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酶时间(TT)。 并与100例健康人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 通过比较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发现化疗后PT和APT与化疗前相比有所改变。但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16和0.163;化疗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化疗前,化疗后P<0.05逐渐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联合化疗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乳腺肿瘤/药物治疗;凝血功能;药物疗法;联合
高凝状态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很常见。恶性肿瘤组织的生长特点和恶性组织的转移都会导致患者体内呈现一种高凝状态,如果能将恶性肿瘤这一机制研究透彻,将会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迈出一大步,大大革新目前的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针对乳腺癌的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化疗1]。众所周知,通过化疗的方式来治疗,基本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副作用。比如在化疗期间,化疗药物的作用就是杀死恶性肿瘤的组织,在这过程中,恶性组织周围的健康组织中的血管就会受到那些坏死物质的影响,如果中间含有凝血因子就会破坏正常组织的凝血过程,以不正常的凝血途径激活健康组织的凝血过程,最终会导致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2]。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在乳腺癌转移,恶化和疗效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病人共计100例进行此次研究。这些患者都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也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所选择的患者经过检查,均能确认在治疗之前没有血栓的形成,也没有诱导血栓形成的因素,也没有可以导致体内高凝状态的疾病。而且治疗期间未使用会导致相同效果的药物。所有患者年龄集中在3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0.23岁。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早期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79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混合型癌7例,其他病理类型6例。
1.2方法
在每个化疗周期(3个周期,间隔3周)之前和之后2天,从健康受试者、良性肿瘤和乳腺癌患者收集静脉血样本。使用STAGO自动凝血分析仪和中国报告系统进行了四次凝血试验。在空腹抽取2-3ml静脉血并以9:1的比例与抗凝血剂混合。通过以3000rpm(转速=10cm)离心15分钟,在4小时内分离血浆。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通过比较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发现化疗后PT和APT与化疗前相比有所改变。 但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16和0.163;化疗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化疗前,T=1.005化疗后TT逐渐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人们生命的最严重的的一种疾病之一,一旦确诊死亡率非常高,临床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能够彻底治愈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它还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乳腺癌就是一种女性患者中发病率居于前列的恶性疾病,出来破坏女性患者正常的乳房组织,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痛苦,还能导致体内凝血功能的障碍,诱导患者体内出现血栓的问题,尤其以结肠癌、肺癌和乳腺癌作用最明显。研究报道,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都会有凝血功能的异常,导致患者体内血栓形成的概率直线上升[3]。恶性肿瘤一般都会通过它特有的手段和方式,人体内的凝血系统变得亢奋。接近半数的癌症患者和绝大多数的癌症转移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会发生异常。其机制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研究清楚,根据经验,可能是因为恶性组织在受到患者体内免疫淋巴细胞的刺激时,会产生一种或几种凝血因子, 这些凝血因子从而直接或间接活化凝血系统,进而导致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凝血因子中作用最为重要的一种之一。最关键的是它的数量可以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患者体内肿瘤是否转移侵袭转移而发生改变,以此猜测这种物质可能和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甚至和肿瘤的转移机制都有关系。
对于乳腺癌患者,我们首选的治疗方式就是化疗。一般临床上用的化疗药物都对人体具有比较大的危害。比如它会导致致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还可以释放促凝血剂和炎性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内皮损伤,降低相关作用蛋白的水平,以促进或加重血栓形成。因此,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的随访时,与凝血有关的纤维蛋白原的数量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FIB的数量水平与疾病被抑制还是病情加重有直接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指标。但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16和0.163;化疗后,纤维蛋白原数量上升相比于化疗前,化疗后P<0.05逐渐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乳腺癌合并化疗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文芳,高云,郭鹏,等.乳腺癌联合化疗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6):468-469.
[2] 王增辉,丁梅,马振玲,等.定期监测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对患者预后及化疗后复发的判定价值[J].临床外科杂志,2015(11):827-829.
[3] 张凤青,王刚.联合放化疗与单一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心肌的损伤作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5):44-45.
[4] 林艳,吴玉清.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1):59-61.
[5] 郭智慧,胡清林.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象、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17):62-65+69.
[6]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11(4):227-233.
论文作者:邱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患者论文; 乳腺癌论文; 凝血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体内论文; 功能论文; 组织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5期论文;