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技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言表达论文

浅谈阅读技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言表达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语文论文,技巧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语言的音乐美,为了清晰准确地表情达意,往往有意地强调运用朗读技巧。

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也称作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课堂朗读隶属于这种艺术。这种语言艺术的技巧,集中表现在对语言节奏的掌握和运用上。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常常比我们自己默读感受得更深。朗读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少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朗读教学的宝贵经验,能够正确处理讲解和朗读的关系,精讲多读,在分析课文思想及其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重视范读,并懂得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朗读的技巧,发挥朗读的感人作用,才能准确而有感情地传达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唤起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共鸣,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对教好语文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好这一环节呢?我们应该除了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激发读者的真实情感外,特别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朗读时虽然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但由于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不同,又各有一些不同的技巧运用。各种朗读的技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思想发展的脉络很重要,正确表达每一篇,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的态度、感情,并在声音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更重要,这样,朗读就有了生命力,就能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一般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是强调了声音、语调等表达方式的变化,却忽视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学生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自己能够找到合乎课文思想内容的正确的表达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外,特别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这里主要谈谈朗读文章时,如何读准重音,如何恰当停顿,以及如何注重语速语调的变化。所谓语调中的重音,并不是加重声音使劲读出来,而是在文章朗读中为了表情达意,往往要郑重强调某个词或短语,所强调的这个词和短语,就叫它重音,也叫做重读。如果重音读得不准确,特别是文章中重点句子的重音若读不准,语言就会模糊不清,甚至会歪曲原意。要准确把握重音,就得搞清文章中所强调的词或短语,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和上下文的联系,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等。

重音的表达,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式,而是和语气紧密相关,要用语气带出重音。语调的重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这叫语法重音;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这叫逻辑重音。语气是由朗读者的态度、感情所决定的。文章中的主要词语和次要词语、重音和非重音是相对存在的。比如:在读“我们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句话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一样轻重的,这句话里最突出、最显著的一个词是“一定”,也就是说“一定”一词在这句话里读起来要比其他各词都重,其他各词相对就得轻读。朗读时,重音不能过多,过多了就等于没有重音,反而会使词语表达得不明确,重音越精,词语内容表达得越明确,只强调主要词语,不强调次要词语,主要的词语才能突出出来。

所谓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语句中间或者意群或者节拍群后面出现的间歇。朗读文章时,要想使气息完全服从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就要在分析文章内容,掌握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把层次、段落、句子乃至每个词语都加以分解和组合。凡是内在联系不紧密,中间就要断开,停顿一下,再接着往下读。朗读中,不可能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匀匀整整地摆得一样,必然要有或短或长的停顿。比如,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句话时,在“国”字、“个”字、“的”字后面毫无疑问是应该停顿一下的,只是“国”字后面停顿比较长,“个”字和“的”字后面停顿比较短而已。朗读“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这句话时,在“人”、“他”、“的”字的后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停顿。可见,一般的规律应该是:主语比较长的时候,主语后面应有停顿,宾语比较长的时候,宾语前面应有停顿,主语之后宾语之前都有停顿的时候,前一个停顿比后一个停顿要长。有时,在特殊语境中,人的内在感情突然发生变化时,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停顿,朗读时也应该注意。当然,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标点符号表示停顿,但是,要把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就不能只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反而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却不一定停顿。如果完全按照标点符号去读,并死板地硬套段与段之间停三秒,句号之间停两秒,逗号之间停一秒,这就会使朗读机械呆板,毫无生气。

朗读中的停顿,不管是语法停顿,还是逻辑停顿,甚至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暂时停顿,都是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不是思想感情的中断和空白。只要恰当地停顿,便可以更好地发挥有声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如若停顿不当,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破坏语意的完整。

所谓语调,是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的一种语流调子,语速又是表示语流调子的快慢速度,朗读文章是否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语调的高低升降和语速的快慢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朗读文章时,往往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如何恰当处理好这些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这就是恰当运用语调和语速的问题。

朗读前,最好能根据文章的体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采用完全服从于能够充分表示思想感情所需要的语调和语速,从理解到表达,从表达又进一步理解,反复研究,反复上口试读,划上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必要的提示符号,下功夫揣摩节奏、语气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等,从中找出最恰当,最贴切的表达方式,还应该掌握各个句、段、节和全篇的表达方式,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高调、强音,快速才能表达激情,这要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在特定的具体条件下,激情恰好要用低调、慢速来表达。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其中有的多处是战士的答话,要注意到这个战士是千万个最可爱的人的代表,同时又是千万个平凡的战士中的一员,他的口气要朴实、淳厚。朗读时语气要朴实自然,不要故作豪言壮语,拿出英雄腔来表现他与众不同。声音不可太高,速度就放慢一点,像拉家常一样地实实在在,这样才能显示出所要表现的人物崇高而宽广的精神境界,至此,全文的主题就突出来了。可见,朗读文章时,恰当运用语调和语速也是十分重要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容中并深入到内容中去,让感情跟着内容走,使朗读自始至终保住思想感情的贯穿线。

