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穗县人民医院 呼吸科 贵州 三穗 556500;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贵州省肿瘤医院肿瘤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垂体后叶素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止血药物,该药常见副作用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水样腹泻、过敏性休克等,而引起心动过缓的报道较少,现报道垂体后叶素导致窦性心动过缓1例。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咯血;窦性心动过缓
【中图分类号】R4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332-0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喘息10+天,发热伴咯血1小时”就诊。近20+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咳嗽呈阵发性串咳,咳白色粘痰,偶为淡黄色,量不多,易咳出,每年持续约3-4个月不等,10+天前患者受凉后感上述症状,1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具体不详),同时出现咯血一次,色鲜红,量约100ml,未诉血凝块,无呕血及黑便。既往否认心脏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查:T 39.0℃;P 106次/分;R 24次/分;BP 104/76mmHg,口唇发绀,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侧颈静脉无充盈,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胸壁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糙,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左下肺明显,无哮鸣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约10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无特殊。辅查:胸部64排CT回示:1、考虑双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左肺下叶显著),建议胸部HRCT检查。心影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走行区见钙质密度影。2、考虑慢支炎、肺气肿并双肺感染,请结合临床。3、考虑双肺少许陈旧性病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主动脉硬化。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106次/分,遂给以心电监护及指脉氧监测,监测生命体征,低流量吸氧,同时给以垂体后叶素6U缓慢静推后,以10%G.S50ml+垂体后叶素12U微量泵入维持,第2日心电监护仪示心率56次/分,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56次/分,电轴不偏,遂予以观察,3日后心电监护仪示心率43次/分,停用垂体后叶素后,1小时患者心率上升达55次/分,3小时左右上升达62次/分,血压持续在116/68mmHg。按照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心率<60次/分即为窦性心动过缓[1],故患者在用垂体后叶素期间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考虑垂体后叶素导致。
2 讨论
该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史,在使用垂体后叶素前,心率为106次/分,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其后随访心电图正常,分析其窦性心动过缓为垂体后叶素所致,其原因可能为垂体后叶素收缩肺血管同时收缩内脏其他血管,血压上升,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导致窦性心动过缓[2],垂体后叶素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其作用机理为收缩小动脉、降低肺部循环血量达到明显止血作用,被喻为“内科止血钳”,是内科控制咯血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3],但垂体后叶素在止血的同时,亦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副作用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水样腹泻、过敏性休克等[4],但垂体后叶素导致心动过缓的副作用临床偶见报道[5],有研究表明垂体后叶素导致心动过缓与用药速度快慢、剂量大小相关,单位时间内用药速度越快、剂量越大,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的机率越大[6],故在临床应用垂体后叶素时不仅注意常见副反应,还应重视该药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副作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心率减慢,及时停用或减慢用药速度。必要时应用阿托品等药物进行纠正窦性心动过缓[2]。总之,垂体后叶素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病例较少,值得临床关注,在使用该药前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对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禁用,同时向病人讲解垂体后叶素作用机理及副反应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以便早发现、及时报告,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姜志忠,宋有城主编.新编简明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436.
[2]周炯.阿托品防治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时出现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结合杂志,2015,25(1):132-133.
[3]朱早君.120例咯血临床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170.
[4]李国境.垂体后叶素至心血管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5:152.
[5]吴军.垂体后叶素致窦性心动过缓1例[J].Journal Clinical Cardiology(China),2006,22(5):308.
[6]杨庆余,韩秋玉.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的不良反应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3):423-424.
论文作者:胡兵,吴中浩,李凤虎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垂体论文; 心动论文; 过缓论文; 心率论文; 患者论文; 副作用论文; 病史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