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