当然,不同文体的朗读,对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的灵活运用各不相同。

一、议论文的朗读

议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要表达方法。它的特点是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科学地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朗读这类课文,应该把握住:

1.论点、论据和层次要读清楚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态度,尤其是中心论点,它是一篇议论文的论述中心。论据又是用来证实论点正确与否的事实和道理,是一篇议论文议论和说理的核心。朗读时,应该恰当地交错运用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技巧。要把论点读得突出、鲜明,把论据读得准确、扎实,有说服力,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更不能似是而非,软弱无力。朗读中,应该根据需要分别以相应的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对课文读得清清楚楚,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议论文是一层一层分析问题的,每一个层次读得要紧密,各层次之间虽有较长的停顿,但必须表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上下衔接要自然,开头和结尾和注意照应。

2.感情要充沛,爱憎要分明

议论文不仅说理透辟,而且把深厚的感情蕴含在议论和说理之中。朗读时,应该注意利用轻重快慢的语速和高低变化的语调以及加强句子的语势把充沛饱满的感情表达出来,是非要清楚,爱憎要分明,能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力量。例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驳斥性的语言较多,朗读这些语言时,就应该强调重音,减少停顿,用较高的语调和较快的速度,强烈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和憎。

二、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它要求记人叙事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生动传神,活泼洗炼。它十分讲究谋篇布局,根据记叙文的特点,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把开头、中间和结尾读好。

记叙文的开头,有的是记叙性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有的是抒情式的论说,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秦牧的《土地》;有的是描写性的,如鲁迅的《药》《祝福》等。不管哪类开头,朗读时总的要求都应该精心设计语速、语调和语势的变化,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中间部分,情况错综复杂,有的记叙是层层推进,朗读时语速就得层层加快;有的记叙则对比映照,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就要分明适度;有的则是穿插曲折,语调就要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朗读得波澜起伏;如果文中有倒叙、插叙,就应该把起止部分用明显的停顿交代清楚,衔接自然。叙述的重点或矛盾的高潮处朗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更要用重读着力处理好。在记人上,要用逼真、朴实、自然的语气和语调,有表情地朗读出各种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语言,做到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记叙文的结尾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有始有终,不留悬念,如孙犁的《荷花淀》、鲁迅的《一件小事》;有的是留有余地,意境深远,如鲁迅的《故乡》等。不管结尾怎样,朗读时都不能戛然而止,应该用语调的灵活多变,语速节奏的快慢等启示学生去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三、诗歌的朗读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音乐感,朗读诗歌比朗读其它文学作品要求更高一筹,不但要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还要能够运用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声音把这种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诗歌的节奏除了用押韵、平仄来表现,更讲究重音、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技巧的运用。

课文的段落和段落之间,要用最大的停顿,诗歌的诗节和诗节之间同样也要用较长的停顿,以体现全诗的结构安排。诗句中的停顿,应该依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或长或短,不能采取一律等同。行尾语调,该抑则抑,当扬则扬,切莫数行一调。语调和语速也要有鲜明的变化,如果从始到终语调和语速没有变化,不强调重音或韵脚,抑扬顿挫不鲜明,停顿一律,不难想象,这样的朗读将会是怎样的效果。

朗读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节奏感和音乐感强烈,由于诗歌的节拍跟语速的快慢有关,跟停顿的关系甚密,因而在每一个节拍后面就会出现轻轻的拖腔,拖腔之后往往有短暂的停顿,这就形成了明快、活泼的节奏。朗读诗歌还要讲究平仄,注意韵脚,朗读得是否生动受听,具有音乐美感,语调的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总之,强调重音,恰当的停顿,注重语调语速的变化,在朗读中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又是综合运用各种技巧的教学活动,朗读技巧的掌握运用,绝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朗读的自身规律,就得多花些功夫,多听多读,勤学多练,反复琢磨,反复实践,朗读技巧必然会运用自如。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重视语文课的朗读,还应该灵活运用朗读技巧以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练习,准确地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标签:;  ;  

浅谈阅读技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