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2-031-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身心。变苦学为乐学,只有乐学,才会有独享其味的"苦学",才会有发现和创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一、身体力行,培养求真品质
数学具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逼近的过程。数学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一个要求是对数学智育的客观基础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力量 ,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如在探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时,学生在得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屏幕上显示过一点的直线在不停转动画线,便提出:"若使动的直线固定下来,有什么办法?只须怎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无限探索的境地,让学生自已发现"只须使动的直线再经过一点",结论浑然天成,真理无可辩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准确地描述数学对象,做到严谨、规范。如数学语言要清晰,有条理,有趣味,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板书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启发思考与运用。在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以谦虚的态度和同学共同探索,关心帮助、引导同学质疑、调查、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宣传和捍卫真理,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高尚的师德,使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踏实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二、渗透数学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鉴赏数学的无穷魅力。从中知道"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于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是经验的结晶,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是作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指南。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三、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情感教育
首先,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批评要适度,忠告有分寸)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用这颗爱心去鼓舞她。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要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如果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他(她)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一次,我在教数学归纳法时,同学们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很难理解。于是,我讲了一个春节放鞭炮的例子。假设鞭炮无限长,点燃第一个炮竹响过,接下来炮竹便一接一个响起来。通过实例增加同学们学习的趣味性。在鞭炮声中,教师和学生的情赶拉得更紧。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测试,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在课下,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它既多姿多彩,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数学赋予人类的感情与价值。
论文作者:邓 勇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会有论文; 直线论文; 的是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