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友谊县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155800
摘 要: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高中生的德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来源作了简要的分析,针对目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提出了完善高中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诚信教育
一、高中德育现状令人担忧,出现了种种问题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泛滥。一段时期以来,在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缺乏诚信。高中生势必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家庭教育不当带来的问题。学生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认为孩子如果按传统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的偏见,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或引导不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冲突。
3.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只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只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
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尤其是高考压力大,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和谆谆教导,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使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学生选择能力的误差。高中生由于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部分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态度来认识事物,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冷漠与疏远,对“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诸如染黄发、剃光头、戴手饰、佩手机有一种特殊偏好,只从个人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事物,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
1.高中德育工作加强情感教育相结合。高中道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当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产生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排斥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并按照道德规范去做,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首先必须符合规范。只有当德育教育工作者以身试教,走得端,行得正,经得起道德规范的检验时,讲出的道理才会深刻,才有说服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情感教育便是其中的润滑剂。
同时,强烈而丰富的前提是有情感的道德行为,但是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融合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时才能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增强道德的需要,实现道德的行为,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2.高中德育教育的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包括并取代其他学科的教育,又可以渗透在许多课的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和本质,科学精神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科学精神是各种科学形式所共同具有的实质精神。求真、实践、坚持、勇于创新等就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具有高尚、善良的情操与精神等,这是人文精神的范畴。道德教育工作就是把科学的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体现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它把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促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高中德育教育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高中德育教育与常识性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提炼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殊事例去感染高中生。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模式和方向,但是尚未稳定,激发他们的德育常识确实能增进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飞跃。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教育,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阶段学习所遇到的苦乐、得失、荣辱、人际交往等问题,把立身做人的道理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达到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森 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155-159。
[2]梁子明 赵镜邦 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2):139。
论文作者:聂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高中论文; 科学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